貫休(823~912年),是五代著名畫僧,能詩善書,又擅繪畫,尤其是所畫羅漢,更是狀貌古野,絕俗超群,在中國繪畫史上,有著很高的聲譽。 十六羅漢圖是貫休繪畫作品中輝映古今的名作。不管作品的創作風貌,還是筆墨技巧,歷來都受到很高的評價。赫赫有名的《宣和書譜》說:“以至丹青之習,皆怪古不媚,作十六大阿羅漢,筆法略無蹈襲世俗筆墨畦畛,中寫己狀眉目,亦非人間所有近似者?!?/p> 十六羅漢均是釋迦牟尼的弟子,佛經上說他們受佛囑咐,不入涅槃,常住世間,受世人供養而又濟度眾生。貫休筆下的這些羅漢,大都粗眉大眼、豐頰高鼻,形象夸張,即所謂“胡貌梵相”。畫家塑造的具有“胡貌梵相”特點的羅漢形象,既與唐代佛教藝術中經常出現的胡人形象的傳統有相繼承的一面;同時,由于唐代佛教藝術逐漸世俗化,形象越來越寫實,而貫休所畫則不類世間所傳,而是更加夸張變形,變得奇崛怪異,使“見者莫不駭矚”。 日本1312-1317年在中國拿的宋代摹本
迦諾迦跋厘惰阇,與自眷屬六百阿羅漢多分住在東勝神洲 迦諾迦伐蹉,與自眷屬五百阿羅漢多分住在北方迦濕彌羅國
羅怙羅,與自眷屬千一百阿羅漢多分住在畢利颺瞿洲
阿氏多,與自眷屬千五百阿羅漢多分住在鷲峰山中
跋陀羅,與自眷屬九百阿羅漢多分住在耽沒羅洲
半托迦,與自眷屬千三百阿羅漢多分住在三十三天
賓度羅跋啰惰阇,與自眷屬千阿羅漢多分住在西瞿陀尼洲
伐阇羅弗多羅,與自眷屬千一百阿羅漢多分住在缽刺拏洲
伐那婆斯,與自眷屬千四百阿羅漢多分住在可住山中
迦理迦,與自眷屬千阿羅漢多分住在僧伽荼洲
那伽犀那,與自眷屬千二百阿羅漢多分住在廣半度波山
諾距羅,與自眷屬八百阿羅漢多分住在南贍部洲
戍博迦,與自眷屬九百阿羅漢多分住在香醉山中
蘇頻陀,與自眷屬七百阿羅漢多分住在北俱盧洲
因揭陀,與自眷屬千三百阿羅漢多分住在廣脅山中
注荼半托迦,與自眷屬千六百阿羅漢多分住在持軸山中 【簡介】絹本設色,縱129.1厘米,橫65.7厘米。 日本高臺寺藏。 中國美術學院戴云輝先生作 貫休像 據史料記載,貫休的《十六應真像》始畫于唐廣明年間(公元880年),至乾寧初年才完成16幀,前后用了10多年才完成此創作。五代十國時期,貫休為逃避戰亂來到相對安定的西蜀,將《十六應真像》帶到了四川。此后,輾轉全國各地,歷經磨難。 清初,《十六應真像》為浙江錢塘圣因寺所得。乾隆二十二年(公元1757年),乾隆皇帝南巡駐杭州西湖。一日,親往圣因寺觀賞此畫,驚嘆之余,感慨不已。他根據《梵經》改正了畫上原題的羅漢名,并題寫了贊文?!肚迩∮}像贊》曰:“唐貫休畫《十六應真像》,自廣明至今垂千年,流傳浙中,供藏于錢塘圣因寺。乾隆丁丑仲春南巡,駐西湖行宮,詣寺瞻禮,因一展觀,信奇筆也。第尊者名號,沿譯經之。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