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B41足臨泣穴(膽經) 穴位名稱:足臨泣穴 穴位編號:GB41 穴位所屬經絡:足少陽膽經經穴 穴位功能:頭痛目眩、目赤腫痛、齒痛、咽腫、耳聾、乳癰、腋下腫、脅肋痛。 有治療高血壓、失眠、頭痛、腸結石、乳腺炎、月經不調、膽囊炎、中風等作用。 足臨泣穴,幫你輕松回奶 產假結束了,不少新媽媽要回去上班,繼續堅持母乳喂養并非易事,于是不少媽媽選擇提前斷奶。可要回奶也不是件輕松的事,有的媽媽不愿意吃回奶藥,便生生地把奶憋回去,這期間兩個乳房硬得像兩塊石頭,疼痛難忍。只要艾灸足臨泣穴,就能輕松回奶了。 足臨泣穴是膽經本經本穴,對膽經有很好的調節作用。膽經循行于人體的頭面部的側面,主要聯系眼耳等器官;軀干的側面,主要聯系乳房、肝膽、女子胞等臟腑器官;下肢的外側;加之肝膽互為表里。因此,足臨泣穴能疏肝利膽、消脹回乳,治療斷奶或乳汁郁積的乳房脹痛。 足臨泣穴不僅是“新媽媽們”的專屬穴位,正飽受肝火上炎、風熱上攻的讀者也可以利用足臨泣穴來起到疏肝利膽的作用,按摩此穴,眼睛赤熱、咽腫、牙齒痛等不適都能得到一定程度緩解。 ●操作方法 按摩法:用兩手拇指指面著力分別置于穴位之上,垂直用力,向下按壓,按而揉之,然后緩慢屈伸活動足腳趾,讓刺激充分達到肌肉組織的深層,持續20~30秒后,漸漸放松,再輕揉局部。如此反復操作。每次每穴按壓5~10分鐘,每日兩三次。 艾條灸:患者治療時選用舒適的體位,一般為仰臥位或坐位。將艾灸點燃后放于足臨泣穴上方,距離皮膚約兩三厘米左右施灸,使溫熱感向深處、遠處擴散、無灼痛為宜,一般每次灸10~15分鐘,以局部潮紅為度。每日兩三次。 ●注意事項 回奶者在飲食方面要適當控制湯類飲食,乳房脹疼,可以用溫熱毛巾外敷,并進行從乳房根部到乳頭的推揉。 【文獻摘要】 《大成》:乳腫痛,足臨泣。 《圖翼》:主治胸滿氣喘,目眩心痛,缺盆中及腋下馬刀瘍,痹痛無常。 《金鑒》:中風手足舉動難,麻痛發熱,筋拘攣,頭風腫痛連腮項,眼赤而疼合頭眩。 穴位位置:在足背,第4、5跖骨底結合的前方,第5趾長伸肌腱外側凹陷中。 配伍:月經不調:足臨泣配三陰交。 足臨泣穴配三陰交穴治痹證; 足臨泣穴配三陰交穴、中極穴治月事不利。 足臨泣穴配丘墟穴、解溪穴、昆侖穴,有通經活絡,消腫止痛的作用,主治足跗腫痛; 足臨泣穴配風池穴、太陽穴、外關穴,有祛風活絡止痛的作用,主治偏頭痛。 足臨泣穴配乳根穴、肩井穴,有清熱解毒,消腫止痛的作用,主治乳癰。 一穴多用: 1按摩:用大拇指按揉足臨泣200次,每天堅持,能治療月經不調、外踝痛、頭痛、目眩等疾病。 2艾灸:用艾條溫和灸5-20分鐘,每天1次,可用于治療月經不調、頭痛、脅肋痛。 注意事項: 穴位圖:
2015-09-01澤紅于港輝輪 放入博客時間:2015-12-12 最新修改時間:2015-12-08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