答:三國兩晉南北朝時期,由于數量眾多的外來金銀器的傳入(考古發掘出土的只不過是鳳毛麟角),對中國本土金銀器的影響進一步加深。在漢代只吸收外來金銀器工藝的基礎上,本時期開始吸收外來金銀器上的某些器形和紋飾,并且嘗試著與中國傳統器形相融合。如大量出現的與佛教有關的器物,便是受到來自印度的影響,金銀被用來制成佛像、法器等,以示對佛的虔誠。寧夏固原北魏墓出土的一件銀羽觴則是中國傳統器形與外來紋樣相結合的代表。羽觴是漢代以來中國特有的器物,不過工匠給這件羽觴的器耳上裝飾了具有西方風格的聯珠紋和忍冬紋,顯得新穎而別致。 前文述及,隋代發現的金銀器不多,代表性的器物是李靜訓墓隨葬的金銀器。墓中出土金銀器20余件,其中外來的金銀器包括金高足杯、銀高足杯、金項鏈各1件以及金手鐲1副。據考證,金、銀高足杯是拜占庭的標準器形,由于薩珊王朝控制著中國同拜占庭交往的交通要道,因此不排除是間接輸入的。金項鏈和金手鐲風格獨特,類似的物品曾發現于巴基斯坦、阿富汗和北印度地區,應是從這些地區輸入的。李靜訓葬于隋代大業四年(608年),是一個年僅九歲的女孩,墓中除金銀器外,還有外來的玻璃器等。李靜訓的曾祖父李賢,曾在北周時期絲綢之路上的重鎮原州(今寧夏固原一帶)等地任高官,其墓已在固原發現,墓中出土了傳自薩珊的銀器、玻璃器和鑲寶石的戒指等。李靜訓墓中隨葬這些外來器物應與她的家庭背景有關,來自不同地區的物品出土于同一座墓葬中,反映了當時中西文化交流的繁榮。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