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久精品精选,精品九九视频,www久久只有这里有精品,亚洲熟女乱色综合一区
    分享

    鄭培凱:徐霞客及其家世

     真友書屋 2016-05-19


      徐霞客(1587-1641)是明末的奇人,他的著作《徐霞客游記》是一本奇書,在文學史、地理知識史、文化意識史上都有獨特的地位,不但為中國旅游文學開創了嶄新面目,也反映了中國知識精英在早期全球化期間的世界觀發展,對客觀世界進行細部的實證考察,并且提供了探索自然的翔實記錄,同時一一探究知識的可靠性。《徐霞客游記》的出現,有其劃時代的意義,也有其歷史文化發展的原因。從書寫創作的主觀層面來說,涉及游記書寫文類的發展,自魏晉以來個人意識的萌發,表現于士大夫文人的放情山水,在欣賞自然美景之余,記錄個人對自然的獨特觀察與體會,追求審美境界的天人合一。這種屬于審美范疇的思想意境,通過唐宋時期散文書寫的發揚,發展到了明代,已經累積了豐厚的文化資源,可以作為徐霞客汲取發揚的基礎,記錄日常生活的點點滴滴,化日記的細節書寫為文學性與思想性的篇章。



    徐霞客(1587-1641)


           從社會環境的變遷而言,明代中葉之后,中國東南半壁的經濟生活極為繁榮,沿著長江中下游與大運河流域,城鎮化與經濟商品化發展迅速,參與商業行為的人口頻繁擴張,交通路線急速發展。除了官方《大明一統志》的地理記載,從當時出現大量商程便覽之類的導引書刊,如黃汴的《一統路程圖記》(后來翻刻成《天下水陸路程》、《新刻水陸路程便覽》等)、李晉德的《客商一覽醒迷》、程春宇的《士商類要》,可知全國的交通路線以及各地驛站分布,不但臚列得十分清晰,巨細靡遺,而且標注出五里、十里、二十里、三十里、五十里、六十里、七十里的路程地望,方便商賈經商旅行(詳見楊正泰,《明代驛站考》[增訂本],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當然也同時惠及出門旅行的游客。因為經濟繁榮與穩定,一些富裕人家在生活有了余暇之后,游山玩水成為相當普及的社會風尚,不再是極少數達官貴人的禁臠,得以讓個別精英人物在不憂衣食的環境中,盡情發揮個性,在尋覓山水奧秘之中,滿足自我存在的意義。

           按照清初泉州人黃虞稷的《千頃堂書目》所記,列舉了士大夫文人的旅游著述,作者達五十七人之多。這些文人學者書寫的游記,與路程 便覽、客商指迷以及歷代記述地理山水的志書都不同,是屬于親身經歷 的記述,不是沿襲前人著作的書抄。歷史地理學者周振鶴研究明代后期 旅行家群體,特別指出,這些游記的作者大多數是進士出身,或者是有 一定官職的舉人或諸生(周振鶴《徐霞客與明代后期旅行家群體》,《徐霞客研究》第一輯,學苑出版社1997,頁52-61)。旅游的性質,有許多是因為“宦游”,也就是借著執行官府職務的機會,或走馬上任,或巡按調查,途經名勝古跡,順便“到此一游”,卻又感到旅游的樂趣值得筆諸為文,記下自己的游蹤,也算是“讀萬卷書,行萬里路”的體現。如王世貞的弟弟王世懋,在他《閩部疏》的序里就說,“今天下內外官,得行部遍者,直指、督學兩使者而已。世懋束發宦游,多歷海內名山大川。”清楚地說明,達官貴人旅游天下,經常是執行公務的附帶行為,多半可以歸于今天所說的“公費旅游”。必須在此指出,晚明最出色的旅行家徐霞客,雖然出身世家,卻抗拒科舉仕途,未曾謀過一官半職,因此,他足跡遍天下,倒是從未使用過公帑,所有旅游花費都是自己提供的。



    《徐霞客游記》

    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年版


      明代中期以后,士大夫文人學者除了游山玩水,寫下親身經歷,也對寰宇地理進行仔細的實地考察,編寫成長篇著作,既有游山玩水的觀賞性質,同時反映了實證考察的學術鉆研。從王士性的《五岳游草》與《廣志繹》、何鏜的《古今游名山記》、楊爾曾的《海內奇觀》、墨繪齋刻本《天下名山勝概記圖》、曹學的《蜀中名勝記》,以及顧炎武的 《肇域志》與《天下郡國利病書》,可以看到,寫作的目的兼具知識性 與觀賞性,蘊含了許多個人觀察外在世界的信息,與上述商程導引書刊的性質不同。從這些游記與記載山川形勢的書中,我們可以探知,明末 文人學者游覽名山大川的動機,或許初始意在旅游玩耍。親身游歷,仔細觀察名山大川之后,還要字斟句酌,發之為文,就有了超乎娛樂的文學審美與知性追求。晚明時期的社會文化繁榮與變化,沖擊了許多上層精英的知識系統,在探索內圣外王的心性之學以外,對外在世界的客觀 存在產生了濃厚的興趣,觸發了知識結構的變化。知識探求不再限于儒釋道的心性辨析,而想跨越傳統的文獻知識,擺脫古人訴諸圣賢權威的不求甚解方式,企圖通過親身的驗證,清楚地認識客觀世界與自然地理的面貌。徐霞客就是這種探求客觀地理真知最典型的人物,《徐霞客游記》也就成了建構新知識系統的重要著作。

