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梁 朱溫(852年—912年) 五代十國梁朝開國皇帝,早年參與黃巢起義,后脫離黃巢大齊政權而歸唐。后被唐廷賜名朱全忠,篡唐建梁后又改名朱溫。 開平元年(公元907年),朱溫廢唐哀帝李柷,自行稱帝 ,建都開封,國號為“大梁”,是為梁太祖,改元開平,自此唐朝結束了它289年的統治,中國歷史進入五代十國時期。朱溫在位時頗重視農業發展,下令兩稅之外不得妄有科配。 乾化二年(公元912年)六月,朱溫被親子朱友珪所害,終年 61 歲。廟號太祖,謚號神武元圣孝皇帝。 唐中和二年(公元882年)二月,黃巢任朱溫為同州防御使,讓他自行攻伐占取。朱溫于是從丹州南下,去進擊左馮翊郡,攻克了它,于是占據了全郡。當時河中節度使王重榮屯扎了數萬軍隊,糾合其他諸侯,圖謀收復左馮翊。朱溫當時與王重榮所據土地邊界相接,多次被王重榮打敗,于是向黃巢請求支援。進上十次表章,被黃巢的左軍使孟楷隱瞞,不送給黃巢。又聽說黃巢軍隊勢力窘迫困厄,將帥們軍心渙散,朱溫推知他必將失敗。九月,朱溫就同身旁心腹計議,殺了黃巢的監軍使嚴實,率領全郡軍民投降王重榮。王重榮當天就趕快寫成奏章上報朝廷。當時唐僖宗在蜀郡,看了奏章就高興地說“:這是上天賜給我的呀。”于是下詔授給朱溫左金吾衛大將軍的官職,擔任河中行營副招討使,又賜給他名字叫全忠。從此朱溫統率他的舊部以及河中的兵士一起行動,所到的地方沒有不被攻克而取得勝利的。 梁太祖朱溫的荒淫,行同禽獸,即使在封建帝王中也罕有其匹。朱溫為黃巢同州刺史時,娶碭山富室女張氏為妻,對其異常信任。天祐元年張氏病死后,朱溫開始“縱意聲色,諸子雖在外,常征其婦入侍,帝往往亂之”。 乾化二年,“太祖兵敗蓨縣,道病,還洛,幸全義會節園避暑,留旬日,全義妻女皆迫淫之”。張全義之子憤極要手刃朱溫,為張全義苦苦勸止。至于朱溫的兒子們對朱溫的亂倫,不僅毫無羞恥,竟然利用妻子爭寵,博取歡心,爭奪儲位,真是曠古丑聞! 朱溫曾經和自己的幕僚及游客坐在大柳下,朱溫自言自語地說:“這棵樹應該做車轂。”大家都應。有幾個游客起身回答說:“應該做車轂。”朱溫勃然大怒,大聲說:“書生們喜歡順口玩弄別人,你們都是這一類的人!車轂必須用榆木制作,柳木豈能做!”他便對左右的人說:“還等什么!”左右數十人嚷嚷說“應該做車轂”的人,全部都被打死了。 朱友珪(884年―913年) 又名朱友球,小字遙喜,后梁太祖朱溫第三子,母亳州營妓,五代十國時期后梁第二位皇帝。 朱友珪初封郢王,歷任左右控鶴都指揮使、萊州刺史。乾化二年(公元912年),朱友珪弒父登基,改年號為鳳歷。繼位后大量賞賜將士以圖收買人心,然眾多老將頗為不平,而朱友珪亦荒淫無度,因此人心沸騰、民怨四起。 鳳歷元年(公元913年),朱溫的外孫袁象先、女婿趙巖、兒子朱友貞與將領楊師厚等人密謀政變,朱友珪逃走未成,于是命馮廷諤將他以及張皇后殺死。朱友貞繼位后,追廢朱友珪為庶人。 朱溫平時性格剛烈殘暴,病中喜怒無常,當時降職的人,往往很快下詔處置,朱友珪非常害怕。當時朱友珪之妻張氏也在朱溫身邊服侍,得知朱溫想傳位給朱友文,就將此事告訴朱友珪說:“皇帝把傳國寶給王氏,叫她到東京召朱友文,你要大禍臨頭了。”夫婦二人相對哭泣。左右的人勸朱友珪說:“事急出計謀,為何不早點想辦法?”