沖繩發現華裔家族 祖先為明朝翻譯 眾人尋根到福建(附詩三首)日本新聞網2011年7月18日報道,日本沖繩縣最近發現一支中國人后裔家族。據日本放送協會NHK電視臺在《琉球王國的秘密》節目中稱,這支中國人后裔目前居住在沖繩縣那霸市,沖繩古稱琉球,那霸是首都,古稱首里城。600年前,一位姓梁中國官員作為翻譯被派往琉球王國,留在琉球宮廷內(首里城)從事翻譯工作。他繁衍的后代至今已經達到數百人,珍藏著祖先留下的中國族譜,定期舉行中國象棋比賽,過年時舉行舞獅等活動,建有純中國式的庭院假山,以不忘自己的祖先。目前,這支中國人后裔的代表人物是第20代后裔上江洲和男先生。中國家譜顯示,上江洲和男的元祖梁嵩是五代十國時期狀元,官至翰林學士。梁嵩是龔州(今廣西平南)人,字子高,又字仲邱,生卒年不詳,五代十國南漢白龍元年(925)狀元。 梁嵩自幼勤奮好學,善詩文。南漢劉龑帝效法唐制,開后唐同光三年乙酉(925)進士科考于廣州。他在殿試時作《賦荔枝詩》:“露濕胭脂拂眼明,紅袍千裹畫難成。佳人勝盡盤中味,天意偏教嶺外生。桔柚遠慚登貢籍,鹽梅應合共和羹。金門若有栽培地,須占人間第一名。”被南漢皇帝劉龔贊賞,點其為狀元,恩授翰林學士。后獲恩準,離任回鄉,侍奉老母。 梁嵩謝絕皇帝賜寶物,上奏請免其家鄉龔州人丁稅賦一 年,以體恤民情,慰藉鄉望。梁嵩甚得民心。回鄉時,“急于見親,野渡無舟,乘白馬過河”,人馬淹沒而死。州人感德,歲祀不絕。潯州有“白馬廟”,為鄉人祭祀之遺跡。《全唐文》第892卷第4130頁中收有梁嵩的《代母作倚門望子賦》一文。梁嵩有一支后裔來到福建,傳衍分布甚廣。永樂年間(1410年)應明朝廷派遣前往支援琉球的閩人36姓,其中的梁姓是梁嵩的后代。琉球古國建立于1426年,曾經是中國的藩屬國,與中國貿易交流持續大約五百年,當年王城首里城顯示出中華文明的影響。直到十九世紀日本明治維新以后,才變成日本沖繩縣而被日本同化。琉球古國最強盛的時候就是和中國關系密切的明清時期,與中國的交往都是通過福建進行的,福建是兩地往來的惟一口岸。福建曾有許多人才被派遣到琉球支援當地建設,其后裔被稱為琉球古國閩人后裔或沖繩閩人后裔。明清時期,福州設有兼具酒店和領事館兩種功能的“柔遠驛”俗稱琉球館,專門接待琉球國朝貢使及隨員。福州至今有琉球館、琉球朝貢使墓地等古跡。古琉球經常派使團朝貢,帶來當地特產,中國皇帝則薄來厚往回之以布匹、金銀珠寶等。每逢琉球有改朝換代等大事,中國朝廷就要派出冊封使到琉球冊封,據說當年冊封使包括工匠、樂師等專業人材,特別受到歡迎,禮儀相當隆重。有一幅琉球古畫,畫的是歡迎中國明朝冊封使,冊封使中有許多閩南人。最近幾年,常有來自日本沖繩的閩人后裔,經臺灣來到廈門,展開在福建尋根之旅,顯示琉球與福建六百年割舍不斷的淵源關系。歷史上福建在中國與琉球古國的交往中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 據日本甲南大學胡金定教授考證,僅在明朝一代,琉球王國的朝貢次數留下明確記載的就有170次。清朝初、中期也非常頻繁,琉球朝貢使從福建到北京朝貢,路途漫長,風險莫測。入境之后,當地的官員要負責其貢品和人身的安全,還要專人護送使團到達北京。乾隆58年(1793年)9月,琉球國遣使團來華朝貢,由紫金官毛國棟、副使正議大夫毛廷柱、通事鄭文英等20多人構成。清廷命廈門海防同知楊奠邦一路護送上京。自閩入京水陸2500公里,路途遙遠,又兼啟程晚,日夜催程也得百余日,十分辛苦。琉球國通事鄭文英勞途患病,雖經楊奠邦一路悉心照料還是最終病故,行程大受耽誤。楊奠邦在漫長的進京途中與琉球使團休戚與共,克服種種艱難,最終不辱使命,趕在十二月初五準時入京,讓琉球朝貢使與其他外國使節如期參加紫禁城的除夕和元旦慶宴活動。