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起絲綢之路,我們便會覺得那是一條帶有神秘色彩的古老驛道,起于漢,興于唐,絲綢之路貫通了京都長安與亞歐大陸的貿易,做到了互通有無,同時也將自己的文化帶入了對方的文化中,形成了多元的文化格局,促進了東西方文化的融合。 絲綢之路的興盛也促使了很多人去親身體驗,其中有很多我們熟悉的人物,吳承恩筆下的唐玄奘就是其中之一,在我們所熟知的《西游記》中,唐僧是一個人妖不分,善惡難辨的糊涂和尚,其實不然,真實的玄奘是一個敢于只身一人勇闖大漠、并精通佛法的得道大師,除此之外,玄奘的家境殷實,他俗家姓陳,父親陳光蕊,中過狀元,官拜文淵閣大學士,外祖父殷開山,官至宰相。那么玄奘又為什么要去西行取經呢?我想除了玄奘本身好學的原因外,想要在唐朝眾多的人才中脫穎而出,就必須要有與其他人不一樣的游學經歷。 公元639年,玄奘得一匹良駒相伴,自長安出發,歷時17年,途徑138個國家,終取得真經,返回大唐。要說玄奘途中的經歷可真是豐富,玄奘一路西行,途中經過秦州、蘭州等地,歷盡千辛萬苦,到達了距今天吐魯番40千米的高昌國,當時的高昌國王被玄奘一人勇闖大漠的精神所感動,將其視為座上賓,殷勤招待并希望玄奘能在高昌弘揚佛法,普度眾生,后玄奘繼續西行,終于到達天竺,師從戒賢大師,學習大乘佛教。而高昌國也是《西游記》中第十七回孫悟空三借芭蕉扇故事的發生地,也就是我們熟知的火焰山,火焰山是位于我國新疆吐魯番內的一座山,因其所有的盆地地形,使得火焰山成為了全中國最熱的地方,夏季最高溫度可以達到四十至五十攝氏度,每當盛夏,七月流火,紅日當頭,地氣蒸騰,焰云繚繞,紅色的山體形如飛騰的火龍,十分壯觀。 維語稱火焰山為“克孜勒塔格”(紅山之意),而吳承恩在《西游記》中這樣描述火焰山:“西方路上有個斯哈哩國,乃日落之處,俗呼天盡頭。這里有座火焰山,無春無秋,四季皆熱,那火焰山有八百里火焰,四周寸草不生。若過得山,就是銅腦袋、鐵身軀,也要化成汁哩!“雖然這段話實在是過于夸張,但也在一定程度上說明了火焰山高溫、寸草不生的特征,但在火焰山的山腹中因地殼運動產生了許多的溝谷,火焰山的奇特地形也給了瓜果生長充足的糖分的機會,哈密瓜、葡萄、桃等瓜果得以在這里生長,每到收獲季節,到處都是瓜果飄香。而現在香甜的哈密瓜,大串大串晶瑩剔透的葡萄已經成為了新疆的靚麗名片。 玄奘在絲綢之路西行取經的過程中還有很多不為我們所熟知的故事,雖然這些故事并不像《西游記》中的故事一樣膾炙人口,但會還原給我們一個真實的唐玄奘。我們都知道《西游記》中玄奘的是三位徒弟是作者吳承恩編造出來,娛樂大眾的,但在歷史上,玄奘真收過一個徒弟,此人名叫石磐陀,十分崇拜玄奘,便執意要與玄奘同行,但經過幾天的行程,石磐陀覺得前途艱險,便萌生了放棄的想法,殺師叛逃的惡念。一天石磐陀趁玄奘正在打坐,抽出鋼刀,向玄奘逼近。此時的玄奘明白無論自己是苦苦求饒還是與之強硬對抗,都難逃一死,于是玄奘靜靜地坐著,閉目不視。見此情景,石磐陀竟不敢下手,徘徊良久終于還刀入鞘。直到此時,玄奘才開口說:“石磐陀,你為何還不走?我沒有你這樣的弟子,你快回家和妻兒團聚吧。”在玄奘的責難下,石磐陀終于慚愧而去。石磐陀一事就我們便可以看出玄奘并不是《西游記》的那個軟弱的和尚,而是一個足智多謀的得道僧人,這才是最真實的玄奘。 在天竺學習了多年的佛法后,公元643年,玄奘滿載經書啟程東歸,并向沿途的民眾講解佛法,普度眾生,歷經兩年終于回國,完成了自己游學之旅,也受到了大唐民眾的熱烈歡迎。此后玄奘一直在大雁塔潛心翻譯佛經,宣講佛法。 玄奘的西行將西域的佛法之道帶到了中原,成就了佛法的傳播,而玄奘作為一個東西方文化交流的使者,很好的將兩方的文化進行了融合,玄奘在追求夢想的過程中的執著精神同樣也值得我們去學習。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