      徐霞客才氣縱橫,文筆恣肆而又細膩精確,具備了藝術家刻畫自然的寫生才能,又有觀察實證的科學邏輯頭腦。他探索自然地貌環境,似乎只是為了純粹的求知目的,滿足自己的好奇心。他記錄實地考察山川地理的經歷,頗像達爾文乘“小獵犬號”(Beagle)考察船環游世界,抱持追求生物科學知識的執著,記錄各地物種那樣,寫成巨細靡遺的游記,并無功利的考慮,沒想過什么“實用價值”。我們可以想象,徐霞客每天翻山越嶺,攀援險峰,涉過溪澗,到了晚上還孜孜不倦,在昏暗如豆的燈下,展開文房四寶,沾濡著他飽覽山川大地的無限深情,以優美的文筆,一個字一個字,記下詳細的親身觀察。他從家鄉江陰出發,穿的是草鞋或麻鞋,日復一日,不存在任何功利目的,走遍中國名山大川,進入西南大地,深入不毛,一直走到滇緬邊境,這是何等的精神?到了夜深人靜,他還不顧跋涉整天的疲勞,寫下如此優美的大地頌歌,是什么樣的超越力量支撐著他,為我們留下了《徐霞客游記》?

      當然,徐霞客具有特殊的文學藝術才能,有觀察世界的精密邏輯思考方式,像實驗室里的科學家一樣,鍥而不舍,一絲不茍,有興致,也有能力,組織起身體力行的觀察,記錄下跋涉天涯的每一步足跡。不過,我們還是要問,除了上述的時代環境,是什么具體原因,因緣際會,激發了徐霞客,讓他停不下腳步,必須走遍天涯海角,必須把分分鐘鐘的歷程,記錄得絲毫不漏?徐霞客的主觀能動性是哪里來的?是什么內在因素激勵他日復一日、年復一年,行走天涯,寫出如此卷帙浩繁的游記?是家世中的什么特殊背景,生命中的什么環節,驅動他的心靈,使他像一顆漫游在外層空間的彗星,循著自己的軌道,永不歇止?

      讀《徐霞客游記》,要心存景仰之情,不只是讀一本好玩的游記,也不只是欣賞優美典雅的文章。要想到徐霞客行走天涯,是以獨特的個性,來展現人類特有的求知精神,求真求是,為求知而求知,為審美而審美,為躬親體驗山河勝景而游歷。這種對外在世界的純粹好奇,要親身去體驗的求知精神,是人類有別于其他物種的特性,也是人類文明發展的基本動因,值得我們思考,也值得我們學習。



           徐霞客,原名宏祖,亦作弘祖,字振之,號霞客,南直隸江陰人。他的家族是江陰望族,祖先于宋元之際來到江陰的西順里,后來定居梧塍里,至少到了元代就已經在地方饒有聲名,躋身于精英階層。從倪瓚(1301-1374)在一三七年寫的《題書屋圖》可知,無錫地方的大畫家倪瓚與徐氏祖先徐均平是好朋友,特別欣賞均平剛滿十歲的兒子徐麒(1361-1415),說他“清令不凡,異日必能乘長風破巨浪”,所以為他取了“本中”為字。倪瓚還說,他畫這幅“書屋圖”,是為了鼓勵徐麒,期望這個聰慧的少年努力向上,可以繼承與發揚徐家的“世德家聲”:“徐郎已能緝書經,尚默觀此意,居靜飲和,允執以往,吾知為世德家聲所積者深矣。并為圖一書屋,題詩于上,以志期望云。”(見《晴山堂帖》。以下所引徐氏家族資料,皆出自徐霞客搜集刻印的《晴山堂帖》)



    徐霞客故居晴山堂


           倪瓚顯然非常器重徐家的少俊,才會為他畫一幅書屋圖,還題了詩,希望徐麒能夠讀書成才:“問字慚荒老,垂髫喜亢宗。親方行役遠,道在慎吾中。露凈當空月,香余隔戶風。幽齋無長物,琴帙隱高松。”雖然是寫給徐麒,鼓勵青少年讀書上進,詩中流露的心境,卻向往隱逸高士在幽齋彈琴讀書的情景,想來也隱約是倪瓚的自畫像。這幅畫還有不少著名的詩人畫家為之題跋,如倪瓚的好友楊維楨(1296-1370)當時就在場,即席寫了《本中書室圖與云林子賦》,說道:“蓉城徐郎十歲耳,瓊芽軒軒,已有餐霞御飆之異。云林子以世好命之字曰本中。復為墨。予時在閣中,顧索賦,遂并紀一絕。”詩云:“小鳳遐飛碧玉京,玄亭抵掌共卿卿,圖成好識先天語,十二樓頭第六楹。”也是鼓勵青年少俊要努力,以求飛黃騰達,在昆侖仙宮群玉山頭,能夠占有一席之地。不過,鼓勵年輕人讀書上進,以飛升仙家宮闕作為參照,也的確是別有用意,不知道小徐麒是否讀得出其中深意。蘇州的大詩人、明初十大才子之一的高啟(1336-1374)也為倪瓚書屋畫幅寫了題跋,說,“云林師之字本中,窅然不欲作小大觀,不可無言,為申幽解。”并且賦詩一首,申說幽微的深意:“一往翔駒氣若龍,風云舉足自相從。寸心寧逐天倪返,變化由來未出宗。”先標出龍馬精神,風虎云龍,氣象干云,隨后卻說內心寧愿回歸自然之道,萬變不離其宗。

