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向來有“勒石”的傳統,若文、書、鐫三者俱佳,便稱為“三絕碑”。現存的有名的“三絕碑”有三處: 一是位于河南許昌漢獻帝廟內的《受禪表》碑和《公卿將軍上尊號奏》碑,兩碑均系王朗撰文、梁鵠書寫、鐘繇鐫字; 二是位于成都武侯祠的《蜀丞相諸葛武侯祠堂碑》,系裴度撰文、柳公綽書寫、魯建鐫刻; 三是位于郴州白鹿洞天然石壁上的【踏莎行·郴州旅舍】,系秦觀作詞、蘇軾寫跋、米芾書寫。從內容上講,前三塊碑都與帝王將相有關,是歌功頌德、熱熱鬧鬧的;獨有郴州的“三絕碑”乃詩人的遣懷之作,是孤孤單單、冷冷清清的。 秦觀【踏莎行·郴州旅舍】 霧失樓臺,月迷津渡,桃源望斷無尋處??煽肮吗^閉春寒,杜鵑聲里斜陽暮。 驛寄梅花,魚傳尺素,砌成此恨無重數。郴江幸自繞郴山,為誰流下瀟湘去? 全篇都是圍繞著一個“孤”字作文章。上闋就眼前景實寫“此身之孤”,濃霧遮蔽了樓臺,夜色掩沒了津渡,仿佛四周被重重隔斷,桃花源在哪個方向都分不清楚。 最不能忍受的是寄身在這個孤零零的旅館中,春寒逼人,夕陽西下,暮色里杜鵑聲聲,奪人心魂。下闋則是就眼前事虛寫“此心之孤”,與京城書信往來,更使內心變得無比凄涼。郴江水本來是環繞著郴山流淌的,不知道為什么又要流到湘江去了呢? 上闋是實寫,很好理解;但下闋是虛寫,若對詩人其人其事缺乏了解,就無法深刻體驗他的內心感受。詩人一生才華橫溢,卻是仕途多舛,因卷入黨爭之禍,連遭貶謫,被貶郴州之后,他被削去所有官爵和俸祿,接著又被貶橫州。 在此命運前,詩人只是一味長吁短嘆嗎?當然不會!當初在京城,一聽說自己被彈劾,他立即去找人疏通。如今遠貶荒僻,他仍然在努力掙扎。所謂“驛寄梅花,魚傳尺素”,盡管文辭很美,但內容不一定浪漫。 “驛寄梅花”,應是指他給京城寄信;“魚傳尺素”,應是京城給他回信,書信的內容就是找人求情、請托,但結果令人非常不滿意,只能“砌成此恨無重數”而已。為什么呢?因為“郴江幸自繞郴山,為誰流下瀟湘去?”世態炎涼,過去的朋友,唯恐避禍不及,沒有誰再愿意為他的事情操心了。由此,詩人內心的憤懣和郁悶可想而知。 據說,蘇軾對下闋“郴江幸自繞郴山,為誰流下瀟湘去”兩句情有獨鐘;但王國維最欣賞上闋“可堪孤館閉春寒,杜鵑聲里斜陽暮”兩句,反而認為蘇軾之論,只得“皮相”。 其實,蘇軾作為詩人的師友,是何其了解詩人的心思,被貶并不可怕,真正令人可怕的,是被貶之后為親友所棄的那種孤獨感、無助感,是那種無價值的失重感。而“郴江幸自繞郴山,為誰流下瀟湘去”,要表達的正是這種感覺。所以,如果說王國維對此詞的理解是得其“骨”的話,那么,蘇軾的理解絕不是只得“皮相”,而是要入其“髓”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