朱友珪換了衣服,秘密地到左龍虎軍,與統軍韓勍商議,韓勍連夜帶領牙兵五百人隨朱友珪混雜在控鶴衛士里進入宮中。夜里三更,斬關入萬春門,至寢宮,侍奉的人都嚇跑了。朱溫嚇得坐起大喊說:“我懷疑此賊很久了,恨沒早點殺掉,逆賊忍心殺父嗎?”朱友珪親吏馮廷諤用劍刺朱溫,朱溫圍著柱子轉,劍三次擊在柱上,朱溫身體疲乏,撲倒床上,馮廷諤以劍刺中,穿過腹部,腸胃都流出來了。朱友珪用蚊帳被褥包裹起來放在寢室里,秘不發喪達四天之久。拿出府庫錢財,大賞群臣和各軍。派丁昭浦假傳詔書到東都,殺害朱友文。朱友珪又下詔說:“朕艱難創業三十多年,為帝六年,大家努力,希望能達到小康。沒料到朱友文陰謀異圖,將行大逆。昨二日夜甲士入宮,多虧朱友珪忠孝,領兵剿賊,保全朕體。然而病體受到震驚,危在旦夕。朱友珪清除兇逆,功勞無比,應委他主持軍國大事。”然后發喪。 后梁太祖朱溫之子,五代十國時期后梁最后一位皇帝,913年—923年在位。開平元年(公元907年)朱溫稱帝后被封為均王,任左天興軍使、東京馬步軍都指揮使。乾化二年(912年其兄郢王朱友珪弒父即位,任命朱友貞為東京留守 、開封尹。鳳歷元年(公元913年),朱友貞與趙巖等密謀推翻朱友珪,即皇帝位。龍德三年(公元923年),朱友貞為后唐所迫自殺,時年36歲。 因為朱友珪是憑借軍事政變、弒父而登上皇位的,在義與孝上都站不住腳,所以群臣都不依附他。鳳歷元年(公元913年),朱友貞與趙巖等密謀推翻朱友珪。二月,他們打起“除兇逆,復大仇”的旗號,聯合魏博節度使楊師厚興師問罪。后發動洛陽禁軍兵變,朱友珪自殺,朱友貞即帝位,改名為锽,后再改名為瑱。在五代,他是通過兵變奪取皇位的第一人,為以后的兵變提供了效仿的先例。 后唐 李克用(856年—908年) 唐末將領,沙陀族人。別號“李鴉兒”(其軍隊主力亦稱“鴉軍”)。因一目失明,又號“獨眼龍”。其父朱邪赤心,唐懿宗賜姓名李國昌,李克用早年隨父出征,常沖鋒陷陣,軍中稱之為“飛虎子”。生前被封晉王,其子李存勖建后唐時,追尊為后唐太祖。性格勇猛急躁。 先后鎮壓龐勛起義軍、黃巢起義軍。大順二年(公元891年),唐廷恢復李克用官爵,并封晉王。此后李克用長期割據河東,與占據汴州的朱溫對峙。 天佑四年(公元907年)朱溫代唐稱帝,國號梁,改元開平,史稱后梁。李克用仍用唐“天佑”年號,以復興唐朝為名與后梁爭雄。次年(公元908年),李克用病死,葬今山西省代縣。 《五代史補》中記有一則故事:在李克用占據河東,聲威大振后,盤據淮南的另一個軍閥楊行密很想見見李克用什么模樣。于是楊行密找了一個畫家,假扮商人到河東伺機偷畫李克用面貌。不料畫家到了河東,立刻為事先得到情報的河東軍士所俘虜。克用開始有點生氣,接著對左右說:“我少了一只眼睛,招來試著讓他畫畫,看他要怎么畫我。”等到畫家一到,李克用按著膝蓋大怒道:“淮南派你來畫我,想必你是畫家中高手的,如果今天畫我畫得不好,那么這里就是你的死地!”畫家磕拜了李克用開始畫。當時正值盛夏,李克用手拿八角扇,畫家因此畫時讓扇角正好遮住了李克用失明的眼晴。克用看了說:“你這是向我諂媚。”于是讓其重畫,畫家應聲下筆,就畫李克用彎弓射箭,一只眼睛瞇了起來,好像就在瞄準目標,克用大喜,于是重賞畫家銀兩,并送之回淮南。 傳說李克用臨終時,將三支箭交給李存勖,說道:“第一支箭要你討伐劉仁恭,你不先攻下幽州,黃河以南就不能拿下;第二支箭要你打敗契丹,耶律阿保機與我握手結盟,結為兄弟,曾發誓說一起光復大唐江山,現在卻背信棄義依附賊黨,你必須要討伐他;第三支箭要消滅朱溫。你能完成我這三個愿望,我死而無憾了。”李存勖把三支箭供奉在宗廟里。到了討伐劉仁恭時,李存勖命禮官以少牢祭于宗廟,請出第一支箭,讓貼身將領背著作為前鋒。勝利歸來之日,帶著俘虜將箭送回宗廟。后來,伐契丹、滅朱氏(后梁)也是如此。