            過了八年之后,洪武十一年戊午(1378),同列明初十大才子的徐賁(1335-1393)在徐麒的行笥中,看到倪云林的圖詠,發現其中題跋,都是逝去的故友,“不勝今昔之慨”,也題了一首詩:“幽人丘壑心,英士風云色。出處萬里遠,觸機在深寂。領此未發意,相看兩不拂。云林有高真,玄扉煉靈液,往來挾飛仙,不與人群習。遙望故人子,一見能洞別:丹佳影猶含,叢蘭茁方出,錫之以珍名,授之以微密。先天返吾宗,小景圖太極;華篇遂成林,風雅東南絕。忽焉數載余,語語既冥合。鴻聲啟后人,遺詠慕前哲。作者慨莫從,來者欣未息;瑛帶轉難窮,珍重千秋業。”從這首詩里,我們多少可以窺知元末明初的知識精英生活在動蕩年代所處的困境,對出處仕進采取消極的態度。作為徐麒的長輩,在稱贊少年英華的同時,不經意間流露出明哲保身的想法,暗示歸隱才是處身之道。青少年時期的徐麒是否能夠讀出前輩詩中的弦外之音,我們是無法知道了,但是,后來世事的發展卻殘酷地“為申幽解”,印證了詩句對仕進的憂懼。倪瓚與楊維楨退隱山林,得以善終;高啟與徐賁卷入官場的起伏,最后都遭到明太祖的殘殺。

           徐麒是徐霞客高祖徐經(1473-1507)的高祖,也就是上溯八世的祖先。從徐麒出生(1361)到徐霞客逝世(1641),徐家九代人恰好經歷了明朝的三個世紀,也與明朝興衰的命運類似,經歷了從興盛到逐漸衰敗的歷程。從南京國子監祭酒陳敬宗(1377-1459)在正統十二年(1447)所寫的《徐征君(麒)墓志銘》來看,徐家在元明之際就已經相當富裕,徐麒更是經營有方,而且樂善好施,喜歡交往文人畫家,經常舉辦雅集:“家極豐盈,至君辟畦連阡,原田每每,儲橐益廣,然富而好禮,見義必為,贍荒周之,時時惟以推衣授室為念,故德流曖溢,所以淪澈乎物者甚廣。至于禮賢下士,傾蓋之契,久要之誠,互極其綢繆雅意。性不嗜酒,無歌聲舞影之歡,唯良朋登訪,必展瑤席,飛彩毫,相與酬酢觴詠,徹晝夕而無怠色。蓋其灝氣襲人,和風鼓物,有非恒情可能者,是以宇內播揚,咸仰之為山斗。”

           徐麒在明初建國的洪武期間,曾被地方推舉到中央,奉詔到西南羌蜀地區,做過安撫邊區少數民族的工作,受到朝廷的嘉許。但是,他并不棧戀官場升遷,以家計浩繁,需要處理為由,請求回到家鄉做征收賦稅的工作,辭去朝廷頒獎,急流勇退。他回到家鄉工作,正好配合明初國家草創急需稅收的政策,也符合前輩的稱許與期望,退居鄉里,明哲保身,卻是當時極為少見的。陳敬宗寫的墓志銘就說:“回想我高皇之朝,得請告歸里者,自君而外,未能一二見也。”此后的徐家,在江陰地區擔負征收賦稅的任務,“上下相安于樂利”,奠定了穩定的社會基礎,一直保持富裕鄉紳的地位。徐麒的兩個兒子景南與景州,都能繼承父業,在明代前期的永樂、宣德、正統年間,得到政府的眷顧,累積了豐厚的資產。

      徐景南的兒子徐頤(1423-1483),曾接受詔令,擔任過中書舍人的職位,在文華殿當差,有過親仰龍顏的榮耀,使徐家的地位更上一層樓。但是,他依然遵循謹慎篤實的家風,按著祖父徐麒處世的方法,在朝中工作了一段時間之后,就以奉養雙親為由,辭官歸隱家鄉,繼續富裕鄉紳的低調生活。他繼承祖輩回饋家鄉的策略,通過各種善舉,捐賦稅,救災荒,修橋鋪路,維持了徐家樂善好施的名聲。李東陽(1447-1516)任翰林院侍讀學士的時候,曾為徐頤寫墓志銘,就說,“家舊多貲,君益勤儉,治生業,增產拓地,殆無虛歲。乃以其羨賑兇貸乏,而薄其息入以為常。及其子元獻舉鄉貢,喜甚。會當征逋谷,貧不能償者數千石,悉捐之。縣南通衢有永安橋,當潮沖圮弗洽,君發私財修之,工役頗巨。其余葺治橋道,多至不可數。”最后總結為銘文:“大江之陰,山高水深,君居其間,不聞足音。有田有廬,有服與簪,亦有行義,邦人所欽。西順之鄉,梧塍之里,生斯葬斯,終復其始。著銘刻石,作者太史,九原有知,以慰汝子。”稱譽有加,卻也符合事實。

