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夠發出有語義的、富有變化的嗓音是人類區別于動物的顯著特征。在人體這部奇妙的機器里,究竟嗓音是怎樣被產生出來的,都有哪些器官參與了這個過程,又是如何參與的呢?概括來說,發聲時,有幾個部分的組織器官參與其中,其一就是高級中樞系統的調控,上一期我們系統論述了發聲和大腦的關系,在大腦這個總指揮的組織協調下,多個器官、神經、肌肉參與語音產生的過程,所以,第一個層次就是神經系統。其二,發聲是一個能量消耗的過程,我們都知道話說多了也會累。能量從哪來呢?來自于呼吸系統,包括肺、氣管、呼吸肌、胸廓等。呼吸系統是動力器官,負責提供氣流,從而振動聲帶產生聲音。其三,就是振動器官,我在第一講的嗓音物理特性里提到,嗓音也是一種聲波,需要物體的振動產生,在人體而言,這個振動體就是聲帶,長在我們喉腔里的兩片小小的組織。是不是聲帶振動就可以說話了呢?不是的,聲帶振動產生的喉基音是單調乏味的,需經共鳴腔的作用使聲音得到增強,并形成具有一定音調、音強和音色。共鳴腔包括胸腔、咽腔、口腔、鼻腔及鼻竇,這就是第三部分,共鳴器官。那么不同的語言如漢語和英語發音差別很大,同一種語言在不同地域也有自己的方言,這又是怎么產生的呢?這就是構音器官,包括唇、舌、齒、腭及下頜等,這些器官的不同位置,產生不同的音素。如“吃”這個音要把舌頭卷起來,而“呲”這個音氣流要經過牙齒的摩擦。綜上可見,發出有語音語義的嗓音是十分復雜的過程,有賴于動力器官、振動器官、共鳴及構音器官在神經系統協同下才能完成。下面我們分別介紹一下。 一、動力器官——呼吸系統 在正常放松呼吸時,我們只利用了肺活量的l0%;普通說話過程中,約用了25%的肺活量;大聲說話時,約用了40%的肺活量;在表達比較激動的語句時,可達到40%-80%的肺活量。由此可見,肺活量對于發聲是有足夠儲備的。因此肺部病變導致的肺活量下降一般不會引起發聲障礙。在一些功能性發聲障礙,由于用聲方法不正確,不能正確運用氣流,從而浪費了氣流產生的能量,導致發聲費力易疲勞。嚴重聽力下降者,由于缺少聽覺對聲音的監控和反饋作用,也會出現不能很好地控制呼吸和聲道氣流的情況。 二、振動器官——聲帶 聲帶振動不是在一個平面上的簡單運動,而是在多個方向上的三維運動,既有輕微的開閉運動,又有垂直和水平方向的黏膜波動。聲帶的振動機制還不完全清楚,學說眾多,其中較普遍接受的是肌彈力氣流動力學理論。這種理論認為:當聲帶閉合時,聲門下壓增加,當壓力達到一定程度后,聲門被沖開,氣流通過聲門,使聲帶發生振動。在聲門被沖開的瞬間,聲門下開始有黏膜移動,似波浪狀,向上、向外移動,繞到聲帶上面,此為聲門的開放相。聲門開放后,根據Bernoulli效應,在聲門開放時,由于氣流快速通過聲門,將在聲門區形成瞬間負壓,聲帶被吸向內,閉合相開始。閉合相時黏膜向下向內移動,當向下向內移動到雙側聲帶相互接觸時,聲門閉合,此為閉合相,聲門下壓再次升高,聲門再次被沖開。如此反復循環,形成聲門的開閉運動及聲帶振動,發出聲音(見圖)。肌彈力氣流動力學理論的核心是氣流動力決定振動周期。正常情況下,雙側聲帶以極高的同步方式振動。當兩側聲帶存在有明顯的差異時,包括質量、張力、位置和形態等方面的不一致,如一側聲帶息肉、水腫、麻痹等。雙側聲帶振動不同步,將產生聲音嘶啞。
三、共鳴器官——腔體 與樂器相比,人類聲音共鳴器的顯著特點是共鳴腔的形狀和截面積是可變的。聲道的調整性變化,可使聲帶發出的基音中的各泛音成分受到不同的作用:發低音時聲道拉長,低泛音成分擴大;發高音時聲道縮短,高泛音成分擴大。這樣使人的言語聲音表現出不同的色彩,有時嘹亮清脆,有時雄偉粗獷。鼻咽能吸收一定的聲音,如果軟腭功能障礙,導致鼻咽開放,氣流從鼻腔溢出,則出現開放性鼻音。 構音系統包括口腔、舌、腭、齒、唇、頰。作用是產生清晰的言語。通過調節構音器官的相互位置,改變口腔形態和大小,影響聲道氣流,發出元音和輔音。元音是聲帶振動,只通過改變口腔形狀而不與構音器官摩擦產生的。輔音是聲帶振動的基音與不同部位的構音器官摩擦產生,分為唇輔音、齒輔音、腭輔音、喉輔音等。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