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為什么呢?潛藏在人心中的好勝心理、攀比心理是這一問題的根源。我們總把他人當作超越的對象,總希望過得比別人好,總拿別人當參照物,似乎沒有別人便感覺不到自身存在的價值。于是乎,工作上要和同事比,比工資,比資格,比權力……生活上要和鄰居比,比住房,比穿著,比老婆,就連孩子也不能放過,也成了比的犧牲品,“我的孩子班里學習第一名,比你的兒子強”,洋洋得意者說。既然是比,自然要比出個高下,比別人強者,趾高氣揚,夜郎自大。不如別人者便想著法子超過他,實在超不過便拉別人后腿,連后腿也拉不住者便要承受自卑心理的煎熬。 如果我們能持一種積極的態度去和別人比較,不如別人時便積極進取,爭取更上層樓;比別人強時便謙虛謹慎,樂觀待人,豈不更好? 事實上,天外有天,人外有人,我們不可能在任何方面都比別人強,勝過別人。太要強的人,一味和比自己強的人比,結果由于心靈的弦繃得太緊了,損耗精神,很難有大的作為。雨果在《悲慘世界》中說:“全人類的充沛精力要是都集中在一個人的頭顱里,全世界要是都聚集于一個人的腦子里,那種狀況,如果延續下去,就會是文明的末日。”俗話說,學業有先后,術業有專攻。每一個人都有自己的特長,也都有自己的短處,一個人只要在自己從事的專業領域中有所成就便不虛此生。千萬不要看到別人的一點長處就失去心理平衡。每一個人把自己做好是最重要的,最好不要與別人比高低,比大小。每一個人在這個世界上都具有獨一無二的價值,就像人的手指,有大有小,有長有短,它們各有各的用處,各有各的美麗,你能說大拇指就比小手指好嗎? 一味和別人比是件不聰明的事,因為即便勝過別人,又會有“槍打出頭鳥,出頭的椽子先爛”的危險。古人云:“步步占先者,必有人以擠之。事事爭勝者,必有人以挫之。”生活中也確實是這樣,如果一個人太冒尖,在各方面勝過別人,就容易遭到他人的嫉妒和攻擊,而與世無爭者反而不會樹敵,容易遭人同情,所以說“人勝我無害,我勝人非福”。 其實,最好的處世哲學還是不與人比,做好你自己,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生活方式,有自己存在的價值和理由,干嗎要和別人比呢? 如果心里難受,實在要比的話,倒不如把自己當作競爭對手,今天和自己的昨天比,明天和今天比,一天比一天充實,一年比一年長進,這樣既不會沾惹是非恩怨,自己還能更上層樓,豈非自求多福?當然,比也并非是有百害而無一利,它在形成競爭,推進社會前進中有不可磨滅的作用。現代社會是一個競爭的社會,如果大家都不爭先,都去爭“后”,那么社會如何發展進步呢? 有人說過:“令人沮喪的往往并非事實,而是比較。”總是喜歡與別人比較,這是一種很危險的狀態,會使你慢慢變成牢騷專家。人比人氣死人,與其羨慕別人,不如好好珍惜現在擁有的。 ![]()
每個人都有各自的特點,有自己的長處,也有自己的短處。人貴有自知之明,何必拿自己的短處去和人家的長處比呢?你只要做好你自己就行了。 有諺云:“人比人,氣死人。”比較、比較,這是煩惱的來源。人的欲望是無限的,滿足不了就不痛快。只要用心觀察,你就會發現,愛比較的現象屢見不鮮的! 妻子對丈夫說:“看鄰居家都買寶馬了,和你一起進單位的誰跟誰現在都當局長了……你怎么就不爭氣呢?我跟著你真是倒霉!” 工作中,總覺得自己做的比別人多,但是卻總得不到上司的賞識,覺得自己被埋沒了。 對三流的影視明星不屑一顧,覺得他們只要隨便說幾句話、騷首弄姿就能賺大錢,自己累死累活卻只能勉強糊口,覺得很不公平,并憤憤不平。 每天辛勤工作,拼命賺錢,錢卻永遠賺得沒有別人多,不甘心,更不服氣。 看到別人時來運轉,開始發跡,便眼紅了,心想:“不就是運氣好嗎?換了我,我能比他做得更好!” 其實,這么比較有意義嗎?人家再怎么好,那也是人家的事。家家有本難念的經,殊不知,輝煌的背后隱藏著多少痛苦和犧牲!你要是不服氣,還不如省下抱怨的功夫干點實事呢。 西方有句諺語說得好:與其抱怨黑暗,不如點燃蠟燭。看別人過得好,有這方面的能力就化壓力為動力,努力讓自己也能變得更好。沒有這方面的能力,你就死了這份心,安心地過你的日子。人與人不同,何必弄得自己不開心呢? 所以每個人都應該有觀念:我不和別人比,別人再好,我也不羨慕。我只和自己過去比。這樣一天比一天好,你就總會有幸福感,心里就會得到真正的安寧。 俗話說:“知足常樂。”做人首先要滿足,然后再抱著友善的態度和別人比,比學習,比進步,而不是比享樂,只有這樣才能共同進步,才能真正體會到生活的樂趣。 感悟:在這個社會、經濟轉型的時代,人心浮躁、急于求成;人在流浪、心在漂泊,或者“身在曹營心在漢”,軀體在那里,靈魂早已出殼,缺乏耐心和恒心,看似忙忙碌碌,到頭來卻一事無成。事實上,一個人只有沉得住氣,踏踏實實做好每一件小事,沉穩沉著,并逐漸內化為一種素質、一種能力,才能一步一個腳印,不斷邁向成功;才能不斷提高自己的修養,保持內心的平衡和穩定,保持氣度上的從容淡定,寧靜致遠……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