      徐頤的長子徐元獻(1455-1483),十分好學,為江陰徐家走向顯赫帶來 了希望。徐頤為了培養兒子,特別延聘名師張亨父為西席,教導進學之道。徐元獻不負眾望,于一四八年,二十六歲的時候中舉,嶄露頭角。徐元獻在南京中舉,房師就是李東陽,聽好友張亨父說過元獻成長的過程,知道徐頤注意元獻的培養,管束甚為嚴厲:“余嘗聞亨父言,君(徐頤)教子嚴甚:不侈服,不重肉;館于后圃,左右圖籍,不令與阛市相接,而日躬課核,至夜分乃罷,故元獻弱冠成舉子,及古文歌詩,皆有名。”當時正在南京侍奉父親疾病的倪岳(1444-1501),也是張亨父在翰林院的好友,與南京秋闈的考官羅璟與李東陽則是一四六四年考取進士的同年友,又認識徐元獻的叔父徐士亨,對江陰徐家頗有好感。他原來就聽張亨父說過,教導過的學生最優秀的就是徐元獻,而徐頤教子有方。一四八年南京秋闈的結果,證實了長輩的期望,倪岳從兩位考官之處得知,徐元獻在南京鄉試中脫穎而出,名列第三,因此寫了《賀經元徐尚賢序》。這篇文章明確指出,江陰徐家累世豐碩,富甲江南,而徐元獻讀書有成,科舉得勝,可以光大門楣,給家族帶來的榮耀是無可限量的。文章雖長,卻條理分明:

      予嘗聞翰林檢討張先生亨父言,其及門授經之士,唯江陰徐氏之子元獻尚賢者,尤精敏嗜學。加其尊翁一庵篤于教子,朝夕課督其業不少置,將來大有成者,其可望矣。予歸侍先君尚書大人之疾,家居最久,士夫往來江南者益眾,由是而稔聞其賢;益知亨父之所稱許者不茍也。乃成化庚子秋,洗馬羅先生、侍講李先生皆予同年友也,奉命來考南畿。試既畢事,輒以小錄見示,其第三名則元獻也。及見二先生而詢其取士之實。則曰:“明經考古,雖平居從容,執書策,伸紙濡墨,或不能精鑿若是,況夫風檐寸晷之下者乎?得士如此,則是行為不虛矣!”嗚呼!聞與見異情,以其所間,參其所見,然后士之實可知也。何則?稱譽多溢美,而照察無遁形;二者無一謬焉,予于是而嘉元獻之所以成今日之名者有本也。元獻之大父梅雪翁,承累世豐碩之業,以貲甲于江南,而敦詩說體,著為家法。至一庵績學勵行,以翰墨重縉紳間。薦授中書舍人,入直文華便殿,日近清光,薦承寵渥。無幾即謝事歸,徜徉山水間,以詩酒自娛。四方文學之士,有重名者,恒禮教家塾,以訓子弟,而躬考其成。由是弟士亨以書經舉順天京闈鄉試第一,累遷荊門守,有清白之譽。今茲元獻復以易經擢魁多士。世美相承,若徐氏者,可謂甚盛矣。夫貴不期驕而驕自至,富不期侈而侈自至;雖有聰明之資,而驕侈之心乘之,求學之有成難矣。況敢颙望文明之顯赫,衣冠之蟬聯,以振耀于時者哉?況一門競秀,兩魁繼擢,方出于貴富之族者哉?是非負卓然出群之識,軒然大用之志,不汩沒于庸眾之習,而超詣乎圣賢之指,詎能不蹈昔人之戒,而克副乎士夫之所期也?元獻榮薦而歸,足慰一庵平日教成其子之心,可謂能以志養者矣。不日偕計上春官,進對大廷,享有祿位,推是以往,宜無所不至。然予竊有告焉:夫處貴者宜思其恭,處富者宜思其儉。恭以事乎上,接乎人,則無失德;儉以處乎己,刑乎家,則無失事。二者交勉焉,于以迓天庥而延世德,則元獻之責也。而徐氏盛大之族,其所以望于賢子孫者固宜然哉?非徒以是張而大之而已。昔者一庵往來于先君所有年,而予亦嘗交士亨于京師,且亨父于予又同年而契者,故于元獻之捷,其所以為之而喜者不一也。請以是規致贈言之義。若夫夸詡歆艷之詞,非所先也。

      倪岳的文章說到江陰徐家累世富裕,雖富有卻尚未貴顯,然而發展的前景則無可限量,主要講了幾點:

      一、徐家累世積德,讀書上進,早已是名滿江南。

      二、徐元獻才學俱備,名實相副,是因為家學淵源,祖父徐景南、父親徐頤都是富而好禮的飽學之士。

      三、徐元獻的叔父徐士亨中順天鄉試,已經任官荊門。

      四、徐元獻中舉,繼叔父之后取得功名,“不日偕計上春官,進對大廷,享有祿位,推是以往,宜無所不至。”期望能夠考中進士,讓徐家成為顯赫世族。

      五、看來徐氏一族已經踏上盛大之途,還盼徐氏子孫節儉恭敬:“處貴者宜思其恭,處富者宜思其儉。恭以事乎上,接乎人,則無失德;儉以處乎己,刑乎家,則無失事。”

      倪岳的期望與告誡,顯示徐家的顯達與興旺指日可待,然而世事難料,居然功虧一簣,遭到了“盛極必衰”的厄運。徐元獻雖然科場得意,得到許多前輩的關懷,卻因身體羸弱,無法支撐讀書過度劬勞的負擔,還沒考上進士就去世了,享年二十九歲。徐元獻英年早逝,給徐家帶來沉重的打擊,年過花甲的父親更是難以承受,白發人送黑發人,情何以堪,六個月后徐頤逝世,可能就是因為殤子之痛。徐元獻過世,留下了一個兒子徐經。徐經早年喪父,倒是聰慧穎悟,讀書有成,科舉順利,二十五歲就通過鄉試,成了舉人。沒想到在弘治十二年己未(1499)的春闈會試,卻引起了滔天大禍,身陷囹圄,聲名掃地,以至于赍志以歿。



