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章魚,最聰明最雞賊的無脊椎動物,五億年前興盛的頭足綱后裔,曾經占據著食物鏈頂端的王者,會偽裝,會模仿,會噴墨,會遁逃,甚至還會賭球!卻也沒能逃脫入選物種日歷的命運,哼,請看著我幽怨的眼神......
真蛸(Octopus vulgaris)又叫普通章魚、八爪魚或八帶蛸,英文俗名common octopus。隸屬于軟體動物門頭足綱八腕目章魚科章魚屬。“頭足綱”顧名思義,就是腕足長在腦袋上的意思,除了章魚我們熟悉的還有魷魚(槍烏賊)和烏賊(墨魚)。但與魷魚和烏賊擁有十條腕足不同,八腕目(Octopoda)的章魚只有八條相對較長的腕足。
八腕目(Octopoda)的學名前綴“Octo”是“第八”的意思。大家可能會困惑,英語里“October”不是代表十月嗎?其實,如今的月份英文名源自拉丁文,而最初的羅馬歷法一年只有304天,分為10個月,并以三月為第一個月,October其實是第八個月。同理七邊形在英語里是“Septangle”。 真蛸的身體分為頭部、腕足和胴部三個部分。胴部就是外套膜,真蛸的外套膜呈卵圓形,囊狀無鰭。頭部與外套膜界限不分明,頭上生有一對大眼睛和八條腕足,每條腕有兩排肉質吸盤,口部具有形似鸚鵡喙的角質顎,可以輕松肢解獵物,內部有矬狀齒舌,用來刮取微小的食物顆粒。真蛸腕足的長度約是軀體的3倍,體長可達60厘米。
真蛸屬肉食性,獵物包括貝類、魚類,尤其偏好甲殼類,大型個體甚至可以捕食龍蝦。甲殼生物富含的蝦青素對于章魚維持其肌紅蛋白的穩定性有著重要意義。真蛸廣泛分布于熱帶和溫帶海域,喜歡棲息于沙質海底的洞穴或礁石縫隙中,我國南北沿海均有分布,常見的章魚還有短蛸(O. ocellatus)又稱短爪章魚、望潮,市面上常叫它小章魚,顯著特征是觸手之間有兩個金色的環斑和兩眼之間的長方形花紋。
真蛸一般集中在春秋兩季繁殖,雄章魚右側的第三腕特化為交接腕或稱生殖腕,交接腕上具有特化的吸盤或溝槽,交配時雄性通過交接腕將精包射入雌性的外套膜,隨后便停止進食慢慢死去。所以,我們吃到的雄章魚幾乎都是處男身。
雌章魚喜歡在螺殼、洞穴或巖石下方產卵,每粒卵大約3毫米,一串串好似葡萄。孵化期間雌章魚會守護在卵旁,用吸盤將卵表面清理干凈,并攪動水流為卵增氧。
幼體于4~8周后孵出,外形活脫脫迷你版的小章魚,體長約3毫米,孵出后的幼體如同浮游生物一般在水面漂流數周,然后漸漸沉入水底隱蔽并長大。 章魚雖然沒有鰭,這會讓它們失去了快速游動的能力,為了彌補,多數章魚的足與足之間演化出了腕膜,平時用腕爬行,有時借腕間膜伸縮來游泳,還能用頭下部的漏斗噴出強勁水流作快速退游。章魚的身體不僅左右對稱,并且八只腕足輻射對稱,既柔軟又靈活,它們能在任何時候,向任何方向運動。章魚遇到危險時還能連續多次噴出墨汁使敵人瞬間失去目標,墨汁的化學成分為吲哚醌和蛋白多糖復合體,還有麻痹敵人的毒素。
章魚的內殼已經退化,軀體可以不受任何限制的自由伸縮,使它們具有極其高超的縮體功夫,可以從很小的洞里鉆進鉆出。真蛸對各種器皿嗜好成癲,渴望藏身于空心的器皿之中。因此漁民根據其喜歡鉆洞的習性,特制出陶制蛸壺進行誘捕。
章魚幾乎都有瞬間變色能力,這種變色能力來自章魚體內的色素細胞,當遇到危險或靜止時捕食時,可以融入背景起到偽裝的作用,藉以逃避敵人及伺機獵食。所以和章魚打撲克贏的概率很高。
章魚幾乎沒有需要丟棄的部分,腕足、腸胃、腮都可以食用,與我們熟悉的魷魚略不同,章魚煮熟后口感更加綿軟。頭足綱生物體內累計了大量的氨基酸和肝糖,氨基酸提供了層次豐富的鮮味,而本身無味的肝糖加熱后可以營造出一種黏韌且結實的口感,并且能緩慢轉變成為甜味分子。
日料中烹煮章魚前的處理步驟尤其重要,一般需要用鹽和米糠,均勻撒在章魚上,然后反復搓揉,目的是除去章魚表面的粘液。因為粘液會破壞風味和口感。洗凈切好后的章魚再用棍子反復敲打,使皮和魚肉變的軟嫩,烹煮時加入大量的白蘿卜泥,蘿卜泥中的生物酶又使得肉質變得更加柔軟。
一般章魚刺身也不會完全選用生的章魚,而是用熱茶燙煮章魚,燙到肉色微微發白就好。浸過茶后表皮會變為迷人的棕紅色,取出迅速放入冰塊中,切成撥片就成了刺身,表層是熟的,里面依然生的,一口咬下去,章魚的清爽鮮美就在齒間擴散開來,越嚼越甜。
章魚握壽司。圖片:123rf.com.cn 意餐中章魚也經常出現,章魚、橄欖油、洋蔥、番茄碎一起炒,等章魚冒出汁水,再加入橄欖和歐芹來增加香氣,最后和意大利面攪拌均勻,就是著名的章魚意面。
慢火煮熟的章魚肉經過調味后用保鮮膜封好冷藏一天,待膠質凝固,切成片就是章魚薩拉米。 章魚薩拉米。圖片:123rf.com 炭烤八爪魚更是永恒的經典。 炭燒八爪魚配鷹嘴豆。圖片:123rf.com 無脊椎生物中智力最高物種,最終也難逃被吃的命運。可能變著法兒地吃它們本身就有一種愉悅感吧。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