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書友會第978期 每天一期,陪伴中醫人成長 作者/矢數道明 I導讀:國內醫家曾有以為“方證相對”始于東洞之手,乃有“吾道東矣”的說法,后來劉渡舟劉老雖然寫文反駁此說法(《劉渡舟駁“吾道東矣”:方證相對論是唐代傷寒學的一大發明》),但也隱約可見日本漢方的發展。這篇文章是日本漢方大家矢數道明對于排膿散與排膿湯的解讀,除了用量可能相對小一些,其他內容如:排膿散與排膿湯的應用、目標、方解、加減、主治、鑒別等,都寫得十分清楚,簡單易學,確實不得不贊嘆! 排膿散(《金匱要略》) 枳實、芍藥各5克,桔梗2克 以上述比例研末混勻,一次量3克,加雞子黃一個(除去雞子清)攪拌混合,用白水送服。一日1次,有時2次,或為了方便,以上述量為1日劑量,水煎服。 【應用】一般用于化膿性腫物伴有疼痛,氣血凝滯,患部緊張,炎性浸潤嚴重、堅硬之諸疾患。 本方主要用于癤、癰、疔、淋巴結炎、瘭疽、面皰、皮下膿瘍、蜂窩織炎、肌炎、扁桃體膿瘍、蓄膿癥、牙齦炎、齒槽膿漏、眼瞼麥粒腫、外耳道炎、肛門周圍炎、痔瘺、乳腺炎等浸潤甚、排膿困難,全身癥狀不甚顯著者;亦可廣泛用于直腸潰瘍、直腸子宮窩膿瘍、肺壞疽、腦腫瘤、瘰疬、皮膚病、梅毒、產后諸癥、唾石癥等。 【目標】化膿性腫物伴有疼痛,患部緊張、堅硬。即浸潤甚,排膿困難,或排膿后形成潰瘍,周圍浸潤甚,緊張而堅硬者為其目標。以氣血凝滯、炎癥浸潤甚為其特征。 雖以體表化膿癥為主,但膿血便、膿痰亦宜。膿稠,或已形成膿栓。頭痛、惡寒、發熱等全身癥狀較少,發紅、腫脹、疼痛等局部癥狀甚者為宜。腹證為上腹部堅硬,腹直肌攣急。 【方解】枳實行氣,緩和患部緊張,軟堅散結,治炎癥浸潤;芍藥助枳實除緊張,活血,解肌痙攣,緩解浸潤;桔梗專司排膿,或防止化膿;雞子黃為陽氣之結集,故對浸潤而無化膿者,促其化膿,或促其排膿,使之很好吸收。諸藥相伍,具有通調氣血,促進化膿和排膿之功。 【加減】排膿散之枳實、芍藥,再配以大棗、甘草、生姜者為排膿湯。東洞翁將排膿散合排膿湯,名為排膿散及湯,水煎服。 【主治】本方在《金匱要略·瘡癰腸癰浸淫門》有方無證。 東洞翁曰:“治瘡家,胸腹拘滿,或吐黏痰,便膿血者。又主瘡癰,胸腹拘滿者。” 《勿誤方函口訣》:“此方治諸瘡瘍之效甚佳。其妙在于桔梗、枳實之合用。《局方》人參敗毒散合用枳殼、桔梗,亦即此方之意也。發散用枳實,下氣用當歸,乃古本草之說。又此方煎湯靈活應用,與排膿湯合方為宜。” 《漢方入門講座》:“化膿之初期表實宜下,表虛宜補,里熱瘀血宜下,均為局部以外之全身癥狀所設,無全身癥狀里熱局部之化膿性浸潤,且浸潤甚,不易吸收,尚未潰破,用破潰而致潰瘍,周圍浸潤甚,肉芽組織稍硬者亦可用之于陰證,但未虛者。” 《古方藥囊》:“腫物堅硬有膿而痛者,有腫物而發熱,惡寒者。”應增加發熱惡寒之癥。 【鑒別】 排膿湯:化膿癥,潰瘍排膿期,浸潤少之緩證。 黃芪建中湯:化膿癥,稀膿,浸潤少之潰瘍。 排膿散:患部及性質為閉合性。浸潤熱感甚,排膿困難。皮下深部有膿。 排膿湯:患部及性質為開放性。浸潤感少,易排膿。膿由呼吸道、體表排出。(《漢方入門講座》) 【治驗】 1. 膿血便:加賀候之大臣。患膿血便已5年,來浪華就醫已達3年。門人與桂枝加術附湯、七寶丸,但未治愈。