唐莊宗李存勖,沙陀族,本為朱邪氏,小名亞子,后唐太祖李克用的長子,后唐開國皇帝。 唐光啟元年正月(公元885年)生于晉陽宮,天佑五年(公元908年)繼晉國王位,之后經過多年的征戰,北卻契丹、南擊朱梁、東滅桀燕、西服岐秦,一步一步使得晉國逐漸強盛起來,就是死敵梁太祖朱溫都不得不感嘆“生子當如李亞子”。同光元年(公元923年)四月在魏州稱帝,國號叫“大唐”,史稱后唐,并于同年十二月滅梁朝,定都洛陽。天成元年(公元926年)死于興教門之變,廟號莊宗,謚號光圣神閔孝皇帝。李存勖自小長相卓爾不群,成年以后英明神武,素以勇猛善戰聞名,又長于謀略,生前統一大部中國,開啟后唐中興霸業,世人論五代諸帝皆以莊宗武功最盛。存勖雖武人,但洞曉音律,能度曲,尤善二字疊,曾自制詞譜,后人為之驚艷。存詞四首,載《尊前集》。 李存勖是戰場上的巨人,政治上的矮子。稱帝后,他認為父仇已報,中原已定,不再進取,開始享樂。他自幼喜歡看戲、演戲,即位后,常常面涂粉墨,穿上戲裝,登臺表演,不理朝政,并自取藝名為“李天下”。 本來他從小就喜愛音律,愛看伶人演戲。稱帝前,就曾任命伶人做官以致貽誤戰機。滅梁之后,原被梁軍俘獲的伶人周匝見到李存勖,向他保舉曾保護他的后梁教坊使陳浚做一郡長官,李存勖見到周匝,異常歡喜,對周匝保舉的陳浚連人也不看立即應允。由于李存勖的寵信,伶人們出入宮廷內外,傲視戲弄貴族大臣。眾人氣憤之余又不敢向李存勖告狀,有的甚至反過來巴結伶人,以保求富貴。四處的節度使們也爭相重金行賄。伶人中為害最深的就是景進。李存勖想知道宮外之事就問景進。景進由此大進讒言,干預朝政,文武大臣對他都很畏懼。同時伶人與貪官污吏又相互勾結,不但使朝廷日益腐敗,還陷害忠臣良將,魚肉百姓,搜刮民財。李存勖還用伶人做耳目,去刺探群臣的言行,置身經百戰的將士于不顧,而去封身無寸功的伶人當刺史。李存勖用人不當,直接將自己推上了滅亡之路。 但是,伶人中也有個別忠直的,敬新磨就是其中的一個典型。有一次,李存勖在宮中看戲,忽然興致盎然,戲癮勃發,于是登臺和戲子敬新磨一起表演,并且為自己起了個藝名叫“李天下”。李存勖完全不顧為君之尊,邊唱邊演,恰然自得,玩得不亦樂乎,竟然忘乎所以,四處張望喊道:“李天下!李天下在哪兒?”此時,敬新磨毫不猶豫地上去便扇了他一個耳光,李存勖被打得發蒙,臉色大變,侍從和伶人們都驚恐不已,一起將敬新磨捉住,責問他:“為什么打皇帝的耳光呢?”敬新磨說:“李天下只有一個人啊,還呼喊誰呢?”(你一個小小的演員,竟敢直呼當今皇帝李天下的名諱,這也是你能隨便叫的嗎?難道想造反嗎?可能是敬新磨入戲太深了,竟然忘了眼前這位被自己扇耳光的就是皇帝。)于是大家一聽都笑了,李存勖也轉怒為喜,看到敬新磨對自己忠心耿耿,不但沒有治他的罪,反而重賞了敬新磨。 將門之子的李存勖卻精通音律,雅好詞賦,文采昭然。他不僅喜歡寫詞,而且好像不喜歡依現成詞譜去填,而是自己作詞自己譜曲。