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一節課堂上,幾個學生一組在剪橡皮筋,然后將三段橡皮筋用圖釘固定在泡沫板上……看起來這是一節手工課,實際上這卻是一節數學課的某個環節。 這節課要探討的解決的問題是“三角形的三邊關系”。這是人教版小學五年級教材中的一節必修內容,北京市順義區后沙峪中心小學的鐘迪老師用別出心裁的設計讓這節課堂顯得有些與眾不同。 在第一個設計環節中,鐘老師先給出12cm和12cm的兩個線段,讓學生將其中一條剪成兩段,看是否能與第三條線組成一個三角形。有的孩子分成4cm、8cm、12cm,有的孩子分成6cm、6cm、12cm……但無一例外,所有孩子都沒能圍成三角形。她引導學生抽象概括出規律:當兩邊相加等于第三邊時,不能拼成三角形。 第二個設計環節中,鐘老師又給出了9cm、15cm兩個線段。此時出現了情況分歧,有的孩子圍成了三角形,但有的孩子沒有。比如,分成9cm、2cm、13cm的學生未能圍成三角形,而分成9cm、6cm、9cm的學生圍成了三角形。 最終學生歸納發現,當兩條邊相加小于第三邊時,不能圍成三角形;而只有當兩條邊相加大于第三邊時,可以圍成三角形。 此時,學生們歸納出結論:兩邊之和大于第三邊,可以圍成三角形。 但鐘老師卻拋出質疑:兩邊之和大于第三邊就一定能拼成三角形嗎?在第一種4cm、8cm、12cm的情況下,4+12>8。最終,學生推導出終極結論:任意兩邊之和大于第三邊,才能圍成三角形。 在得出正確的結論之后,鐘老師讓學生用這一結論去解決一道生活中的實際應用題。 11月2號下午,后沙峪中心小學舉行“關注學生思維,培養核心素養”的校本教研活動,活動中進行了語文和數學兩節公開課,鐘老師的數學課是其中的一節。這堂課結束之后,陜西師范大學化學化工學院副教授嚴文法博士做了課堂點評,他對這堂課總體上給予了高度評價。 “這堂課的過人之處就在于能比較好地體現學生的認知順序和知識的動態形成過程。”在這樣的課堂上,知識不是直接呈現給學生的,而是利用一個個環節,讓學生通過自己的積極探索和思考,逐步建構起一個完整的知識。 據了解,鐘老師于今年十月份參加了在杭州舉行的基于核心素養的課程與教學改革論壇暨思維型教學優質課展示,對思維性教學理論有了一定的理解。在嚴文法看來,這堂課所呈現的就是思維型教學的一種合格的范式,也體現了情境創設、認知沖突、社會建構、元認知和應用遷移這五個貫穿于思維型教學中的重要環節。 嚴文法認為,這節課堂也同樣關注了數學學科的核心素養。今年一月,教育部發布了新的2017版普通高中學科課程標準,明確地提出了學科核心素養。其中,數學學科的核心素養包含數學抽象、邏輯推理、數學建模等六條內容,而這六條內容都與思維相關。而鐘老師的這堂課便是通過線段對三角形進行抽象,然后推理出數據之間的邏輯關系,最后構建三角形的模型。 不僅僅是數學學科,語文學科中,發展學生的思維能力同樣十分重要。“比如按照思維品質來劃分,在語文課上同樣可以培養學生思維的深刻性、靈活性、敏捷性、獨創性、批判性。”嚴文法指出。 他認為,一堂好的思維型教學的課堂一定要增加思維的創造性和批判性,而不能讓學生的思維禁錮在單一的維度里。 他曾經聽過一堂《坐井觀天》的公開課,這篇課文內容圍繞井底的青蛙和井外的小鳥對天的爭論而展開。課堂進行到最后,老師讓學生寫一寫當小青蛙跳出井外之后會怎么樣。絕大多數學生的回答都在老師的預設中,比如看到外面的世界很大,覺得自己過去目光短淺等等。但唯有一個孩子的回答是:青蛙從井里跳出來看了看,又跳了回去。班上孩子哄堂大笑,礙于場面,老師將這個孩子的回答直接否定了。 課后,當老師看了這個孩子的完整答案后感到十分懊悔,這個孩子所寫的是:當青蛙從井里出來之后,他看到的是污染的空氣,污染的河流,有一個人正用一根叉子去獵殺青蛙,他感受到了可怕,重新跳回到了井里。 “這個老師當時感慨,差點扼殺了一個孩子的創造力。所以在課堂上,教師應該多鼓勵學生換一種視角去想問題,培養學生思維的批判性和獨創性。中國的孩子多用的是求同思維,我們能否應該鼓勵孩子敢于去質疑、批判、發散、創新?”嚴文法強調。 后沙峪中心小學校長劉春波始終極為關注思維在教育中的重要性。長期以來,他一直想尋找到合適的思維課并引入到校內,直到他接觸到了胡衛平團隊所研究的思維型教學理論和學思維活動課程。 “中國的社會講究趨同性,如果我們不改變思維模式,要想推動社會的真正進步很難實現。當然,改造社會很難,但改造我們的學校教育,改變我們的孩子是可以實現的。” 劉春波認為,思維課可以與學校的綜合實踐課相結合,在綜合實踐課開展的過程中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 對于普遍缺乏教材的綜合實踐課而言,“學思維綜合活動課程”可以作為一種有效的植入方式: 它將顛覆傳統的教學方式,引領教師教學思維的轉變,最終與自己的學科發生深度融合,讓更多的孩子受益,使孩子愛上學習,全面提升孩子的創造力。 學思維活動課程是由現代教學技術教育部重點實驗室主任胡衛平教授及其團隊歷時近20年研發的成果,涉及到從幼兒園中班到八年級的兒童青少年,涵蓋涉及形象思維、抽象思維、創造性思維和綜合思維等20種思維方法和語文、數學、科學、社會、藝術等學科領域,由易到難,由淺入深,由形象到抽象,由日常問題到不同學科領域延伸,系統培養學生的創新素質。 實驗表明:經過一年“學思維”綜合活動課程的教學,與對照組相比,實驗組學生的學習動機、學習策略、思維能力、創造力、創造性人格等均有顯著的提升,不僅在創造力任務的行為表現上更好,而且他們的大腦功能也有了明顯改善。 思維智匯致力于推廣“學思維”綜合活動課程,目前,思維型教學理論已拓展到全國20多個省份的近400所學校,影響人數超過40萬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