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這位壺友要我?guī)兔吹膲兀@里也作為一個反面教材,對紫砂的歷史不了解的情況下,少碰老壺。老壺仿品泛濫,難以鑒別。 如這個壺友問:幫我看看這把惠孟臣的紫砂壺(見下圖)怎么樣,是真品嗎? 首先看到此壺幾張圖片,粗略的看了一下,初步分析這不是孟臣壺,他根本沒做過這類壺(看這么粗糙的做工也不像)。大師的壺滿世界都是模仿者,可是這模仿水平也太低了,好歹你仿制一把孟臣做過的壺啊! 名家紫砂壺真假辨 1.看造型和工藝。如明代紫砂壺的總體特征是粗、大、笨,清初從陳鳴遠(yuǎn)開始,紫砂壺制作崇尚精巧、秀雅之風(fēng)。康熙時出現(xiàn)彩繪,乾隆時出現(xiàn)描金,嘉慶、道光時,以陳曼生一班文人參與紫砂壺的題詩刻畫,是紫砂器的裝飾提高到一個新階段。 2.看泥色和配料。紫砂泥以宜興地區(qū)丁蜀鎮(zhèn)黃龍山附近出產(chǎn)的陶土最好,一般來說,明代砂器泥料較粗,清代較細(xì)。晚清至民國一件砂器常有幾種色泥出現(xiàn)。 3.分辨名家及款識。從明正德至今,五百年來名家輩出,仿制者一般都是仿名家,所以對各時期的名家及工藝手段、款識特征都要有明確認(rèn)識。 歷來紫砂壺名家被仿得最多的是時大彬,其次即陳曼生和楊彭年,其他如陳鳴遠(yuǎn)、邵大亨等也有仿品。要識別仿品,就要從名家的用泥、制作手段、款識等幾方面下功夫,深諳其理才能明辨。 背景知識 惠孟臣大約生活在明代天啟到清代康熙年間,荊溪人,著名壺藝名家。惠孟臣壺藝出眾,獨(dú)樹一幟,作品以小壺多、中壺少、大壺最罕,所制茗壺大者渾樸,小者精妙。 惠孟臣制壺除注重壺體渾樸精妙外,尤注重銘刻的書法。他的刻款書法秀娟,不離唐賢風(fēng)格,筆法絕類唐代大書法家褚遂良。“孟臣壺”傳器款識有書“文杏館孟臣制”、“荊溪惠孟臣制”、“惠孟臣制”、“孟臣制”。 此壺為秋水式或稱古蓮子,泥色深紅而質(zhì)地緊密細(xì)膩,造形精致,手工細(xì)巧。壺底“二月江南水似天,孟臣制”行書詩文刻款。朱泥小壺底署詩文寄托款者,自清初乃至道光時期廣為流行。以工藝及砂質(zhì)推斷此壺應(yīng)為道光時期茗壺,手工制作,圓轉(zhuǎn)周正,屬朱泥壺精品。 泥色深紫細(xì)膩,壺形略似笠帽式,壺身飽滿,三彎流秀氣,圓把環(huán)扣,圓蓋寶珠鈕。其工藝嚴(yán)謹(jǐn),純以手工拍身筒成型,圓轉(zhuǎn)周正,內(nèi)外處理精工細(xì)作,氣度不凡。底楷書刻款“白云一片玉,孟臣。”以工藝推斷此壺應(yīng)為晚清制品。 “君德式”乃因明季壺工張君德而名。呈鼓腹矮梨形,三彎流朝天,圓環(huán)把,截蓋圓珠鈕,捺底,底款以行書刻滿篇“誡子書”。此壺以細(xì)密青灰砂制成,胎薄均勻,制作精巧,刻款流暢,窯燒火候得宜,手感順滑,十分討喜。 此壺作蓮子式,身筒圓潤如寶珠,壺鈕亦作同式,一彎小流前斂后移,壺把圓弧有力,把下留有耳垂,整體比例得當(dāng),做工不俗。朱泥色澤澄紅,溫潤染人,精嚴(yán)而不板滯,通體瀟灑流麗,氣孔圓正,壺底刻款“竹窗留月夜評茶。孟臣制” 溫馨提示:老壺仿品泛濫,難以鑒別,在不是很懂的情況下,少買! - END - 關(guān)于我 愛紫砂,追求慢生活,不煙不酒癖在茶,希望傳播紫砂文化給每一位愛壺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