講解一 講解二 在華嚴三圣旁有3尊小佛像,人稱“西方三圣”,它雕刻于五代后周廣順元年,即公元951年,這是飛來峰所有雕刻中年代最早的作品。中間那尊叫阿彌陀佛,他是西方極樂世界的教主,又稱無量壽佛、接引佛;兩側分別是他的左右脅侍大勢至菩薩和觀音菩薩。這件作品雖然已經風化,但仍可以看出五代時期的藝術風格,其制作是相當工整、精湛的。 講解四:理公塔、寶藏神大夜叉王、金剛手菩薩像、龍泓洞 右下方這尊為金剛手菩薩。金剛手就是夜叉神,按喇嘛教密宗的形象應該是十分兇惡的,可這里我們看到的金剛手卻頭戴寶冠,右手舉金剛杵,身圍飛舞飄帶,一臉孩童的天真雅氣,完全打破了密宗儀式。它是唐宋傳統風格同藏、蒙民族藝術結合的一件藝術品。 各位游客,我們面前這個洞叫龍泓洞。龍泓洞洞口右側有一組結構完整,形象逼真的反映佛教歷史題材的浮雕,長約6.6米,高1米。描述了《白馬馱經》、《唐僧取經》以及《朱士行取經》的故事。唐三藏十分虔誠地雙手合十,緩緩前進。這組浮雕說的是唐代高僧玄奘于貞觀三年從京都長安出發西行,跋山涉水,克服了許多困難,終于到達北天竺摩揭陀國,拜見戒賢法師的故事。第二組是曹魏僧《朱士行取經》的故事。朱士行左手提棍棒,右手牽匹馬,大步前進。第三組是《白馬馱經》的故事,說的是東漢永平十年,漢明帝派遣蔡諳等人去西域求佛法,在月氏國遇到來自天竺的僧人攝摩騰、竺法蘭,便請他們到北都洛陽傳教。這些雕刻結構完善,形象生動地講述了中國歷史上內陸僧人到國外去,外國僧人到中國來的宗教文化交流活動,具有寫實風格。 講解5 各位游客,整個飛來峰最引人注目的要數前方對面崖壁間那尊袒腹露背,笑臉相迎的大肚彌勒佛了。它是整個飛來峰造像中最大的一龕,長9.9米,高3.6米。您瞧,他慈眉善目,安然坦坐,一手按布袋,一手拿念珠,在兩旁十八羅漢的擁簇下,他“開口便笑笑世間可笑之人,大肚能容容天下難容之事”。這尊雕刻于公元1000年宋代杰作已成為飛來峰造像的標志性作品。佛經說,彌勒佛是釋迦牟尼的接班人,在釋迦牟尼涅槃后再過56億七千萬年,彌勒佛才能夠來接班,被稱為未來世佛。那么,前面這尊“大肚彌勒”是不是佛主的接班人呢?不是的,據佛經記述彌勒和釋迦牟尼一樣,是位印度僧人,身披袈裟,面容端正.如今我們看到的彌勒佛是根據五代后梁時浙江奉化契此和尚的形象鑿刻的,因為他肚皮極大,又整天樂呵呵地背著布袋游街竄巷,濟樂好施,總是“行也布袋,坐也布袋放下布袋,多少自在”。人們總是叫他“布袋和尚”。他在奉化岳林寺圓寂時口中念到:“彌勒真彌勒,分身千百億,時時示世人,世人自不識”。后來人們都認為布袋和尚是彌勒的化身,重降人間救助眾生,就有了中國式的大肚彌勒。大家知道大肚彌勒為什么如此開心嗎?因為“眼前都是有緣人,相親相近,怎不滿腔歡喜?”所以大家有緣相聚一游,人生煩事當一笑了之。 大家請看,那騎著青獅的雕像就是四大天王之一的北方多聞天王,他既有護國護法之任,也兼有財神之責,別名“施財天”,因而有“佛教財神”的稱號。造像高2米,身披盔甲,腳蹬武靴,手持寶幢,形象威武,是古代武士的再現。這尊飛來峰造像是五代時期的代表作品,體現了元代密宗造像的特點。根據龕內題記推斷,極有可能是忽必烈的寵臣楊璉真伽雇工所刻。元代僧官楊璉真伽在任江南釋教總統十余年間欺壓百姓,強取民財,盜挖南宋皇陵,后被朝廷追究查辦,但元世祖忽必烈將其赦免。他為了感謝元朝朝廷的恩典,祈求自己世壽延長,而組織人員在飛來峰刻下大批石雕造像。請看,在多聞天王像的左側有三尊僧像,居中的和尚頭披葛巾,圓臉寬鼻濃眉細眼的可能就是楊璉真伽像。 自到唐代我國佛雕藝術主要集中在北方,自晚唐以后趨向衰落,而飛來峰的五代、宋、元造像正好彌補了這個空白,起到承上啟下的作用,五代杭州是吳越國的都城所在地,當時的國王寵信佛教,大規模的建造寺院。有據可查的就有200余所。石窟造像也盛極一時。飛來峰是浙江省內最大的一座摩崖造像群。1982年被國務院列入第二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講解六 各位游客,我們現在看到的這個黛瓦丹柱的亭子稱:壑雷亭。相傳是北宋開國皇帝趙匡胤第十世孫趙與擔任臨安知府時所建,取名來自蘇東坡的詩句:“不知水從何處來,跳波赴壑如奔雷?!?/b> 與壑雷亭相鄰的便是有名的冷泉亭了,冷泉亭由唐朝杭州刺史元興所建。最初建于冷泉溪流中,后被山洪沖毀,明萬歷年間又在岸上重建,白居易曾說:“東南山水應唯杭州為最,杭州尤以靈隱為佳,而靈隱又以冷泉亭為首”。一直以來冷泉亭以“山樹為蓋,巖石為屏”一直是人們流連聚會休憩賞景的地方。亭內原有一塊“冷泉亭”匾額,唐代白居易書“冷泉”二字,200多年后,宋代蘇軾又補了一個“亭”字,二公書法風格不同,朝代不同,而其墨跡能同處一匾,堪稱古今一絕。但這塊亭匾早在明朝時就已經不見了,現在我們所見匾額上“冷泉亭”三字為郭華若將軍所書。 冷泉亭上以前有很多對聯,明代大書法家董其昌曾在亭里題聯“泉自幾時冷起?峰從何處飛來?”這幅對聯就字面來看言辭平淡,但妙含哲理。引得晚清著名樸學大師俞樾一家有趣對聯,俞樾的答聯是“泉自有時冷起,峰從無處飛來。”他的老伴答聯是“泉自冷時冷起,峰從飛處飛來?!逼浯闻嵝惴业拇鹇撌恰叭杂頃r冷起,峰從項處飛來”——暗用了項羽“力拔山兮氣蓋世”的典故,有興趣的客人不妨也來試對一下。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