心理發展與教育 第一節 心理發展的一般問題 在發展心理學中,所謂發展,指的是人類個體從誕生到死亡的整個生命過程中所發生的身心變化,即發展包括生理與心理兩個方面。 個體的生理發展,也叫生物因素的發展,指人類個體的生理結構與機能及其本能的變化。個體生理發展的過程是一種內發過程,即個體按照自身預定的程序和節奏自然成熟、成長的過程。外界環境雖然能對個體的生理發展起加速或延緩作用,但卻無法改變其發展的內在程序和節奏。 個體的心理發展指,個體從誕生到死亡的整個過程中所發生的心理上的變化,這是廣義的個體心理發展。教育心理學研究的是狹義的個體生理發展,即個體從出生到心理成熟階段成年期所發生的積極的心理變化。 個體心理發展的2個觀點: 1 一是漸進論,認為從嬰兒到成年的心理發展是一個逐漸積累的連續量變過程; 2 二是階段論,認為個體的心理發展不是一個連續量變的過程,而是經歷一系列有著質的不同的發展階段的非連續過程。 實際上,個體心理發展既表現出連續性,又表現出階段性,既有量變過程,又有質變過程。 個體心理發展受先天(遺傳因素)和后天(環境因素)兩方面因素制約。 持自然成熟論的彪勒認為:心理發展的內部節奏與生物因素的自然成熟相關,個體的心理發展是按生物因素自身預定的程序及節奏自然成熟的,外界環境雖然能對個體的生理發展起加速或延緩作用,但卻無法改變其發展的內在程序和節奏。 持環境決定論的華生認為:個體的心理發展是環境影響或塑造的結果,有什么樣的環境,就有什么樣的心理和行為。 個體的心理發展既非遺傳決定,也非環境決定,而是由二者共同決定。 個體心理發展對教育有制約作用;教育對個體心理發展有促進作用。 個體學習準備狀態包括生理準備狀態和心理準備狀態兩方面。 生理準備狀態,尤其是腦和神經系統的發育與成熟程度,是個體接受教育的自然前提。格塞爾的“雙生子爬梯實驗”表明,在個體發育尚未成熟到一定程度以前,進行過高的教育,是不經濟的,也是低效的。 心理準備狀態包括智力因素的準備和非智力因素的準備。 最近發展區:為最大限度地促進個體心理發展,心理學家維果斯基提出發展性教學的主張。 在確定個體的心理發展與教育的可能性的實際關系時,應考慮到兒童的兩種發展水平: 1 一是兒童到目前為止已經達到的發展水平,即兒童在獨立活動中所能達到的解決問題的水平; 2 二是兒童目前正在形成和剛剛發展的能力水平,即兒童借助于成人的指導和幫助而有可能達到的解決問題的水平。這兩種水平之間的區域,他稱之為“最近發展區”。 維果斯基指出:教學應當走在發展的前頭。教學不應當以兒童發展的昨天,而應當以兒童發展的明天為方向。使教學的內容落實在兒童的最近發展區,才能達到學生最理想的發展水平。 印刻:勞倫茲在對幼小動物的依戀行為進行研究時發現,剛剛會走的幼小動物傾向于追隨它在出生后看到的第一個活動的客體并很快與之建立很難改變的依戀關系,這種現象稱印刻。 關鍵期:是個體在發展過程中最易獲得某一特定行為的敏感期、最佳期,它對個體一生的發展非常重要。 人類某些智力方面的發展關鍵期都在早年,如口語2-3歲;書面語4-5歲;數概念5-5.5歲。 第二節 重要的發展理論 皮亞杰將心理學同生物學、邏輯學、認知論結合在一起,著重研究兒童的智力、思維是怎樣發展起來的,形成“發生認識論”,簡稱兒童認知發展的階段理論。 圖式:就是動作或心理運算的結構,它是指導人們行為的心理模式。 同化:就是將新的客體或事件納入到已有的圖式中去。同化類似于新的數據輸入計算機。 順應:為適應新的情境而改變已有圖式的過程,皮亞杰稱之為順應。