      徐經(1473-1507)是徐霞客的高祖父,十歲連喪父祖兩代至親,還好有富裕家庭的支持,得以專心攻讀經書,致力科考。年方二十五歲,通過弘治八年乙卯(1495)的南京鄉試,表現出色,繼承早逝父親的未竟之志。雖未連捷進士,但已經一鳴驚人,聲名遠播,被譽為江南著名的才子,與蘇州的青年才俊如祝允明、文徵明、唐寅等人交好,意氣風發。隔了三年之后,弘治十一年戊午(1498),唐寅(1470-1524)在南京鄉試中大放異彩,奪得解元鰲頭,接著就與徐經一道,參加次年春天在北京舉行的會試。徐經家財萬貫,帶著仆從與優伶,一路炫富,與唐寅聯袂入京,引人側目,當然也引人嫉妒。會試期間,就有給事中華昶聽聞其中有鬻題之弊,事牽賄賂,遂彈劾主考程敏政,引發了弘治年間的科場大案,其中牽扯到官場斗爭,惹得龍顏大怒,致使唐寅與徐經不但黜退功名,還下詔獄拷打逼供。最后是彈劾者與被劾者一概貶斥丟官,唐寅與徐經則身敗名裂,斷絕了仕進的希望。這一樁科場大案,真相究竟如何,徐經是否賄賂買題,唐寅是否參與其事,在當時已是謠言滿天,撲朔迷離。朝廷的處置方法卻很簡單,真實情況無關緊要,平息事端才是上策,于是,懲罰一切涉嫌人等,原告被告一起挨打。唐寅與徐經還沒涉足官場,就成了一場斗爭的犧牲品,斷送了一生的前途。

      《明史·文苑》唐寅有傳,其中說到唐寅:“舉弘治十一年鄉試第一。座主梁儲奇其文,還朝示學士程敏政,敏政亦奇之。未幾,敏政總裁會試,江陰富人徐經賄其家童得試題。事露,言者劾敏政,語連寅,下詔獄。”尤侗《明史擬稿》所述相同,指出參劾者是華昶。王鴻緒《明史稿》則說“寅友人都穆構其事”。三者數據源相同,可知科場大案是由都穆肇其端,給事中華昶揭發彈劾。然而,事實究竟如何,是真有賄賂,還是誣陷,正史沒有細究,含糊其辭,讓讀者得到徐經賄賂買題的印象。

      地方志與唐寅友人的記載,則力辯唐寅之冤。《吳縣志》記載:“弘治戊午,試應天第一。旁郡有富子,亦舉于鄉,慕寅,載與俱北。既入試二場后,有仇富子者,抨于朝,言與主司有私,并連寅。詔亟捕富子與寅付獄,逮主司出,同訊于廷。富子既承,寅不復辯,同被黜。”祝允明寫的《唐子畏墓志并銘》說得最詳細:“戊午試應天府,錄為第一人。己未,往會試,時旁郡有富子,亦已舉于鄉,師羨慕慕子畏,載與俱北。既入試,二場后,有仇富子者,抨于朝,言與主司有私,并連子畏。詔馳敕禮闈,令此主司不得閱卷,亟捕富子及子畏付獄。詔逮主司出,同訊于廷。富子既承,子畏不復辯,與同罰,黜掾于浙藩。歸而不往。或勸少貶,異時亦不失一命,子畏大笑,竟不行。”從這些較為原始的資料,我們還是不能確知到底是否真有賄賂情事,只知道唐寅與徐經在會試之時,被人陷害,下了詔獄,廷訊之時,徐經認了罪,就此結案,褫奪功名。唐寅也就認了,從此浪跡江湖。

      唐寅與徐經打入天牢并經廷訊的這一段經歷,到底具體發生了什么,史書沒有記載。但是,從唐寅寫給摯友文徵明的信,自比司馬遷寫信給任安,說得披肝瀝血,我們或可揣摩一二。信中說到他榮獲解元之后的遭遇:“方斯時也,薦紳交游,舉手相慶;將謂仆濫文筆之縱橫,執談論之戶轍。歧舌而贊,并口而稱;墻高基下,遂為禍的。側目在旁,而仆不知;從容宴笑,已在虎口。庭無繁桑,貝錦百匹;讒言萬丈,飛章交加。至于天子震赫,召補詔獄。身貫三木,卒吏如虎;舉頭搶地,泗橫集。而后昆山焚如,玉石皆毀;下流難處,眾惡所歸。”明確說到,在獄中用了重刑。這里具體提到了“身貫三木”,就是把木制的桎梏刑具,加到頸、手、足三處,比近代的手鐐腳銬猶有過之,是對待重刑犯的處置。想來總是拷打逼供,使得徐經與唐寅受刑不過,屈打成招的。

      關于徐經到底是否賄賂,是否向程敏政的童仆買題,也始終是個謎團,無法辨明真相。可以確知的是,有人告訐,有人彈劾,有人下獄,有人動刑,有人受不了刑而認罪。有趣的是,認罪之后,罪犯卻沒有判刑,輕輕發落了。告發舞弊案的給事中華昶,卻遭到降職貶斥的處分。其中奧妙何在呢?對于這段痛苦經歷,徐家后世不愿多談,地方志卻有簡要的記述。乾隆本《江陰縣志》說:

      徐經,字直夫,中弘治乙卯科。父元獻,成化庚子科第三人。經與吳門唐寅,以才名相引重。寅發弘治戊子(午)解元,公交車北上,與經偕行。為都穆所忌,蜚語誣以賄主司程敏政家僮預得試題。實因戊子(午)鄉試主司梁儲奇寅文,還朝攜以示人,敏政亦奇之。忌者妒兩人才,因經家富,遂飾成萋菲。言官風聞,劾之,下詔獄,分別謫遣。

