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外交流與絲綢之路 相信有不少讀者搞不清北朝的概念。北朝是指從公元386年的北魏建國開始到581年北周被隋朝滅亡的這段混亂時代。北魏后來分裂成東魏和西魏,之后被北齊與北周取代。這段時期的中國并沒有大一統背景,局勢相當混亂,客觀上也為文化交流提供了環境。這段歷史中,東西交流與南北交流達到了前所未有的繁榮。 北朝出現的外來器物 北朝外來器物主要包括金銀器與鎏金銅器、玻璃器和金銀幣加上首飾。王教授猜測這是因為當時游牧民族數量較多、流動性強,為了方便財富積累,就利用金銀器這種形式。河北、山西、陜西、寧夏與甘肅等地都有發現北朝金銀器。這些省份與絲綢之路密切相關。 大同市軸承廠出土鎏金銀碗 上圖的鎏金銀碗屬于波斯器物,分為四等份,每份中間各有一個圓環,圓環中間有波斯人頭像。值得一提的是該器物使用錘冶法的加工工藝。這種工藝的好處是顯得器具的紋飾更有立體感,效果與浮雕類似。中間的植物紋飾具有希臘風格,蘊含著深刻的文化內涵。 大同市軸承廠出土八曲銀杯 八曲銀杯其造型特殊,口沿一側有疑似十六國大夏的文字,因此應是大夏器物。中間鑄有印度風格的海獸形象,八曲疑為模仿海水波濤的效果。通過這個銀杯可以感受到中亞地區文化交流的頻繁,同一器物會出現不同文化元素。 大同市軸承廠出土鎏金高足銅杯 鎏金高足銅杯呈現希臘風格,中間紋有童子形象,身邊環繞著來自地中海地區的纏枝葡萄紋。唐朝廣泛流行葡萄紋,也是因為南北朝文化交流產生的結果。 大同市軸承廠出土鎏金高足銅杯 同樣出土自軸承廠的銅杯,口沿與下沿分別焊有高浮雕動物紋飾與高浮雕人物,被認為是東羅馬器物。 封和突厥出土的薩珊波斯狩獵紋銀盤 波斯銀盤利用錘冶法制作而成,記錄了狩獵的場景,畫中人物推測為波斯王子,帶有波斯貴族象征的飄帶,手握長槍,被三頭野豬包圍。王子神情鎮定,胸有成竹地對付猛獸。表現貴族勇敢,武力高強的特性。 寧夏固原北周李賢墓出土鎏金銀壺 銀壺側身的線稿 漢唐考古特別重視寧夏固原,這是古代絲綢之路東段北道上的重鎮。固原北周李賢墓是北朝考古的一大重要發現,其中發現的鎏金銀壺獨具特色。體型在金銀器較為巨大,由壺身與底座兩部焊接而成。底座有兩周連珠紋,壺身則被賦予了史詩故事的紋飾。紋飾表達的內容有不同解釋,一說是古希臘神話傳說,一說是戰士的生活、話別、出征的故事,具有濃烈的希臘風格。 甘肅靖遠北灘鄉出土鎏金銀盤 甘肅北灘鄉出土的鎏金銀盤,中心刻畫了太陽神阿波羅的形象,身邊一周的浮飾經過文獻對比為宙斯十二神的象征。外層的裝飾為纏枝葡萄紋,這種復雜的設計展現其奢華的氣質與價值。 北燕馮素弗墓出土玻璃器 大同南郊北魏墓出土的磨花玻璃碗 東京國立博物館藏玻璃碗 北魏玻璃器 3.其他器物 北朝出土的金銀幣主要為波斯銀幣與拜占庭金幣。波斯國王上臺的傳統便是要制作自己形象的銀幣。銀幣壓制成型,正面兩側有象征著波斯貴族的飄帶,人物頭頂戴有波斯國王才可以佩戴的日月冠。背面通常為祭祀的火壇,是祆教的宗教活動。 波斯銀幣 北朝器物還包括各類的首飾,其中戒指是較為常見的一種。戒指有戒面,無戒面則是指環。戒指被認為起源于西亞或埃及,這是因為古埃及的印章套在手指頭,在戒面上刻字,使用就非常方便,在戒面上鑲嵌裝飾與花紋就變成戒指。隋朝李靜訓墓出土的金項鏈也被認為是外來器物。項鏈上有珍珠與阿富汗出產的青金石裝飾,黃金的細工工藝也是中亞流行的技術。阿富汗與中國交往較多,綠洲與草原絲綢之路都途徑阿富汗,佛教也是由犍陀羅經過巴基斯坦、阿富汗傳入中國,可知這是中西文化交流的重要通道。 李靜訓墓金項鏈 李靜訓墓金項鏈線稿 |
|
來自: 昵稱52275853 > 《待分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