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太陽小腸經 未時(下午1:00~3:00)血氣流注于小腸,稱為「手太陽小腸經」,此時是小腸經進行分清濁,飲水能降火;小腸分清濁,把水液歸于膀胱,糟粕送入大腸,精華上輸于脾;未時過后腸胃開端休息,此后的晚餐時間含蛋白質和脂肪、淀粉類食物要少量攝取,否則易在體內累積。 1、手太陽小腸經主要病癥 所主病候:少腹痛,腰、肩背,頸錐等關節肌肉痛,肩臂外側后緣痛。臉部、耳聾,目黃等五官病、頰腫,咽喉腫痛。 主治病癥:五官病:頭痛、項、耳、目、咽喉、中耳炎、眼痛、扁桃體。其他:失眠、落枕、肩痛、腰扭傷、熱病、神志病。 2、手太陽小腸經用藥歌訣 小腸石斛牡蠣補;瀉用木通共紫蘇,連須蔥白荔枝核,同為瀉劑君知否。 小腸必須要求溫,大小茴香烏藥根;涼用黃芩天花粉;引用羌活與藁本。 3、手太陽小腸經經絡循行圖
4、手太陽小腸經穴位歌訣圖 本經循行路線:手太陽小腸經起于手小指尺側端,沿手背尺側上行至腕部,出尺骨莖突直上,沿小臂尺側外緣上行過尺骨鷹嘴與肱骨內上髁間,沿上臂尺側外緣出肩關節,繞行肩胛,交會于督脈大椎穴,再向下入缺盆,絡于心,再沿食管過膈肌至胃、屬于小腸。由缺盆分出支脈1沿頸部上至面頰,至目外眥轉入耳中(聽宮穴)。由頰部分出支脈2上行目眶下,抵于鼻下,至目內眥(睛明穴)與足太陽膀胱經相接,而后斜行絡于顴部。 5、手太陽小腸經取穴視頻詳解 本經穴位:由手走頭,起始于少澤穴(井)、前谷(滎)、后溪(輸)、腕骨(原)、陽谷(經)、養老(郄)、支正(絡)、小海(合)、肩貞、臑俞、天宗、秉風、曲垣、肩外俞、肩中俞、天窗、天容、顴髎、止于耳前聽宮穴。共19穴。 [交會穴]大椎(督脈),上脘、中脘(任脈),睛明、大杼、附分(足太陽),和髎(手少陽),瞳子髎(足少陽)。 6、手太陽小腸經穴位(19穴) 少澤穴:井穴(源頭) 位置:手小指末節尺側,指甲角外展0.1寸。 主治:不適合按摩。治療熱癥,通常刺血方法比較好。咽喉痛、發燒、牙腫時點刺,滴一滴血就可緩解。頭痛,目翳,咽喉腫痛,乳癰,乳汁少,中風昏迷,熱病,耳聾,耳鳴,肩、臂外后側痛。
前谷穴:(滎穴) 位置:手掌尺側,微握拳,小指本節(第5掌指關節)下,掌指橫紋頭赤白肉際處。 主治:頭、項痛,目痛,耳鳴,咽喉腫痛,乳少,熱病汗不出,鼻塞,癲癇,手指麻木。
后溪穴:(俞穴;是八脈交會的大穴——通督脈) 位置:手掌尺側,微握拳,小指本節(第5掌指關節)上,掌橫紋頭赤白肉際處。掌紋末端凹陷處,往上推,推到骨縫。穴位深。 主治:一、治療后背督脈上的病。如腰錐尖盤突出,腰、背痛,肩膀疼、落枕。二、頭、項強痛,目赤,耳聾,咽喉腫痛,癲癇,瘧疾,手指及肘、臂攣急,盜汗,熱病,恐懼憂慮。
腕骨穴(原穴) 位置:手掌尺側,第5掌骨基底與鉤骨之間凹陷赤白肉際處。 主治:頭、項強痛,耳鳴,目翳,黃疸,熱病汗不出,瘧疾,指攣、臂痛、腕痛,頸頷腫,驚風。
陽谷穴(經穴) 位置:手腕尺側,尺骨莖突與三角骨之間凹陷處。 主治:頭痛,目痛,耳鳴,耳聾,熱病無汗,癲癇,腕痛,頭眩,目赤,頸頷腫,臂外側痛。
養老穴:(郄穴) 位置: 手臂在胸前平放,手心向下,食指肚頂著最高點,往外轉凹陷下去的位置。 主治:治療眼睛昏花、耳聾、耳鳴、高血壓。肩、背、肘、臂酸痛,急性腰痛。
支正穴:(絡穴) 位置:小臂背面尺側,陽谷穴與小海穴連線上,腕背橫紋上展5寸。 主治:頭痛,目眩,熱病,癲狂,項強,肘、臂酸痛,指痛,肘攣。有個特殊的功效治人體的贅生物猴子、扁平疣、脂肪瘤(痰濕凝結、氣淤癥引起)小腸功能增強了就不會有瘤子。
小海穴:(郄穴)小海是合穴屬土,(合治臟腑)小腸經屬火,火能生土。 位置:肘內側,尺骨鷹嘴與肱骨內上髁之間凹陷處,手一撥動手指就會麻。 主治:肘、臂疼痛,癲癇,頭痛,目眩,耳聾,耳鳴,頸項痛,肩臂外后側痛。 常撥動小海會增強心臟力量,增強消化功能。所以把火散到脾經上了,可以增強脾的力量 ,可去人體的燥火。
肩貞穴(經穴) 位置:肩關節后下方,腋后紋頭上展1寸。 主治:肩、臂疼痛,瘰癘,耳鳴,肩胛痛,手臂痛麻不能舉,耳聾。
天宗穴 位置:肩胛部,岡下窩中央凹陷處,平第4胸椎。小海穴往上在后背肩胛骨的凹陷處。 主治:肩胛疼,氣喘,乳癰,肘、臂外后側痛。 天宗是個大穴,防治婦女的乳腺問題,肩痛、心血管、肺部疾病。防治肩膀酸疼。
秉風穴 位置:肩胛部,岡上窩中央,天宗穴直上,舉臂有凹陷處。 主治:肩胛疼痛不舉,上肢酸麻。
曲垣穴 位置:肩胛部,岡上窩內側端,臑俞穴與第2胸椎棘突連線中點。 主治:肩胛拘攣疼痛。
肩外俞 位置:背部,第1胸椎棘突下旁開3寸。 主治:肩、背酸痛,頸項強直,上肢冷痛。
肩中俞 位置:背部,第7頸椎棘突下旁開2寸。 主治:咳嗽,氣喘,肩、背疼痛,目視不明。
天窗穴 位置:頸外側,胸鎖乳突肌后緣,扶突穴后,平喉結。 主治:耳聾,耳鳴,咽喉腫痛,頸項強直,暴喑,頸癭。
天容穴 位置:頸外側,下頜角后方,胸鎖乳突肌前緣凹陷中。 主治:耳鳴,耳聾,咽喉腫痛,頸項腫痛,頰腫,癭氣,瘰癘。
顴髎穴(手太陽小腸經、足太陽膀胱經交會穴) 位置:面部,目外眥直下,顴骨下緣凹陷處。 主治:口、眼歪斜,眼瞼 動,齒痛,頰腫,面赤,目黃。
聽宮穴(手太陽小腸經、手少陽三焦經、足少陽膽經交會穴) 位置:面部,耳屏前1厘米,下頜骨髁狀突后方,張口呈凹陷處。 主治:治療耳部方面的疾患,耳鳴,耳聾,聤耳,齒痛,癲癇。 聽力下降。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