      光緒本《江陰縣志》也說:

      徐經,字直夫,同年十五舉子之一。與吳門唐寅,并以才名相引重。寅領戊午解,經與俱北上。吳門都穆惡之,蜚語流聞京師,經竟與寅同鐫名。歸益肆力詩文,著《賁感集》。黃傅贈詩曰:“夏商人物徐直夫,周漢以來人世無。窮年對坐不見客,閉戶反觀恒喪吾。四壁蕓香時落蠹,千倉紅朽食無魚。迂余老眼亦空爾,公是公非敢厚誣。”



    徐霞客故居刻印的《晴山堂帖》


      這一樁科場大案,摧毀了唐寅飛黃騰達的美夢,造成了游戲人生的風流才子,落魄江湖,最后貧病交加,艱苦困蹇,郁郁而終。對富甲一方的江陰徐家,則是影響深遠,刻骨銘心,更可能改變了家族對出處仕進的態度。徐經在科場案后,發配回籍,背負著屈辱,生活了八年,逝世的時候才三十五歲。累世積德的徐家,在徐元獻與徐經兩代的科舉進學上,灌注了大量的心血與極高的期望,卻收獲了早殤的挫折,蒙受了舞弊的屈辱。科場大案成了揮之不去的陰影,籠罩著徐氏家族,一直到徐霞客搜集家族資料,刻石裝帙,印成《晴山堂帖》,都可以感到家族對徐經一案的難言之隱。徐霞客請董其昌為自己父母合葬寫墓志銘,提供了家族數據,寫成《明故徐豫庵隱君暨配王孺人合葬墓志銘》,是這樣敘述江陰望族徐家的:

      澄江以徐氏為望族。自其始祖本中以布衣奉高皇帝命使蜀,辭官歸里,朝士高之,賦詩送別,為國初盛事。本中歸而出粟賑恤,為德于鄉。及其沒也,當世名公,若魏文靖、王文端、胡忠安、葉文莊輩,皆哀挽銘誄,語無虛美,大書深刻,傳播海內:大江之南,以碑板不朽先德者,由徐氏風之也。數傳而有豫庵隱君,及仲子弘祖,復能修本中之事,以高隱好義稱。

      表彰徐氏祖先,大大贊揚徐麒(本中)之后,其余一概不提,直接就跳到徐霞客的父親徐有勉(豫庵),并且稱贊徐弘祖(霞客),而贊詞則是“復能修本中之事,以高隱好義稱”。徐氏家族希望人們看到的是“高隱好義”,是富而好禮,不愿意再提家族曾經努力科舉發跡的隱痛了。徐霞客英華早現,陳函輝寫的《霞客徐先生墓志銘》說他,“童時出就師塾,矢口即成誦,搦管即成章”,卻從不熱衷科舉,也沒有來自父母與家族的壓力,反而游蹤遍天下,成為一代最偉大的旅行家,想來是跟徐家的科舉陰影有關的。




    徐霞客旅行路線圖


      按照徐霞客好友陳函輝寫的《霞客徐先生墓志銘》與近代地質學家丁文江的《徐霞客先生年譜》,徐霞客的游蹤遍布大江南北,深入西南邊區,從一六〇七年開始游歷山川大地,大概情況如下:

      萬歷三十五年,丁未(1607):游歷太湖,登眺東洞庭山、西洞庭山。

      萬歷三十七年,己酉(1609):游歷齊魯燕冀,上泰山,拜訪孔孟故里,入北京。

      萬歷四十一年,癸丑(1613):游歷浙東,渡海至珞珈山(普陀山),南游天臺山、雁蕩山、青田石門、縉云仙都峰。

      萬歷四十二年甲寅至萬歷四十三年乙卯(1614-1615):游歷南京、揚州,以及江南各地。

      萬歷四十四年丙辰(1616):春初游歷黃山、齊云山,夏季武夷山,秋天訪浙東紹興一帶名勝,游杭州西湖。

      萬歷四十五年丁巳(1617):游歷宜興善權(善卷)洞、張公洞等地。

      萬歷四十六年戊午(1618):秋天到九江,游廬山,遍歷五老峰,再游齊云山、黃山,登九華山。

      泰昌元年庚申(1620):游歷浙江,溯錢塘江,游衢州江郎山,至福建仙游九鯉湖,觀九漈瀑布。

      天啟三年癸亥(1623):由徐州、開封,登嵩山,宿少林寺。經潼關,登華山,再翻越秦嶺,沿丹江南下,至太和山(武當山)。

      天啟四年甲子(1624):是年徐霞客母八十歲,奉母游常州荊溪、句曲(茅山)。

      天啟五年乙丑(1625):是年母卒,家居守孝三年。

      崇禎元年戊辰(1628):由浙江江山,越仙霞嶺入福建。經蒲城、建寧、延平(南平)、永安、漳平,到漳州。于漳浦訪喪母守制的黃道 周。再南下廣東,訪鄭于羅浮。

      崇禎二年己巳(1629):游北京,登薊州盤山。

      崇禎三年庚午(1630):二月訪鄭鄤于常州,至丹陽見黃道周。七月再游福建,過仙霞嶺,經延平、沙縣、永安,到漳州。

      崇禎四年辛未(1631):到蘇州訪文震孟。

      崇禎五年壬申(1632):三月再游天臺、雁蕩,四月底三游雁蕩。七月與黃道周游太湖洞庭山。

      崇禎六年癸酉(1633):自北京赴五臺山,游恒山。秋天三訪漳州,與黃道周相聚。

      崇禎九年丙子(1636):游歷浙江、江西。自此開始萬里遠征,由浙江經過江西、湖南、廣西、貴州,到云南,旅行時間長達四年,至一六四〇(崇禎十三年庚辰)歸返江陰家鄉。

