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一則名師教學案例所想到的 曾經不止一次聽到多位教師的經驗之談:課堂上千萬不能讓學生在某個知識點上糾纏,否則會耽誤教學時間,完不成教學任務,有時還會把自己“繞”進去。問及怎樣應對學生的“糾纏”,方法非常簡單:或置之不理,或虛與委蛇,或斷然棒喝。于是,課堂按照預定進程順序地走下去,本該被“糾纏”的知識點也就含糊地過去了。這樣做果真是明智之舉嗎? 下面我們來看特級教師華應龍執教的“三角形三邊的關系”一課的教學片段。 師:剛才有同學說兩張一樣長的紙條能圍成三角形。哪位同學來展示一下?先把兩張紙條還原,看看是什么樣子。 生:這兩張是一樣的,先把紅色的剪斷,然后與藍色的圍成一個三角形。 (用藍色紙條調整,試圖圍成三角形。) 師:我首先佩服你的堅持!剛才你們都說圍不成,他不是圍成了嗎? 生:因為兩邊的和等于或大于第三邊,都能圍成。 師:同意的請舉手。(一半學生舉手)我們再來看看他圍的這個三角形(投影放大),你同意嗎? 生:不同意。 師:你覺得哪兒需要調整?(學生上臺調整)有沒有不同意見? 生1:現在左邊又分開了。 生2:不能圍成。就差一點點。 師:我很佩服咱們班同學一絲不茍的態度。(板書:就差一點點)就差一點點,究竟行不行呢? (其他學生繼續提出要調整的地方,該生不斷調整,但是最終也沒有得到其他學生的認可。) 生3:我認為永遠也不能圍上,因為兩邊之和等于第三邊,現在這樣只能平行! 生4(主動走到投影前):我認為三角形是由三個頂點組成的,它現在就差一點點,只有兩個頂點,就不是三角形了。 生5:從這個點到那個點是這條藍色線段的長度,如果紅色線段的兩個點和藍色線段的點連在一起,兩條線就會重合在一起。 生6:三角形任意兩邊之和大于第三邊,這是等于第三邊,不是大于第三邊。 師:看看能不能再圍一次。比如,先把藍色線段的兩端和紅色線段一端的點連起來,然后呢? 生:把兩端往下壓,再壓,最后就平行了。 師:我們看到似乎是圍成了,但是還差一點點。學數學,往往不能太相信自己的眼睛。那現在你閉上兩只眼睛,睜開第三只眼。第三只眼在哪兒呢?(手指眉心)想一想,如果兩張紙條是一樣長的,把其中的一根一刀兩斷,然后把它們的兩端接在一起,再往下壓一點,再壓一點,最后怎么樣? (教師用動畫演示學生的思考過程。學生隨著演示過程發現總是差一點點,后者平行,或者接不上,或者重合,圍不成三角形。) 師:看來當兩邊之和等于第三邊的時候還能不能圍成三角形呢? …… 為什么要選擇兩根紙條作為探究材料?華應龍老師在他的教學后記中這樣寫道:“把兩條邊作為一個整體與第三條邊去比,這是學生沒有經驗的……給他們普普通通的紙條,需要學生忽視其寬度,重視其長度,把它“想成”只有長度的線段。這就有了‘數學化’的味道。” 拿兩根一樣長的紙條,剪開其中一根,是要通過學生的自主操作來探究“兩邊之和等于第三邊,不能圍成三角形”,有的學生竟然“圍成”了一個三角形,而且還有一些學生對“兩根紙條的和等于第三根也能圍成三角形”深信不疑!作為成人的我們都知道,這是因紙條寬度帶來的誤差所致。但是這么簡單的原因卻不可以直接對學生解釋,因為這樣蒼白的解釋難以讓學生信服。 華老師沒有回避退讓,也沒有強勢作答,他選擇了“有預謀的糾纏”。從課堂上可以推斷,華老師在備課時已經預留了糾纏的時間與空間。他有意讓學生通過實際操作、動畫演示等手段增強直觀感受,并引導學生睜開“第三只眼”展開空間想象:較短的兩根紙條的另一頭接頭點在哪兒?能接上嗎?從表面上看,學生圍繞“能不能圍成三角形”糾纏不休,實質上是他們通過冷靜的思考與激烈的爭辯,自覺地對先前的錯誤想法進行自我否定。從這一點來說,課堂探究活動因為“糾纏”而厚實了許多,對這個知識點不依不饒的糾纏,其價值已經超越了知識本身。 上面的教學片段還帶給我們兩點啟示: 其一,糾纏看似現場生成,其實就在意料之中。糾纏通常來源于意外,對這些意外情況,要迅速作出價值判斷。一味地順從和接受,放棄應有的態度與立場,反而是對大多數學生的一種傷害。課堂上更多出現的是教師課前準備好的“有預謀”的糾纏。為什么要預設糾纏的環節?因為這是探究活動一個重要的節點,也可能是學生思維的困頓之處,需要引起全班學生的關注,將他們都“糾纏”到對不同見解的思考、討論中,讓他們在澄清思維的過程中獲得最大面積的思維成果。糾纏的結果要么是讓“掌握在少數人手中的真理”經歷被集體論證的過程,成為大家的公有財富;要么是少數人提出的見解雖失之偏頗,但是經過一番糾纏,起到了正面提醒或反面襯托的作用,同樣也豐富了全體學生的學習歷程。 其二,化解糾纏需要價值判斷,更需要學生立場。糾纏終須化解,否則課堂就會裹足不前。化解糾纏,需要教師有準確的判斷力和良好的調控力。但是請記住,教師的作用僅此而已。學生的認識偏差,應該在糾纏中自我修正。在上面的案例中,華老師營造了平等、寬松、民主的課堂氣氛,一再鼓勵學生“能不能再圍一次”,鼓勵學生提出不同意見。華老師組織學生“同伴互助”,一起尋找錯誤背后的些微閃光點,讓他們在明理、析錯的過程中相互啟發思維,真正促進了學生對三角形三邊關系的深度思考。所以說,教師對糾纏的調控建立在敏銳判斷的基礎上,需要站在學生的立場和學習水平上分析其錯誤產生的深層原因,對學生進行正確的引導,讓學生感受到數學學習的方法、探究的樂趣、數學的好玩,不僅“明其錯”,而且“明其何以錯”。 我們再來回顧一下華老師這節課的教學目標:探索發現三角形三邊關系;探究的過程中,培養操作能力和空間想象能力,以及嚴謹求實的科學態度;體驗探究的快樂和數學好玩,明白“成功與失敗就差一點點”。對照以上目標,我們也能發現讓學生適度糾纏的價值。【48】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