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鶴琴(1892—1982年)是中國現代教育家、兒童教育家。他一生致力于教育實踐和理論研究,兒童早期家庭教育是陳鶴琴研究的重要領域。他是我國現代教育史上最早親自進行家庭教育的觀察和實驗,并且是在家庭教育理論研究上卓有成效的教育家。他的家庭教育思想形成了較為完整的理論體系,奠定了我國現代家庭教育科學體系的基礎,對于我國社會主義家庭教育理論的發展有重大的影響。 他認為,兒童的早期家庭教育在人的一生成長發展過程中,起著奠基的作用。在《家庭教育》一書第一章,陳鶴琴首先提出這樣的問題。 他說,為什么人們中“有的成為優秀公民,有的變為社會敗類?推其原因,不外先天稟賦之優劣與后天環境及教育之好壞而已。”人們生下來先天的遺傳素質大體是相仿的,究竟朝什么方向發展,成為什么樣的人,“知識之豐富與否,思想之發展與否,良好之習慣養成與否,家庭教育學應負完全的責任。” 為什么? 他說:“……幼稚期(自出生至7歲)是人生最重要的一個時期,什么習慣、言語、技能、思想、態廢、情緒都要在此時期打下了一個基礎,若基礎打得不穩固,那健全的人格就不容易建造了。” 因此,他告誡做父母的說,雖然小孩子實在難養得很,也難教得很;但是,做父母的絕不能因為難養、難教就不去教養。如果放棄教養、教育,就要使兒童養成許多壞毛病、壞思想、壞習慣,就需要去改造。而要改造,卻是相當困難的,非用盡九牛二虎之力不能改造他們。 他針對中國當時的實際情況指出:“我們有許多人,方在盛年,即顯出衰弱的現象,駝著背,聳著肩,垂著頭,氣息奄奄不絕如縷;講到他們的道德,真所謂道其所道,非我之所謂道;德其所德,非吾之所謂德;只知利己,不知利人,茍有利于己,雖賣國亦所不惜,倘利于人,即拔一毛而亦不為;至于他的知識,有的固然很豐富,但是有許多人實在欠缺得很;他們有病,不求人而求神,不問醫而問卜;倘有不測,即諉之于天,腦筋的簡單,知識的缺乏,真和太古民族,沒有什么兩樣。” 這是什么原因呢?他指出:“因為他們小的時候沒有受到過良好的教育,不特沒有受過良好的教育,而且受了惡劣的教育。” 陳鶴琴不僅看到家庭教育在人們個體成長發展中的作用,而且也充分認識到它的社會意義。他說:“對于如花含苞,如草初萌的小孩子,我們應當用很好的教育方法去教育他,使他們關于體、德、智三育都從小好好兒學起,那末老大的中國,未嘗不可以一變而為少年的國家?” 他非常有信心地展望未來說:“不過,少年中國的責任,固屬諸今日之兒童,而造成少年中國的責任則屬諸今日之父母。做父母的能教育小孩子,而小孩子能夠從小學好,則少年中國,即在其中了。” 他認識到,兒童是中國的未來,而父母所從事的家庭教育直接關系著中國的未來。他對中國的父母和孩子寄予深切的期望,他號召:“做父母的!做小孩子的!大家努力!大家努力!幸勿失之交臂!” 陳鶴琴認為,中國當時是個極好的時機,千萬可不能坐失良機,要努力抓好兒童的教育工作。在80年前,中國當時還處于半封建半殖民地的社會,陳鶴琴就認識到家庭教育同社會進步、國家強盛的密切關系,看到家庭教育的重大社會意義,是難能可貴的,充分反映了他強烈的愛國主義思想情懷。 由于陳鶴琴充分認識到兒童早期家庭教育的重要性,他一生都在從事家庭教育的實踐和研究工作,并多次宣傳、強調搞好兒童早期家庭教育的重大意義。 在1979年全國幼兒教育研究會成立大會上,他還進一步明確指出:“幼兒自一出生,就得到父母和家庭成員中的保護和關懷。幼兒在家庭中感到溫暖,得到愛撫,這對兒童的感覺和情感上的發展特別重要。同時,幼兒個性形成的最初基礎,也是在家庭中奠定的。家庭對幼兒的思想和行為習慣的影響是極大的。家長是子女的第一任老師,父母應盡到教育好孩子的責任。高爾基講過:‘愛護子女,這個母雞都會做的事。然而,會教育子女,這就是一件偉大的國家事業了,它需要才能和廣泛的生活知識。’幼兒在父母那里學說話,認識周圍事物,模仿父母言行,在父母影響下形成性格。” 因此,他希望人們必須十分重視幼兒的家庭教育,要重視幼兒家庭教育的科學實驗,對幼兒的家庭教育應作為一門科學來研究和推廣。 陳鶴琴認為,幼兒家庭教育和幼兒園教育在兒童的成長發育中的作用和意義都非常重大。但是二者不能脫節,必須共同合作才能取得最佳的教育效果。他指出:“幼稚(即幼兒)教育是一種很復雜的事情,不是家庭一方面可以單獨勝任的,也不是幼稚園一方面可以單獨勝任的。必定要兩方面共同合作方能得到充分的功效。” 兩個方面的密切合作是非常重要的。缺一不可。 陳鶴琴認為:“兒童教育是整個的,繼續的。”從橫的關系看,幼兒家庭教育和幼兒園教育是一個整體;從縱的關系看,幼兒園教育又是幼兒家庭教育的繼續。二者不能分離,不能脫節、間斷。他說,幼兒園教育固然很重要,教育作用很大,但是,那它究竟不能代替父母。從幼兒園的角度來說,絕不能忽視幼兒的家庭教育。因為兒童與父母相親的愛力深,相處的時間長,他們對兒童的影響從而也較大。往往兒童在學校得到一些好處,抵擋不住家庭環境的壞處,而且在現今中國的家庭,似更有聯絡的必要。 5.自私。父母對于子女,都抱有很大的希望,而這種希望常常是極端自私的,不是希望孩子將來長大做官,就是希望他將來發大財。從小就培養小孩子一種個人主義,什么事情都要出人頭地,什么東西都要與眾不同,并且占為己有。 4.探訪家庭。幼稚園教師應當經常去探訪兒童的家庭,由此可以知道兒童在家里的生恬狀況;而且,借此可以增進兩方面的感情,遇到困難的問題,兩方面就容易融洽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