      崇禎十年丁丑(1637):游歷湖南,登南岳衡山,經永州、郴州,再赴廣西桂林、陽朔,經柳州,到南寧。

            崇禎十一年戊寅(1638):由廣西入貴州,經獨山、都勻、貴陽,再經普安入云南,經曲靖,到昆明,再由昆明西行赴雞足山。

      崇禎十二年己卯(1639):由雞足山赴麗江、大理、永昌、騰越,再返雞足山。

      崇禎十三年庚辰(1640):自云南東歸江陰。

      崇禎十四年辛巳(1641):徐霞客卒于江陰。

           徐霞客是中國有史以來最為特立獨行的探險家,行跡遍歷中國大地山川。說到名垂青史的大探險家,一般教科書總會提到漢代的張騫與明代的鄭和。前者鑿空西域,開辟了絲綢之路,后者漂洋過海,帶領明朝海軍艦隊叱咤在印度洋,抵達東非海岸。張騫與鄭和的事跡,昭著史冊,開辟東西交通的門戶與通道,是歷史書上的“偉大的旅行家”、“杰出的探險家”。徐霞客能夠與他們媲美,也當得起這樣的美譽嗎?

      表面上看,徐霞客作為旅行家或探險家的地位,并非經國之大業,沒有改變歷史的豐功偉績,似乎遠遜張騫與鄭和。但是,我們也不要忘了,張騫與鄭和的遠游,都是奉了朝廷使命,作為中華帝國的使節,跋涉萬里,遠渡重洋,執行重大的國防外交決策,是攸關國家安全的任務,不是個人自由意志的行為。徐霞客的游歷遠行則不同,完全是個人的選擇,是個人自由意志的展現,與政府決策絲毫沾不上邊,既不是為了領受欽命去開疆辟土,也不是為了招徠遠方的朝貢,只是為了滿足自己的  好奇,為旅行而旅行,為探險而探險,要讓自己的身軀體會大地所承受的風霜雨露,讓自己的腳掌親吻山河大地的每一寸泥土與流水,振衣千仞崗,濯足萬里流。

      不因執行任務,不因奉了欽命,不因外鑠的因素,無關國計民生,不求功利,不求聞達,只是從個人的信念出發,為了自己的愛好,追求自己純粹的興趣,堅持不懈,這是什么樣的心理?是什么樣的人生態度呢?這與現代意義的科學家求真、藝術家求美、哲學家探求思辨邏輯、文學家摸索文字的完美秩序,在本質上是否屬于同一種精神追求?徐霞客游覽山川的認真與執著,以個人的實存為出發點,審視山河大地的容顏,以自己的生命來實踐,體驗宇宙的奧秘,顛沛必于是,樂趣在其中,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是否接近現代人肯定自我個性的展現?還是遠祧莊子逍遙游的精神,超乎世間現實,類似想象的“真人”,可以上天下地,遨游天際?不過,我們絕對不能忘記,徐霞客以游歷天下為畢生職志,幾乎“上窮碧落下黃泉”,是實實在在的生命實踐,一步一個腳印,與莊子飄渺無羈的神游玄想,是完全不同的。



    清光緒七年(1881)瘦影山房木活字印本


      徐霞客身后留下的《徐霞客游記》,記錄了他游歷的所見所聞所思,是本私人日記,生前并未出版。徐霞客事母至孝,他寫下游歷日記的初衷,是為了讓母親跟著他的足跡,通過游歷者的眼睛,臥游天下。他遵守“父母在,不遠游”的古訓,母親在世的時候,主要是游歷東南半壁江山,離家的時間不會太長。徐霞客壯游之最,是他西南之行的“萬里遐征”,從浙江到江西,經湖南、廣西,再到貴州、云南,歷時四年,寫了十倍于前的游記,卻是母親逝世之后的事。或許他寫游記已經成了習慣,白天登山涉水,晚上就在熒熒如豆的油燈下,鋪開紙筆,記下每天的經歷。他文筆優美,敘事精確,是上好的文學杰作,雖然生前未曾出版,卻成了中國文化的瑰寶,應了杜甫懷念李白的詩句:寂寞身后事,千秋萬代名。

      徐霞客的事跡與他的游記書寫,親朋好友是知道的,也在私下傳抄他的游記。他這種只身走天涯的獨特行徑,是遠離人跡的獨行俠作風。黃道周十分欽佩徐霞客孑然獨立的性格,曾經說他是“孤云獨往還”,徐霞客引以為知音,與黃道周一道唱和,按著這五個字賦詩,各寫了五首詩。黃道周與徐霞客唱和,還寫了不少詩作,其中有一首七言古詩長篇,是崇禎三年(1630)黃道周在丹陽見到徐霞客之后,有感而發。長詩是這么開頭的:

    天下駿馬騎不得,風髾雪尾走白日;

    天下畸人癖愛山,負鐺瀉汗煮白石。

    江陰徐君杖履雄,自表五岳之霞客。

    鳶肩鶴體雙瞳青,汗漫相期屢不失。

    事親至孝猶遠游,欲乞瑯玕解夜織。

    萬里看余墓下棲,擔囊脫屩驚烏啼。

    入門吹燈但嘆息,五年服闋猶麻鞋。

    貴人驛騎不肯受,掉頭畢愿還扶藜。

    自言早歲適雁宕,縋藤級綆窮上下。

    天臺石梁平如兜,青霞括蒼局于掌。

    中年復走西鐘山,焦飯十日支霜盤;

    道逢采藥授云餐,帝子欲為歌路難。

    匡廬老僧亦下拜,雞足道人分沆瀣。

    磨頭豆核石泉茶,夜中日出嘯滄海。

    聽君言下何蕭然?引人攀嶺捫青天。

    所探幽奇既如此,豈有人岳當君憐?

