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聲字。邑(阝)表意,篆書形體像人和鄰居居住之地;粦表聲,粦是磷的本字,表示夜晚住家燈火遠看如磷火。簡體字從阝,令聲,令有美好義,古時候鄰居之間互有依靠,關系融洽。本義是五家為鄰。引申為鄰居、鄰里。 鄰,形聲。從邑,粦聲。從"邑",表示與行政區域有關。本義:古代的一種居民組織。五家為鄰。 粦,既是聲旁也是形旁,是“憐”(憐)的省略,表示愛惜、愛護。鄰=粦(憐,表示愛惜。)+邑(村落),造字本義:小村落的若干住戶,相互關注、保護。 鄰里之間不要比錢財。錢這東西,夠用就好,沒有必要去跟別人比。 鄰里之間不要比孩子。孩子有沒有出息,是孩子自己的事,沒有必要拿自家孩子跟別人家的比。 鄰里之間不要比房子。房子是用來住的,無論大小,都只不過是一個窩。窩最重要的是溫馨,無關大小。 皇帝鄰 ◇陸春祥 皇陵初建。測量好周邊地界,整個皇陵所涉部分,都要用圍墻護好,有關部門報告:有老百姓的墳墓在皇陵的邊上,這些墳應當外遷。 朱元璋接到報告后,批示:這些墳墓,與我的“家”都是鄰里,不必外遷。 現如今,在皇陵區域內的百姓墳,每當春秋祭掃時,老百姓都可以自由出入,并沒有禁止,方便得很。 朱元璋畢竟是貧民出身,知道百姓的苦處。 何況,這些墳在他之前就在那里了,總要有個先來后到嘛。 皇家的威嚴,終究是建立在一個有秩序的社會里的。打破規炬,是為了建立更好的規則。即便建立了新的王朝,也不可以胡來,萬事要講規矩。 民是國家的血液,是細胞。皇帝要讓人萬世景仰,永垂不朽, 老百姓也要有后代祭奠的。 “民為重,社稷次之,君為輕。” 歷史上,拎得清的皇帝還是不少,尤其是王朝初建者。 在明朝理學家呂楠的《涇野子內篇》中有這樣一個名為《西鄰教五子》的寓言故事。 故事說: “西鄰有五子,一子樸,一子敏,一子盲,一子僂,一子跛。乃使樸者農,敏者賈,盲者卜,僂者績,跛者紡,故五者皆不患飲食焉。” 這是說,古時候,一個家庭里有五個兒子。五個兒子不僅個性特征迥然不同,有的還有殘疾。兒子們一個個都快要長大了,父母就得考慮他們學點什么生存所需要的技藝,將來好自力更生。 老大從小就憨厚樸實,能吃苦耐勞,父母就就讓他學種地,培養他當農民;老二從小就聰明伶俐,思維敏捷,精明能干,父母就讓他學習經商,將來當個商人;老三是個盲人,兩眼失明,父母就讓他學算卦,算卦不用眼睛;老四從小身體不好,是個駝背,父母就就教他學織布,駝背不影響干活兒;老五是個肢體殘疾人,腿瘸,父母就教他學紡線,腿腳不便,可以坐著干活兒。 在父母的培養教育下,五個兒子都掌握了一門勞動技藝,學到了謀生的本領:老大當了農民,老二當了商人,老三成了算卦先生,老四在家織布,老五成為紡線的能手。五個兒子都具備了獨立生存的能力,過上了自食其力、衣食無憂的生活,父母終于放心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