經先生診之,發現腹滿攣急,少腹硬底部有包塊,按之痛。即與排膿散,服后不久,宿痛疾痊愈。(吉益南涯翁《成績錄》) 2. 大腿痛:18歲男子,魚鋪小伙計。右大腿根部生腫物,痛甚,不能行走,稍有熱即身冷。服用排膿散,自然消散,3日愈。(荒木性次氏《古方藥囊》) 3. 腦腫瘤:47歲婦女。5年前兩眼視力發生障礙,某大學診斷為腦腫瘤,并已手術。開顱觀之,腦底視神經處有雞卵大腫瘤,僅切除部分,原樣縫合,1個月內完全失明,出院。肥胖,面赤,精神佳,腹部亦充實。每日以排膿散2克(以雞子黃調服),山豆根末2克,分2次服。1個月后,視力逐漸恢復,家中生活可以自理。雖未完全恢復,但服此藥后全身狀態轉佳,心情愉快,故繼服4年。此婦女云:以雞子黃調服排膿散,味美。(作者治驗《漢方臨床》12卷1號) 排膿湯(《金匱要略》) 甘草3克,桔梗5克,大棗6克,干姜1克 【應用】一般用于虛證,熱性化膿癥初起或慢性癥。 本方主要用于癰疽、膿瘍、潰瘍、漏管等;亦可用于中耳炎、上頜竇化膿癥、齒槽膿漏、痔瘺、扁桃體炎、肺膿瘍、肺壞疽。 【目標】化膿癥初期,或急性期過后,轉為慢性癥,因形成虛證而發熱,尤以開放性化膿癥者為其目標。 唯有局部癥狀,全身癥狀甚少,且局部浸潤不甚。無發板或肉芽變硬,且不緊張。一般以膿、分泌物為目標。腹部痙攣,脈數或數弱者為多。 【方解】桔梗既防止化膿,又有排膿之效;甘草緩解急迫,治咽痛;大棗與甘草相協,緩和急迫,并有調胃、滋潤之效。 【主治】本方在《金匱要略·瘡癰腸癰浸淫門》有方無證。 東洞翁曰:“治膿血,或吐黏痰而急迫者。” 《古方藥囊》:“治諸種化膿癥。其部位不定,有發生于手足者,有出現于軀干者,或發生于首者。局部紅腫,痛甚者,紅腫中心之皮膚起雞皮疙瘩,壓之出膿,反疼痛難忍者,此已轉為癰。紅腫進一步加重,中心潰破出膿,若壓之,則大量出膿,疼痛減輕。凡其疼痛出現急迫癥狀者,均為本方之證。輕者,服本方自然消散;極重者,突然破潰,膿出而愈。” 《漢方治療實際》:“排膿散如其方名,專司排膿,其效迅速。用于排膿為目的可頓服,排膿后用內托散、黃芪建中揚等、或用紫云膏。排膿散亦可煎服,散劑用雞子黃調服,效更佳。排膿湯在用排膿散之前應用。排膿散以患部呈半球狀隆起變硬者為其目標,排膿湯用于隆起尚不顯著之初期者。” 【鑒別】排膿散:化膿癥,浸潤腫塊堅硬。黃芪建中湯:化膿癥,虛證甚,稀膿。 【治驗】 1. 肺癰:一男子,患肺癰,膿自口、鼻而出,大小便帶膿。微熱惡寒,體瘦而衰,幾不可救藥。來此請先生診治,先生與排膿湯、散。于是逐漸好轉,不久痊愈。(吉益南涯翁《續建珠錄》) 2. 指尖化膿癥:20歲婦女,某日右手食指尖腫大,劇痛,整夜不得眠。與排膿湯,1帖痛除腫消,當夜即能安睡,翌日再1劑痊愈。 3. 瘭疽:40歲婦女。患瘭疽,雖已手術,但創口未愈合,流水不止,疼痛未除,病程已半月余。與排膿湯,2-3日創口愈合,疼痛亦消失,完全治愈。(荒木性次氏《古方藥囊》)【中醫書友會(微信號zhongyishuyou)編校發表】
I 版權聲明:本文摘自《臨床應用漢方處方解說》。編輯/張亞娟, 校對/羅云霞、傅長流、儲小彬。尊重知識與勞動,轉載請保留版權信息。本平臺所發布內容的版權屬于相關權利人所有,如存在不當使用的情況,請隨時與我們聯系協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