清人所編的《詞學全書》見到署名唐莊宗的詞有三首:《一葉落》、《陽臺夢》和《憶仙姿》,都是作為詞譜的范詞,不僅聲調和諧,凄惻感人,而且都注明莊宗自制曲。其他作品還有:徇刑魏博衛滑諸郡縣令和平魏博令。 一葉落 一葉落,搴珠箔,此時景物正蕭索。畫樓月影寒,西風吹羅幕。往事思量著。 陽臺夢 薄羅衫子金泥縫,困纖腰怯銖衣重。笑迎移步小闌叢,亸金翹玉鳳。嬌多情脈脈,羞把同心捻弄。楚天云雨卻相和,又入陽臺夢。 憶仙姿(又名如夢令) 曾宴桃源深洞,一曲舞鸞歌鳳。長憶別伊時,和淚出夢相送。如夢,如夢,殘月落花煙重。
原名邈吉烈,沙陀族,晉王李克用養子,生父李霓,五代時期后唐王朝第二位皇帝。嗣源初以戰功官至蕃漢內外馬步軍總管。同光元年(公元923年),唐莊宗李存勖領兵取汴梁,滅后梁。同光四年(公元926年),李嗣源于魏州起兵,后來莊宗在兵變中被殺,李嗣源便在大臣的引導下進入洛陽監國。 即位后,改名李亶,改元天成,殺酷吏,褒廉吏,罷宮人伶官,廢內庫,注意民間疾苦,號稱小康。但不通漢文,難理朝政,用人不明,不能分辨庸賢奸善。后期殘忍嗜殺,朝政昏暗,姑息藩鎮,停止了自莊宗開始的中央集權運動,孟知祥據兩川而反,權臣安重誨跋扈而不能制,次子李從榮驕縱而不得法,以致變亂迭起,朝政混亂。彌留之際,李從榮舉兵而反,明宗飲恨而死,享年六十六歲,謚號圣德和武欽孝皇帝,廟號明宗,葬于徽陵。 李嗣源在修廣壽殿時,非常節儉。當宮殿剛剛建成時,負責工程的官員請求用丹漆涂飾,再修得華麗一些。李嗣源卻說:“這個宮殿因為被燒過,所以不得不修,但只求宏偉壯觀即可,不求華麗。”和李存勖比起來,李嗣源顯得非常簡樸,也非常明智。還有一次,為節省國家開支,李嗣源下詔在邊疆設置馬匹買賣場所,不許少數民族再直接到宮殿前來獻馬。先前,黨項族人和其他部落總是以獻良馬為名將良莠不齊的馬匹送到京城來。后唐就照價給他們錢,但再加上他們住宿、吃喝以及得到的賞賜,每次都要花費不少錢物,浪費極為嚴重,給國家帶來很大的經濟負擔。李嗣源了解情況后,當即下詔禁止他們再到京城來獻馬,只在邊疆一帶設馬場交易,這樣就大大節省了開支。 在李嗣源統治時期,掌權的基本上是安重誨和任圜兩個人。這兩個人雖然對李嗣源很忠貞,辦事也很認真,但兩人之間卻不能互相配合,相反卻互相攻擊,弄得朝政混亂,大臣們也不能團結。任圜的才華比較出眾,任平章事兼判三司,任三司使(三司即鹽鐵、戶部、度支)判三司相當于財政大臣。任圜大權在握,初期也能盡力選拔賢能之士,杜絕以人情任命官員的弊端,憂國憂民,盡職盡責,政績也很突出,使國庫充實,軍民富足。而安重誨出身于內遷的少數民族,有文化但不精通為官之道,對于管理平衡大臣們的關系更是門外漢。作為樞密使他大權在手,就變得日益驕橫,肆意排擠他人,不但和任圜爭奪權力,有時竟當著李嗣源的面和任圜爭執,互相謾罵,更不知在李嗣源面前要顧及皇帝的尊嚴,收斂一些。結果不但自己和任圜雙雙送命,更重要的是使李嗣源無能人可用,對國家政事起到了反面作用。 莊宗早期對李嗣源非常寵信,同光二年,封李嗣源為宣武軍節度使、蕃漢馬步總管,諸子皆賜高位,宣武、鳳翔方面軍內,掌權者“皆李嗣源諸子也”。后以帝義兄位得以拜王,堪稱滿朝榮寵之最。 然而后唐莊宗晚期“頗為謠言所屬”,屢次懷疑李嗣源有不臣之心,開始猜忌起來。后來后唐莊宗有心收軍鎮割據大權,于是派諸軍馬步都虞侯朱守殷暗中監視他的起居。同光四年(公元926年),趙在禮占據魏州反叛,莊宗派李嗣源率大軍征討叛軍。不料剛到魏州城下,所部發生嘩變,與魏州叛軍會合,共同擁戴李嗣源為主“帝河北”。李嗣源起初托故逃出魏州城招集散兵,后來在女婿石敬瑭以及手下安重誨、霍彥威的勸誘之下,自立而反。于是,他回師南下,先入汴州,繼而向洛陽進發。此時后唐莊宗為伶人郭從謙所殺。李嗣源入洛陽,被群臣擁戴監國,不久承繼皇位,改元天成。