    東魯仲尼去千歲,西羌大禹死何在?

    書生抱膝空咿唔,即化喬松安足賴!

      詩后有陳仁錫、文震孟、項煜、鄭鄤等人的題跋。這幾個人的關系非常有趣,陳仁錫是天啟二年壬戌科(1622)的探花,文震孟是該科的狀元,鄭鄤與黃道周都是該科的進士,而項煜則是次科天啟五年的進士。曾任天啟朝宰輔的文震孟,是文徵明的曾孫,與江陰徐家是世交,也是黃道周與徐霞客的好友,他的題跋說:“霞客生平無他事,無他嗜,日遑遑游行天下名山。自五岳之外,若匡廬、羅浮、峨眉、嵾嶺,足跡殆遍。真古今第一奇人也。”明確指出,徐霞客除了旅行,不干別的事,也沒有其他嗜好,整天棲棲遑遑,足跡遍布名山大川,實在是古今第一奇人。

      說徐霞客是特立獨行的旅行家,如何突出他在歷史文化上的獨特性呢?我想了一個詞,是徐霞客“用腳思想”。說他用腳思想,其實一點都不夸張,因為他的思想講究驗證,與實證科學的邏輯脈絡相近,是和他“行萬里路”的經歷有關的。陳函輝寫的墓志銘說:“霞客不喜讖緯術數家言。游蹤既遍天下,于星辰經絡、地氣縈回,咸得其分合淵源所自。云昔人志星官輿地,多以承襲附會。即江河二經,山脈三條,自記載來,俱囿于中國一方,未測浩衍,遂欲為昆侖海外之游。”明白指出,徐霞客不喜歡無法驗證的說法,拒絕相信讖緯方術的迷信傳統,難怪三百多年后受到胡適、丁文江等人的推崇,譽為闡揚科學思想的偉大地理學家。

      徐霞客實證思想的來源,就是一雙走遍千山萬水的腳,不管山高路遠,不顧艱難險阻,不畏風霜雨露,不怕毒蛇猛獸,一路向前。徐霞客策劃西南遠游的時候,曾寫信給陳繼儒,說出他的畢生志愿,就是要用自己的一雙腳掌,拼死探知中國山川大地的地理真相。他說,“嘗恨上無以窮天文之杳渺,下無以研性命之深微,中無以砥世俗之紛沓,唯此高深之間,可以目摭而足析。”徐霞客思考自己的生命意義,排除了對宇宙奧秘的玄想、對心性精微的探索、對世俗紅塵的紛雜誘惑,定位在“目摭而足析。”就是張大游歷者的眼睛,用腳來分析思想。

      徐霞客用腳思想,與古代大多數知識人不同,卻也并不違背中國文化傳統。《中庸》就說:“君子之道,辟如行遠,必自邇;辟如登高,必自卑。”徐霞客能夠行遠登高,可算是儒者的最高典范。


    本文選自《書城》雜志二一五年三月號




      本站是提供個人知識管理的網絡存儲空間,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布,不代表本站觀點。請注意甄別內容中的聯系方式、誘導購買等信息,謹防詐騙。如發現有害或侵權內容,請點擊一鍵舉報。
      轉藏 分享 獻花(0

      0條評論

      發表

      請遵守用戶 評論公約

      類似文章 更多

      主站蜘蛛池模板: 久久久久高潮综合影院| 日韩免费码中文在线观看| 久久亚洲2019中文字幕| 欧美性大战久久久久XXX| 国产精品毛片在线完整版SAB| 十八禁午夜福利免费网站| 国内精品久久久久久久影视麻豆| 亚洲国产天堂久久综合226114| 国产成人无码AV大片大片在线观看| 精精国产XXXX视频在线播放 | 色伦专区97中文字幕| 麻豆国产va免费精品高清在线| 翘臀少妇被扒开屁股日出水爆乳| 精精国产XXXX视频在线播放 | 精精国产XXXX视频在线播放| 国产破外女出血视频| 熟妇人妻一区二区三区四区| 成人亚洲av免费在线| A级国产乱理伦片在线播放| 羞羞影院午夜男女爽爽免费视频| 五月丁香综合缴情六月小说| 人妻中文字幕亚洲精品| 无码H黄肉3D动漫在线观看 | 肉大捧一进一出免费视频| 免费看女人与善牲交| 白嫩少妇无套内谢视频| 国产欧美日韩一区二区三区| 色爱综合激情五月激情| 国产精品一区二区手机在线观看 | 中文字幕在线精品国产| 精品无码一区在线观看| 亚洲精品成人福利网站| 国产精品自产拍在线观看| 92精品国产自产在线观看481页| 国内精品久久久久久无码不卡| 国产SUV精品一区二区四| 亚洲欧美偷国产日韩| 中文有无人妻vs无码人妻激烈| 男人J进女人P免费视频| 亚洲天堂在线观看完整版| 国产av无码专区亚洲av软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