側腦室額角入路是臨床常用穿刺入路,不同作者對手術方法描述不盡相同,部分文獻甚至提出錯誤方法。本研究利用30例正常國人薄層CT掃描數據,對側腦室額角入路穿刺的相關解剖標志進行測量,得出穿刺方式,并應用于臨床,現將測量數據與臨床應用報告如下。
1 方法 CT薄層掃描DICOM數據應用Voxar-3D軟件自理,顯示經中線的矢狀面及經雙側外耳道與室間孔的冠狀面,以MPR-curved模式測量兩切面在頭皮中線的交點與眉間距離。以MPR-standard模式在冠狀切面內進行多項數據測量,選擇中線旁2.5cm為穿刺點,分別測定雙側穿刺點到室間孔之間的連線與矢狀面夾角,穿刺點顱骨內板與同側室間孔的距離及與額角上壁的距離;穿刺道方向腦室前角的高度;從而確定穿刺點、穿刺角度及穿刺深度,并對比雙側是否存在不同。利用所測量數據總結穿刺方法,并將其應用于臨床病例,觀察首次穿刺成功率,術后引流是否通暢及是否發生意外機械損傷。
2 結果 2.1 正常人CT掃描數據(表1;圖1) 經室間孔及雙側外耳道平面和矢狀中線交點與眉間距離為(100.2±5.5)mm。穿刺點到室間孔連線與矢狀面間夾角約為17°,雙側無統計學差異。腦室額角寬度,穿刺點與同側側腦室前角上壁距離,穿刺點與室間孔距離,穿刺方向側腦室前角高度,雙側無統計學差異。 2.2 臨床應用(圖2) 16例病人共行23側側腦室額角穿刺術,首次穿刺成功率為100%,術后引流管均通暢,無因腦室額角陷閉造成繼發性引流管阻塞,無穿刺道出血及丘腦和腦干損傷。 3 討論 3.1 額角穿刺的定位及穿刺角度 目前臨床常用的額角穿刺方法為穿刺點在冠狀縫前及中線旁各2.5cm,穿刺方向與矢狀面平行,對準兩側外耳道假想連線,深度不超過5cm。本研究測量垂直于外耳道連線、經室間孔的冠狀面與頭皮中線的交點,距離眉間約為10cm(圖1A),因此,采用眉間上方10cm,中線旁開2.5cm為穿刺點,此穿刺點位置較固定,易于記憶,避免因對冠狀縫位置理解錯誤造成定位誤差,并可有效避免額葉內側皮質損傷及可能的硬膜靜脈間腔損傷。本研究測定正常雙側側腦室額角外緣距矢狀面的距離約為17mm(圖1B),明顯小于2.5cm。由此可知,中線旁開2.5cm、平行于矢狀面穿刺并不能保證穿刺管進入前角。本研究測定的穿刺角度為向內側傾斜并與矢狀面保持約17°(圖1C),可保證穿刺方向指向室間孔。 3.2 穿刺深度 穿刺深度應從自顱骨內板開始計算,實際深度應為腦實質內走行長度加腦室內穿刺管長度,腦室內長度以不超過1cm為宜,本研究測量的穿刺方向腦實質深度約為39mm(圖1D)。因此,穿刺深度不應超過5cm,考慮穿刺管存在一定長度盲端,穿刺深度不宜少于4.5cm,穿刺過深易損傷丘腦甚至中腦,穿刺過淺則易造成引流管脫出腦室。 3.3 臨床應用 觀察16例(共23側)急性非交通性腦積水病例結果,該穿刺方法具有定位精確、成功率高、引流通暢的特點,所有病例首次穿刺均成功,無穿刺道出血,無丘腦及腦干損傷病例,說明其為一種安全有效的穿刺方法。 綜上所述: 作者認為腦室額角穿刺方法可以為眉間上方10cm,中線旁開2.5cm為穿刺點,指向雙側外耳道假想連線,向內側傾斜,與矢狀面保持17°夾角,進管深度范圍4.5-5.0cm。這樣可保證手術穿刺成功率,保持引流通暢并盡可能避免機械損傷造成的并發癥。 |
|
來自: 昵稱29866585 > 《待分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