從沖繩來中國尋根的國吉健郎先生說,雖然歷經幾百年,日本沖繩(琉球)的閩人36姓后裔尋根謁祖的愿望仍然十分強烈。在福建和沖繩有關部門的努力之下,沖繩閩人后裔終于來到福建尋根。他還介紹說,如今閩人后裔在沖繩仍定期舉行祭孔,儒家文化至今仍產生著深刻的影響;每個家庭對祖先都是極其崇敬,同一族群的人在春秋兩季都要舉行祭祖儀式。他們的祖先都源于福建,許多家族還非常認真的追溯自己的淵源,把族譜從福建的先人一直編到現在的子孫,脈絡十分清晰。沖繩也同樣信仰保生大帝、媽祖,一些建筑還體現出閩南民俗因素,如在建筑物中裝飾有辟邪物的石獅、石敢當等。此次沖繩尋根謁祖團成員來自各行各業,有房地產商、記者、學生,有80多歲老人,也有20幾歲的小姑娘,職業各異,年齡不同,卻擁有同樣的尋根溯源情懷。沖繩閩人后裔“梁氏吳江會”宗親代表20人來到廈門,踏上尋根祭祖旅程,并沿著古琉球使節的足跡,重溫早已消失在歷史風云深處的往事,重尋幾百年前先人在福建的足跡,一路走在曾是故鄉今他鄉、曾是他鄉今故鄉,不禁感慨萬千。 梁嵩的后代世代居住琉球久米村繁衍生息。他們從廈門來到長樂市江田村,找到祖居地。有4500人口的江田村,以最隆重的禮儀迎接600年前遠去琉球的梁姓后裔,破例打開宗祠中門,舉行祭典,辨析族譜,一路護送祭掃祖墓,告慰先人之靈。年屆80的龜島美一宗族理事長動情嘆道:“真親切呀!故土的山水和城郭,和歷代先人口頭相傳的描述大致不差,好像曾來過似的!”梁氏后人一行還有了另一番收獲。位于福州師范大學長安山后白泉庵的琉球墓園,是明清兩朝福建官方專為客死福州的琉球人開辟的墓群。史料記載:僅在清代,客死福州的琉球人有578人,大都就地埋葬。琉球閩南人來到福州倉山一帶,在琉球人墓地相對集中的墓園區“河源親云上”墓前, 是多么激動不已!“河源親云上”是琉球國王府財政官,“親云上”是王府職稱,原名河源朝忠,中國名向維藩。他在乾隆56年(1717年)受琉球王委派來福建接貢,翌年病死榕城,被安葬于福州市郊倉山附近,至今已近300年,其后人沒有停止過尋找先人墓地的努力。改革開放之后,河源的后裔多次來閩尋其墓葬未果。2006年8月,65歲的河源朝德翁帶領親族再次來福州滿地尋找,依然杳無音信。萬念俱灰準備放棄之際,卻在一次偶然散步中奇跡般發現了埋沒在荒野蔓草中的墓址!百感交集的朝德翁撫摸著墓碑老淚縱橫失聲啜泣。應河源家族請求,福州市有關部門將荒野里的河源朝忠墓遷到白泉庵的琉球墓群里,與其他九個琉球人安眠于斯。沖繩友人琉球華僑總會林國源會長說:居住在沖繩讀谷市的朝德翁依然健在,熱心于沖繩和福建友好交流活動,目前正在寫先人史跡。 沖繩媒體記者上江洲先生是梁嵩的后裔,他說:“回去后一定去拜訪朝德老人!把此次尋根旅途中拍攝的無數珍貴畫面作為最好的禮物送給他。還要邀請他參加5月24日在那霸市民會館舉辦的“琉球處分(合并)130周年學術研討會,讓更多的沖繩人民分享這些可歌可泣的故事!” 讀了這些歷史介紹,作三首七律如下:沖繩華裔傳宗譜,六百年來倍可珍。先祖科場曾奪冠,后人使節更通神。長居首里廿余代,衍派孫支數百人。閩省尋根酬夙愿,著文攝影報鄉親。 閩江水浩到琉球。明季遷居六百秋。血脈長傳思祖地,子孫開拓住瀛洲。承宗續譜情猶在,訪閩尋根志已酬。海峽和平成夙愿,神州媽祖護歸舟。 海上仙山一水通,琉球古國乘東風。殷勤進貢多辛苦,遙遠進京留寸忠。亦有倉山遺數冢,豈無驛館證大功?冊封圖畫今猶在,凝視吁噓更動容!(2011年7月25日凌晨2時采錄,8月7日七夕整理完畢) |
|
來自: laoxuesheng > 《外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