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薦理由:《薦季直表》結體疏朗、寬博,體勢橫扁,尚有隸意。雖有許多不成熟的地方,結體法度均不如晉唐工整,但天趣盎然,妙不可言,是漢字由隸書向楷書演變過程中的一個縮影。 鐘繇是王羲之的書法啟蒙老師衛夫人所崇敬的三國時期魏國書法家,據說鐘繇是楷書(小楷)的創始人,被后世尊為“楷書鼻祖”。鐘繇對后世書法的影響是巨大的,他與王羲之并稱為“鐘王”。鐘繇的書體主要是楷書、隸書和行書,但是鐘繇寫得最好的是楷書,鐘繇所處的時期,正是漢字由隸書向楷書演變并接近完成的時期。在完成漢字的這個重要的演變過程中,鐘繇繼往開來,起了有力的推動作用。 鐘繇小楷書法作品《薦季直表》局部
推薦理由:《宣示表》較鐘繇其他作品,無論在筆法或結體上,都更顯出一種較為成熟的楷書體態和氣息,字體端整古雅,字體寬博而多扁方,充分表現了魏晉時代正走向成熟的楷書的藝術特征。 傳說王導東渡時將《宣示表》縫入衣帶攜走,后來傳給了王羲之,王羲之后來又將它傳給王修,王修便帶著它入土為安,從此不見天日。之后傳下來的是王羲之的臨摹本。 鐘繇小楷書法作品《宣示表》局部
推薦理由:如果說三國時期鐘繇的小楷是楷書的萌芽期,那么到晉代王羲之的《樂毅論》,楷書就已經到了成熟期,《樂毅論》筆筆精到,無一筆含糊,楷法成熟,釋智永認為《樂毅論》為王羲之正書第一。 據說唐太宗最為寶重的書跡是王羲之的《蘭亭序》與《樂毅論》。當年唐太宗還將最初的《樂毅論》摹拓分別賜給了長孫無忌、房玄齡、高士廉、侯君集、魏徵、楊師道六人,摹本的傳布范圍也只限于皇親國戚或近侍大臣,世人罕見其貌。 王羲之小楷書法作品《樂毅論》局部
推薦理由:《曹娥碑》結體取扁勢,與傳為王羲之的其他小楷書法作品相比,這塊碑的筆畫更為舒展,表現在作為主筆的橫畫和捺畫上更為明顯,隸書筆意暗存于筆畫與結體之間。 《曹娥碑》是東漢年間人們為了頌揚曹娥的孝行而立的碑,現代書家費聲騫評《曹娥碑》:“原碑久佚,傳東晉升平二年,王羲之書曹娥碑,小楷。收錄《群玉堂帖》和《越州石氏帖》中,為著名的晉唐小楷之一。近人馬公愚所臨,可謂形神兼備,馬氏臨本刊入《書法大成》,上海古籍書店有影印本,可資臨習時對照參考。” 王羲之小楷書法作品《孝女曹娥碑》局部
推薦理由:《黃庭經》通篇章法和《樂毅論》相似,有縱行無橫列,縱行清晰,但并不十分規直,隨字賦形不拘高矮寬窄,字與字的聯結錯落有致。對比的形式因素在《黃庭經》中表現得十分豐富,這使得《黃庭經》比之《樂毅論》更多了一些“今意”。如果說《樂毅論》是古樸與妍麗兼美的話,那么,《黃庭經》已是勁媚秀雅甚于拙樸古雅了。 王羲之小楷《黃庭經》相傳寫于東晉穆帝永和十二年(356)五月,60行,計1200余字。陶隱居《上梁武帝書啟》,以此為王羲之的有名的書跡。褚遂良“右軍書目”列為第二,開元中徐洪《古跡記》列為第一。隋智永、唐歐陽詢、虞世南、褚遂良、吳通征等皆有臨本傳世。 王羲之小楷書法作品《黃庭經》局部
