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電影經典戰爭篇之五:《上甘嶺》
上甘嶺
1952年秋,美軍侵略者在板門店宣布停戰談判無限期休會以后,妄圖用戰爭來解決朝鮮問題,在朝鮮中部三八線附近發動了大規模進攻。他們出動了數萬兵力,向上甘嶺地區的中國人民志愿軍兩個山頭陣地發動了進攻。企圖攻占陣地后以此為跳板,攻占上甘嶺主峰陣地五圣山,以掌控戰爭主動權。 敵人以鋪天蓋地的炮火轟擊上甘嶺志愿軍陣地,部隊傷亡慘重。在陣地上堅守的志愿軍某部七連幾乎傷亡殆盡。危急時刻,八連連長張忠發奉命率連隊奔赴前線,接替七連繼續堅守陣地。 張忠發率八連沖上七連陣地,發現七連已大部分陣亡,只有被炸瞎雙眼的指導員孟德貴指揮著幾個輕傷員在堅持戰斗。張忠發從七連勇士們手中接過陣地,立即投入戰斗。 按照師部的作戰預案,要求八連堅守二十四小時,以待后援。但八連進入陣地不到半天,敵人的進攻就達二十多次,八連傷亡慘重。同時,師指揮所發現敵人繼續向上甘嶺地區增兵。為減少部隊傷亡,保持部隊戰斗力,師部決定放棄山頭表面陣地,命令部隊暫時撤進坑道,等待戰機,收復陣地。 敵人在占領志愿軍放棄的陣地后,大舉進攻五圣山。張忠發在坑道看見敵人像潮水一般涌向五圣山,便指揮戰士們從敵人背后射擊。敵人遭到背后一擊,隊形大亂,攻勢鋒芒大大削弱。師指揮所意外地發現,坑道部隊對敵人的打擊,不僅極大地消耗著敵人的有生力量,而且有效地牽制了敵人的攻勢。師部決定改變上甘嶺戰役的戰法:放棄對上甘嶺表面陣地的爭奪,部隊利用坑道牽制敵人,使其在表面陣地上不能前進。為志愿軍大部隊調度兵力、補充彈藥爭取寶貴的時間。 由于倉促轉入坑道,部隊遇到了難以想象的困難:敵人居高臨下,在山上修建了地堡,用火力控制著坑道;傷病員們缺醫少藥,每天都有減員;坑道與后方的聯系與道路都被敵人切斷;坑道內嚴重缺水,山上的水源被敵人牢牢控制,八連派出戰士屢次搶水均告失敗。在極度困難的情況下,張忠發在七連指導員孟德貴幫助下,建立了坑道黨支部,把全體官兵緊緊團結在了黨的周圍,頑強地堅持,打退了敵人的多次偷襲和毒氣彈的襲擊;他們夜間出擊,將洞口附近的兩個地堡炸毀,拔掉了控制坑道的兩顆“釘子”。
八連在坑道堅持二十四天后,志愿軍的大反攻開始了。張忠發率領戰士們沖出了坑道,沖上主峰陣地,配合大部隊一舉殲滅了敵人,取得了上甘嶺戰役的最后的勝利。 戰斗結束后,師長到上甘嶺主峰看望八連。此時,八連、七連只剩下八連長張忠發、一排長陳德厚、衛生員王蘭等9人。師長一一與這些勇士握手,向他們表達著崇高的敬意。
張忠發帶領8連撤離了陣地。在一棵高聳入云的大松樹下,王蘭把與他們在坑道里一起相依為命的小松鼠放生。
上甘嶺戰役從根本上扭轉了朝鮮戰爭的形勢,使美國侵略者不得不在板門店重新坐下來,在停戰協定上簽字。 本片取材于著名的上甘嶺戰役,是第一部抗美援朝戰爭題材的故事片,也是同類題材影片中最為成功的一部。影片中的插曲《我的祖國》在渲染氣氛和對主題的烘托上起到重要作用,在社會上廣為流傳,也是歌頌祖國的標志性歌曲之一。
影片中張忠發和戰士們捉松鼠、愛護松鼠的情節寓意深刻。在部隊幾天喝不到一滴水不得不輪流吸吮巖石上滲出的水滴時,戰士毛四海舔舔爆裂的嘴唇,卻把松鼠舉起來去吸吮水滴的情節感人至深。影片結尾時戰士們放生小松鼠的情節,更是它深刻地揭示出中國人民志愿軍熱愛和平、熱愛生命,為和平而戰的主題,是影片的點睛之筆。遺憾的是中央電視臺的電影頻道和老故事頻道,屢次播放這部影片時,都刪去了戰斗勝利后,師長在主峰看望8連的情節和戰士們放生小松鼠的情節。一個連只剩下9個人,喻示著戰斗的殘酷;放生松鼠喻示著抗美援朝的價值所在。這樣的情節,卻被刪除,不知是央視的編輯們無知,還是自作聰明。
面對這潮水似的敵人,八連長張忠發(高保成飾)親自上陣,向敵人射擊。
師長(中)、政委(右)和參謀長研究上甘嶺作戰方案。
張忠發對上級命令撤進坑道大為不解,他對一排長說:“我張忠發從來沒打過這樣窩囊的仗!”

衛生員王蘭在坑道中唱起了《我的祖國》。
師長派炊事員老王(田烈飾)給八連送來蘿卜,并帶來了師長送給張忠發的兩個蘋果。
大反攻就要開始了,八連只等一聲令下。
戰斗勝利后,師長看著八連僅存的9個人,沉重地對張忠發說:“下去休息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