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紹良,古代書畫收藏家,曾于2010年被《收藏家》雜志評為全球華人收藏家榜首。
“藝術品的價值是擱出來的” 在藝術市場上,作品價值與價格不對等的情況時有發生,在高價購得的藏品有可能并非物有所值的另一面,是“物超所值”的可能性,朱紹良觀察到,這兩年春拍中表現出“天價成交也許是撿漏”、“藝術珍品可能低價成交”的現象,這說明藏家對一些藝術家和藏品的功課還沒有做足,研究還沒有到位,但同時也就為有準備的人提供了“原始股”。
朱紹良告訴大家,總體來看,對于古代書畫收藏,他認為一定要收宋元書畫,因為在中國書畫造詣方面,確實存在著“今不如昔”的遺憾。“宋代是我們中國繪畫最頂峰的時期,后來的畫家難以企及”。
朱紹良始終強調“藝術品價格的增長會遠遠超出我們的預期”,因此不能像對待股票、基金等投資方式一樣,看到漲價就立刻出售,而要沉得住氣,“藝術品的價值是擱出來的”。另外,收藏應該求“精”而不求“多”,收藏十件一般作品還不如收藏一件精品。
朱紹良提醒藏家: 1.從事收藏要具備“三力”即財力、魄力、眼力; 2.做好知識儲備,多參觀博物館及拍賣預展; 3.設計好自己的收藏方向,廣結藏友; 4.對即將出手購買的藝術品,一定要“做功課”,反復上手檢驗清楚; 5.切記跟風,板塊輪動,長線持有; 6.在經濟條件允許下,選擇美術史上記載、著錄的藝術品。 7.收藏的主流方向是名人書畫;皇家及重要文人士紳的藝術品具有社會時尚性; 8.掌握藝術品的未來走向,提早購藏 9.釋出藝術品要有前瞻性、地域性;購藏過程中逐步升級換代,提高自己收藏品位。
藏家應該如何建立自己的收藏體系 記者:我們知道你對廣東也是非常熟悉的,那么對廣東收藏家們有怎樣的觀察與建議呢?
朱紹良:廣東這邊我每年都會過來兩三次,廣東的藏家,前些年主要局限于嶺南畫派,后來大家也逐步到國際市場上去買東西,他們現在收的東西,古代書畫、陶瓷、清三代的玉器,也是比較多的。其實廣東在近代史上有很多大藏家,比如十三行潘家的收藏,康有為收藏的永樂大典、梁啟超收藏的顏真卿真跡,都非常有名。近年來,我發現廣東差不多的收藏家都逐步向書畫界轉變。對廣東藏家我想說,如果你具備實力了,收藏還都是地域性的東西,那就太局限了,要把思路打開。另一點是獨樂樂不如眾樂樂,應該把藏品拿出來分享評判、互相交流。
記者:在收藏界,也有許多人認為進入古代書畫收藏的門檻太高,所以應該從在世畫家的作品收起,慢慢展開收藏領域。理由大概有三點: 第一是今人與我們的審美情趣相同,更容易理解作品; 第二是藝術家在世或者其子女學生在世,鑒定困難較小; 第三是古代作品流傳有限,沒有充分挑選的余地,而近現代或在世藝術家作品豐富,可供優中選精。你怎么看待這樣的觀點?
朱紹良:我覺得你剛才說的這確實代表了收藏群體的一個方向,大家都是這么做的,但這種思想恰恰是錯的。正是因為沒有超前意識,沒有走到別人前邊,所以你所收藏的,就只能隨波逐流,追漲殺跌。其實近現代一些畫家,我毫不客氣的說,他們與我們古代的書畫大師的造詣與文化積累相比,都差得太遠。
第二個問題你剛才說到鑒定,其實書畫家在鑒定自己的書畫方面屢屢出現誤區,藝術家不認識自己早年作品的事件發生過好幾次,畫家子女和學生的判斷也不一定靠譜。畫家有筆會酬答、饋贈之作,不一定都給家屬、學生說。
如果你要涉獵古代書畫收藏,你就要做相應的準備,你不專門下功夫去研究,就永遠不可能去玩。不是說你今天進入買當代、明天買近現代、后天就順理成章能看懂古代,不是這樣的。看懂古代書畫需要大量的文化積累,還有古漢語知識、對古代書法的識別、古代印章的識別、以及對書畫材料的識別、印泥的辨別、著錄書文本的識別……它是一個綜合的體系,對待古代書畫只有一個態度,就是要有準備,準備好了你就玩,沒準備好你就不要玩。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