推薦理由:王獻之所書《洛神賦》(十三行)體勢秀逸,筆致灑脫,清楊賓《鐵函齋書號》認為“字之秀勁園潤,行世小楷無出其右”。從《洛神賦》(十三行)中可看出,王獻之的楷書筆法不再帶有隸意,字形也由橫勢變為縱勢,已是完全成熟的楷書之作。 據說王獻之好寫洛神賦,寫過不只一本。共計十三行,真跡已不復存在。今只傳賈似道所刻石本,因石色如碧玉,世稱“碧玉十三行”。現藏首都博物館。 王獻之小楷書法作品《洛神賦》局部
推薦理由:《靈飛經》的章法為縱有行,橫無列。由于整篇字的大小、長短、參差錯落,疏密有致,變化自然,且整篇字與字之間,行與行之間顧盼照應,通篇字渾然一體,雖為楷書,卻有行書的流暢與飄逸之氣韻,變化多端,妙趣橫生。 鐘紹京是唐代著名書法家,系三國魏國太傅、著名書法家鐘繇的第17代世孫,史稱鐘太傅為“大鐘”,稱鐘紹京為“小鐘”。因為《靈飛經》沒有作者落款,所以關于《靈飛經》的作者一直也存在爭議,元代袁桷和明代的董其昌都認為是唐鐘紹京書,但啟功先生認為只是無名經生所書,同時,啟功先生認為“《靈飛》本身的書法,在唐人寫經中,允推精品,試用敦煌所出那么多的唐人寫經來比,夠得上《靈飛》那樣精美的,也并不太多。” 鐘紹京小楷書法作品《靈飛經》局部
推薦理由:關于《汲黯傳》,趙孟頫自稱《汲黯傳》得唐人遺風筆意,而清代馮源深評云:“此書方峻,雖據歐體,其用筆之快利秀逸,仍從《畫贊》,《樂毅》諸書得來。”倪瓚也說:“子昂小楷,結體妍麗,用筆遒勁,真無愧隋唐間人。” (引自《書林藻鑒》 ),用筆不下于智永,虞世南,得稱一世之冠。 趙孟頫是元代著名書畫家,同時也是楷書四大家(歐陽詢、顏真卿、柳公權、趙孟頫)之一。宋太祖趙匡胤11世孫,《汲黯傳》作于趙孟頫晚年,綜觀其書落筆迅捷,從容不迫,一氣呵成,而無一筆失度;其字體寬和雍容,風骨秀逸,平和簡靜,有輕裘帶之風:大用筆上,提按使轉,方圓兼施,還十分講究筆畫間的粗細和累重變化,極富有節奏感;在結體上,法度嚴謹,挺秀潤健,十分講究字的揖讓,國求顧盼有情,故能開闊而不平析,寓麗于蒼勁之中。 趙孟頫楷書作品《汲黯傳》局部
推薦理由:《道德經》是趙孟頫的小楷代表作之一,書于延祐三年(公元1316年),時年六十三歲。趙孟頫一生曾多次書寫小楷道德經。據方家評介,其晚年書寫的這卷長達五千言的小楷,書法結體嚴謹,筆畫精到,精工中透靜穆之氮,穩健中露靈動之神,前后風韻一致,堪稱其小楷書之精品。 元朝延佑三年三月,六十三歲的趙孟頫為進之高士書寫了這卷小楷道德經。卷首,趙氏繪一幅老子畫像,其后便是洋洋灑灑的整卷小楷書道德經。這卷墨跡為紙本,縱二百四十五毫米,橫六千一百八十八毫米,現藏于北京故宮博物院。 趙孟頫小楷書法作品《道德經》局部 推薦理由:文征明《離騷經》的風格淵源主要因受到鐘繇《宣示表》、王羲之《黃庭》、以及元代倪瓚風格之影響,運筆則工穩沉靜,從容不迫,于整練之中,虛和舒徐之氣浮現毫端,尤其橫畫起筆細若針尖麥芒,勢若游絲飄忽于晴空。 文徵明書法,小楷與行草俱佳,其小楷于端莊秀逸中透出堅挺剛健之氣,風格獨特。《離騷經》是文徵明小楷的代表作。這幅精工的小楷是文徵明85歲時所書,可謂人書俱老。 文征明小楷書法作品《離騷經》局部
|
|
來自: 東方竹馬 > 《書法國畫篆刻藝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