小名菩薩奴,后唐明宗李嗣源第三子,母為昭懿皇后夏氏,五代時期后唐第三位皇帝。 天成元年(公元926年),授任金紫光祿大夫、檢校司徒。天成二年(公元927年),改任河南尹。長興元年(公元930年),受封宋王,兼任成德節度使。長興二年(公元931年),加任檢校太尉兼侍中,改任鄴都節度使。長興四年(公元933年),后唐明帝駕崩,李從厚即位于洛陽。 應順元年(公元934年),潞王李從珂篡位登基,李從厚被廢為鄂王,不久遇害。在位一年,時年21歲。后晉天福元年(公元936年),追謚曰愍皇帝。
本姓王,小字二十三,母魏氏,后唐明宗李嗣源養子,五代十國時期后唐末代皇帝,史稱后唐末帝或后唐廢帝。 長興二年(公元931年),安重誨死后,李從珂出任左衛大將軍,兼西京留守。三年(公元932年),進位太尉,升任鳳翔節度使。四年(公元933年),晉封潞王。 應順元年(公元934年)四月,廢黜后唐愍帝后即帝位,改元清泰。清泰三年(公元936年),因無力抵擋石敬瑭與大遼軍隊的進攻,自焚于洛陽,終年51歲,葬于徽陵。 李從珂長大后謹慎誠實,沉默少言,但身形雄偉健壯,又驍勇善戰,常隨李嗣源南征北討,頗得其喜愛。唐莊宗李存勖即位后,發動了滅梁戰爭。李從珂跟隨著李嗣源沖鋒陷陣,屢立戰功。 天祐十八年(公元922年),莊宗李存勖率軍和后梁軍隊在黃河岸邊交戰,在梁軍退卻時,李從珂竟然領十幾名騎兵混在敵人當中和他們一起后退,等到抵達敵人的營寨大門時,李從珂大喊一聲,殺死幾個敵兵,然后用斧頭砍下敵人的了望桿從容回到自己營寨。李存勖見狀,大叫:“壯哉,阿三!”立即讓人拿酒來,親手賜給他一大杯。李存勖本人就總喜歡冒險作戰,李從珂的舉動使他極為振奮。 應順元年(公元934年),潞王李從珂自鳳翔出發,起兵反叛。李從珂反后,讓人起草了檄文散發到各地,以清君側除奸臣為名,請求各節度使共同出兵攻打京師,殺掉朱弘昭、馮赟等人。李從厚命王思同領兵來討伐,王思同集結各路兵馬圍攻鳳翔城。這鳳翔城不是重鎮,城低河窄水也淺,無法固守。王思同的軍隊和李從珂的相比,占了很大優勢。在朝廷重兵的大力攻擊下,鳳翔城東西關的小城先后失守,李從珂的屬下傷亡也很大,再打下去,城池難保,李從珂站在城頭上,焦急萬分,恨自己沒有早點防備,以致今天要落個身首異處的下場。 情急之下,李從珂三下五除二,將上身的衣服脫掉,露出身上的一個個傷疤,然后站到了城墻上,哭泣著說:“我自小就跟隨著先帝出生人死,身經百戰,滿身創傷,才有了今天的江山社稷;你們大家跟著我,這些事都看在眼里。現在,朝廷寵信佞臣,猜忌自家骨肉,我究竟有什么罪要受此懲罰啊!” 在生死關頭,李從珂哭得聲淚俱下,動之以情曉之以理,使許多攻城的軍士動了側隱之心,轉而支持他。先后勸降曾經的部下羽林指揮使楊思權、都指揮使尹暉等攻城將領,并趁機一舉擊敗李從厚派遣的所有軍隊,隨即擁兵東進,兵鋒直指都城洛陽。 (未完待續)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