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武帝無疑是一位雄才大略、功名卓著的皇帝。其文治武功至今仍得到許多嘉許;其最大的功勞就是和匈奴的戰爭。在位54年,打了44年的仗。把一個驍勇善戰的馬背民族打得“不敢南下而牧馬”。可是,有一個人,為漢武帝的戰功,提供了財政支撐、物質保障,卻沒有得到后人的肯定,反而受到后人的質疑、唾棄,他就是桑弘羊。一個商人家的孩子,有著極強的商業天賦、心算能力,13歲就進宮,后來就做到了漢武帝的治粟都尉、大司農、御史大夫,全權掌管了國家的經濟政策、財政支出,支撐了漢武帝一朝戰爭費用,當然,更直接關聯著國家和人民的貧富。漢武帝打了44年的仗,能支撐下來,沒有把國家社稷賠進去,實在是個奇跡,連漢書都說,漢武帝做了亡秦之事,卻避免了亡秦之禍,這功勞非御史大夫桑弘羊莫屬;但是畢竟社會財富就這么多,不管桑弘羊如何巧取豪奪,羊毛最終出在羊身上,漢武帝的好大喜功,最終由老百姓買單。所以被百姓切齒痛恨,恨不烹之后快,在所難免。被史家罵為聚斂之臣,言利小人也理所當然。
漢武帝時期,實行鹽鐵專營。桑弘羊在此基礎上又搞出兩個新花樣:均輸法和平準法。簡單說,均輸就是國家成立國營公司,統購統銷;平準就是根據市場情形,設立專門的機構,賤買貴賣,平抑物價——國家以行政手段介入,利用公權壟斷經營,則民營資本就沒什么事兒了。民間的商業沒了利潤空間,自然死掉了。就這樣,桑弘羊就建起了國營公司,實際上廢掉了漢初開放的經濟政策,斷了許多大小商人的財路。
此外,桑弘羊還推出了“算緡”“告緡”向工商業主征收財產稅、車船稅;又鼓勵告發瞞報家產的行為,總之是要把百姓的錢擠出來交給政府。
晚年的漢武帝發現,雖然取得了戰爭勝利,但好好的一個大漢江山,又回到了民窮國敝的地步,于是鄭重其事地寫了個檢討——《輪臺罪己詔》,檢討自己的錯誤,不該窮兵黷武,用盡民力,建議后來者要放寬政策,與民生息,讓老百姓生活好一點。
【《深圳特區報》3月29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