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天來了,氣溫逐漸升高,空氣濕度逐漸增大,很多人會有各種不適,如困倦、肩背酸痛、腹脹、便溏等情況……大家稱之為“濕困”,往往選擇“拔火罐”這種簡便、效捷的方法進行治療。 那么大家對“拔火罐”了解多少呢? 拔罐療法是以罐為工具,利用燃火、抽氣等方法排除罐內空氣,形成負壓,使罐吸附在腧穴或應拔的部位體表,使成局部皮膚充血、淤血,以達到溫通經絡、驅風散寒、消腫止痛、吸毒排膿為目的的一種治療方法。 罐的常見類型:玻璃罐、竹罐、陶罐、抽氣罐等。 拔罐的方法:常用的有留罐法、閃罐法、走罐法、刺絡拔罐法、留針拔罐法等。最常用的,尤其是家庭拔罐治療最為常用的為留罐法。 拔罐療法適用于哪些疾病? 拔罐療法適應癥很多,常用于風寒濕痹、肩周炎、腰背肩臂疼痛、風濕性關節炎、傷風感冒、軟組織閃挫扭傷、頭痛、哮喘、胃脘痛、嘔吐、腹痛、泄瀉、便秘、痛經及急、慢性前列腺炎等疾病。 罐印類型及含義 很多人拔罐之后常常留下深淺、顏色不一的罐印,往往還可能伴隨局部瘙癢不適、水皰等情況。拔罐后一般會留下一些什么顏色的罐印?不同顏色的罐印分別代表什么含義?能反應身體的什么情況呢? 1、罐印紫黑 拔罐后罐印紫黑,多提示患者體內有瘀血或積寒較重,罐印數天不退者多提示病程已久。 2、局部皮膚出現水泡或罐體內有水汽的 拔罐后局部皮膚容易出現水泡或罐體內有水汽的,多提示患者濕盛,體內水濕之氣較重。如果水泡內有血水,多提示是濕熱毒的反應。 若小水泡是因留罐時間過長所致的,屬于操作失誤。 3、罐印紫黑伴有瘀斑 拔罐后罐印紫黑伴有瘀斑,多提示氣血不暢、寒凝血瘀。 4、罐印淡紫伴有斑塊狀 拔罐后罐印顏色淡伴有斑塊狀,多提示以虛證為主,罐印淡紫伴有斑塊狀說明虛證兼有血瘀之證。 5、罐印散在紫點 拔罐后罐印散在紫點,深淺不一,多提示氣滯血瘀之證。 6、罐印局部皮色潮紅 拔罐后罐印局部皮色潮紅,提示多為熱證,部分陰虛火旺者也會出現紅色罐印。 7、罐印皮色無明顯變化甚至呈白色,觸之不溫。 拔罐后罐印皮色無明顯變化甚至呈白色,觸之不溫,多提示患者有虛寒之證。 8、罐印鮮紅而艷 拔罐后罐印鮮紅而艷,一般提示陰虛或氣陰兩虛,陰虛火旺之證。 9、拔罐后罐印局部有褶皺或伴有瘙癢、風團等提示有風證,多因外感風邪或風濕之邪。 10、拔罐后局部皮膚罐跡,或雖有但啟罐后立即消失、恢復常色者,則多提示病邪尚輕。 自己在家拔罐怎么操作? 火罐的操作方法 (1)拔罐:一手持火罐,另一手持止血鉗夾95%酒精棉點燃,深入罐內中下端,繞1~2周后迅速抽出,使罐內形成負壓后并迅速扣至選定的部位(穴位)上,待火罐穩定后方可離開,防止火罐脫落,適時留罐。 (2)取罐:一手夾持罐體,另一手拇指按壓罐口皮膚,使空氣進入罐內,即可取罐。 抽氣罐的操作方法 ![]() (1)根據病情選好穴位。 (2)選取適當罐具及舒適的體位(可分為坐位、仰臥、側臥及俯臥位)。 (3)將選好的罐具頂部活塞上提一下,以保證通氣。 (4)將抽氣槍口輕輕套住罐具頂部活塞后,垂直快速提拉桿數次,至拔罐內皮膚隆起,病人可耐受為度。 (5)罐具吸附于體表之后,將抽氣槍口左右輕輕旋動向后退下,輕按一下罐具活塞以防漏氣。 (6)治療結束時提一下活塞即可。 家庭拔罐有哪些注意事項? 罐具的選擇 家庭拔罐鑒于安全、便捷等因素,建議使用抽氣罐;若使用玻璃罐、竹罐等操作時,謹防燒傷、燙傷。 拔罐的部位 家庭拔罐多用于治療急慢性肌肉勞損、骨關節疼痛、感冒發燒等,或用于祛除體內、肌表寒、濕、熱之氣,可根據病情、疼痛范圍,選擇肩端、胸、背、腰、臀、肋窩以及頸椎、足踝、腓腸肌等肌肉豐厚、血管較少的部位撥罐。 留罐的時間 一般以10~15分鐘為宜,罐時間過長容易在局部形成水泡。若因留罐時間過長而引起的皮膚水泡,小水泡可不做特殊處理,以外敷消毒紗布,防止擦破即可;水泡較大時,用消毒針將水泡刺破將水放出,并用消毒紗布包敷,以防感染。 室溫及保暖 室溫應以22~25℃為宜,必要時以衣被覆蓋或屏風遮擋。 罐具預熱 在秋冬季節或寒冷天氣里拔罐,須將罐具用火烤或水燙進行預熱,使罐具溫度稍高于體溫為宜。罐溫不可過高,以免燙傷皮膚。 拔罐后不能馬上洗澡,謹防受涼 ![]() 哪些人不適合拔罐治療呢? 1、凝血機制異常,有自發出血傾向或損傷后出血不止的患者,如血友病、紫癜、白血病等; 2、有嚴重皮膚過敏或患有疥瘡等傳染性疾病者; 3、局部皮膚潰爛、外傷骨折、皮膚彈性喪失或惡性皮膚腫瘤患者; 4、妊娠期婦女及經期女性; 5、肺結核活動期患者; 6、全身抽搐痙攣、狂躁不安等; 7、醉酒、過饑、過飽、過渴、過勞者; 8、體質虛弱者,如氣血不足、陰虛體質者; 作者簡介:省中針炙科主任王祖紅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