(實例:敲雞蛋實驗) 皮亞杰將兒童和青少年的認知分為4個階段: 1 感覺運動階段(0-2歲):嬰兒的智慧表現在動作中,不存在“客體永存”的概念。 2 前運算階段(2-7歲):兒童思維進入“表象性思維”為特點的前運算階段。 3 具體運算階段(7-12歲):以守恒的出現為標志,意味著兒童思維具有了可逆性。在此基礎上,出現了比較、分類、歸類、排序等智力操作,操作離不開具體形象的支持。 4 形式運算階段(12歲以后):青少年開始運用抽象的規則思考問題,在頭腦中提出假設、驗證等,從而使思維表現出與成人類似的形式運算思維的特點。 皮亞杰的認知發展理論對教育的啟示:P33 1了解兒童目前思維發展水平。2采取適合的教育。3為學前和小學兒童提供概念的實例。 埃里克森的人格發展理論,即心理社會性發展階段理論。 自我同一性:指青少年對自己的本質、信仰和一生中的重要方面有一個前后一致、較為完善的意識,從而對自己是什么人、過去什么樣、現在什么樣、將來怎樣發展,產生一種統一的、連續的感覺。 科爾伯格道德發展理論以皮亞杰關于兒童道德發展的早期研究為基礎,適合道德兩難問題。 皮亞杰關于兒童道德發展的早期研究是通過觀察兒童“彈彈子”開始的。并發現,6歲以前的兒童無法理解游戲規則,對他們來說,不存在真正的游戲規則;6-10歲的兒童能意識到規則的存在,但認為規則無法改變;到11歲左右,兒童發現規則是可以改變的。由此,皮亞杰判斷,11歲是兒童的道德判斷由外在標準支配轉向內在標準支配的轉折點。 從對偶故事法(灑墨汁故事),皮亞杰指出,兒童道德判斷的發展與其認知能力的發展相關,隨著兒童的認知從具體運算階段過渡到形式運算階段,他們的道德發展也相應地由“他律階段”過渡到“自律階段”。 簡答:處于前運算階段的兒童,其思維具有哪些特點? 1 無法理解“守恒”的原則。 2 思維具有集中性(只能注意情境的一個方面而忽略其它)。 3思維具有不可逆性。4思維具有“自我中心”的特點(實例:三山實驗) 簡答:埃里克森的人格發展理論分為哪些階段? 埃里克森以自我漸進稱為中心,把個體從搖籃到墳墓的人格發展劃分為8個階段: 第一階段:信任對不信任(0-1.5歲)。 第二階段:自主對懷疑(1.5-3歲)。 第三階段:主動對內疚(3-6歲) 第四階段:勤奮對自卑(6-12歲) 第五階段:同一性對同一性混亂(12-18歲) 第六階段:親密對孤獨(18-30歲) 第七階段:創造對停滯(31-50歲) 第八階段:自我完善到失望(51歲以后) 簡答:埃里克森的人格發展理論對教育的啟示 P37 論述:科爾伯格通過道德兩難問題,提出的人們道德判斷發展經歷的3個水平、6個階段 1 前世俗水平。道德判斷著眼于人物、行為的具體后果,考慮到與自身的厲害關系,并未真正理解社會習俗和規則。這是9歲以前兒童的典型道德發展水平。 階段1、懲罰與征服階段 階段2、工具性的相對主義定向階段 2 世俗水平。道德判斷著眼于維持社會習俗,符合他人的愿望。家庭、團體或民族的期望比行為的直接后果更為重要。這是9-20歲的青少年典型的道德發展水平。 階段3、好孩子定向階段 階段4、法律和秩序的定向階段 3 后世俗水平。道德判斷著眼于個人選擇的倫理道德原則,遵守倫理道德標準比遵守社會習俗更重要。這是20歲以后的一小部分人所能達到的道德水平。 階段5、社會契約定向階段 階段6、普通的倫理原則定向階段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