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所謂至簡之道,歸一返真,人之生命是宇宙大自然給予的最神奇靈性的能量,而維持這個能量最重要最基本的“物質”就是氣,所謂氣行則血行,氣泄則血凝。氣乃人身生命之本,氣行則血行,氣泄則血凝。息乃煉功之根蒂,氣與息合而為積性存命之本源。從中醫經絡上講,人之呼吸,起于心肺之間,行于通體百脈。出入于口鼻,一時有一千一百五十息,一晝夜計有一萬三千五百息,多則不善,少亦不利。若倘有增減,久之則非病即亡也。 可見呼吸吐納的優劣實在是關乎生命長久之所在。
1、順應息法:主要從調理吞吐呼吸的軟硬粗細著手。呼吸無聲為平息法,吸氣有聲、呼氣無聲為柔息法。呼吸氣中均有聲為暴息法(屬于煉性功的內壯之法)。全息無聲為龜息法(屬于練命功的高級吐納大法)。是以聽息入手順應為用,氣從毛孔入,耳孔出。
2、停閉息法:凡人之一呼一吸之間(吸-停-呼,或吸-呼之后吸-呼-停)都有一個很自然的間隔停頓的時間,或者說是適當改變呼氣與吸氣的正反比例,即吸長呼短,或者吸短呼長,這種純自然呼吸氣的方法若加以有序化的柔合調節就能更大幅度地促進腹腔內壓而發生周期性的不自然之規律變化,并能增進胸腹腔及內經絡系統的血液循環,從而提高和調節整個內臟和消化系統功能的變化。
3、意識息法:是以意識帶動呼吸而調整吐納的另類行功方法,僅憑意念啟發活動思維,無固定之軌跡,一般采用的是圓運動和螺旋運動的思維程序,而帶動和調節整個微呼吸系統。它是從自然呼吸開始,在心平氣和的基礎上而逐步形成的微呼吸方式,可順可逆,可長可短,可定可轉,可正可反,可有可無,綿綿纏纏。但一定要在呼吸非常柔和、勻暢的基礎上而進行的純自然調節手段和方法。
然呼吸有四宜四忌:
1,宜緩、慢、深、勻、細、長。忌急、快、猛、促、暴、短。特別是在初煉時以呼吸四十九度為準。后仍需緩緩增加,切不可一次呼吸至百度以外。
2,宜潔、凈、清、新、幽、靜、寬。忌塵、煙、灰、霧、雜、亂、窄。宜于清晨選一寧靜寬暢無吵鬧,或曠野山林幽靜之處所練之。練習期間最好在庭院戶外,不可緊閉一狹室之中。
3,宜鼻、耳、竅、毛、孔。忌口、撮、眼、瞪、屁。練氣時最忌以口出入。于每次練氣開始時不妨稍用口吐出胸中肺胃部惡濁之氣,并以三度為準。再后之呼吸須使氣從鼻孔出入,以防止污惡濁氣侵襲肺部之害。并且呼吸時須一氣到底,使肺之漲縮、收伸達到極限,才能盡到吐舊納新之意用。
4,宜聚、守、平、穩、握。忌散、亂、溢、馳、滯。呼吸時決不能胡思亂想,而影響氣路通暢。因為人身之氣血,行之于虛,而滯在于實,如在呼吸當中思想散馳、胡思亂想,則氣必凝結障害,久之則必成氣痞之病,而適得其反損傷健康。
以上諸法實屬經驗之方,若能常常行之自可受益。迨功成之時則周身之筋脈靈活,骨肉堅實。氣與血合而行功,動可遂呼吸而貫注,靜則神清而致用,意之所動,氣即赴之。倘有局部疾患,以意領之,氣到病去,氣之功用神乎矣哉。
人之生命以氣為本,以息為先,以心為根,以腎為蒂。息總百脈,一呼則百脈皆開,一吸則百脈皆合。人之呼吸若常存心腎之間,則血氣自順,元氣自固,七情不熾,百骸之病皆可消也。
然若欲修煉深化則需調息,息調則經絡通達,百脈調和而能養真。如此則外能御疾病之生,內可滋臟腑之養。若更能于行、住、坐、臥之中做到行則措足于坦途,住則凝神于太虛,坐則調丹田之氣門,臥則守臍下之玄珠,以至生生不息,浩然長存,達到意至而生氣,氣生則意成。經脈和順,絡脈調勻,臟腑滋生,相輔相成。正氣存內,邪不可侵,自然能氣與意合,息與神俱,綿綿長存,無有終時。自然長壽,亦無疾患矣。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