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適宜技術分享-拔罐 2017-04-06 莊浪縣中醫醫院 崆峒國醫 ? ? 拔罐技術是以罐為工具,利用燃燒、抽吸、蒸汽等方法形成罐內負壓,使罐吸附于腧穴或相應體表部位,使局部皮膚充血或瘀血,達到溫通經絡、驅風散寒、消腫止痛、吸毒排膿等防治疾病的中醫外治技術,包括留罐法、閃罐法及走罐法。 一、適應范圍 適應于頭痛、腰背痛、頸肩痛、失眠及風寒型感冒所致咳嗽等癥狀;外科瘡瘍、毒蛇咬傷的急救排毒等。 二、評估 1.病室環境及溫度。 2.主要癥狀、既往史、凝血機制、是否妊娠或月經期。 3.患者體質及對疼痛的耐受程度。 4.拔罐部位的皮膚情況。 5.對拔罐操作的接受程度。 三、告知 1.拔罐的作用、操作方法,留罐時間一般為10~15分鐘。應考慮個體差異,兒童酌情遞減。 2.由于罐內空氣負壓吸引的作用,局部皮膚會出現與罐口相當大小的紫紅色瘀斑,此為正常表現,數日方可消除。治療當中如果出現不適,及時通知護士。 3.拔罐過程中如出現小水泡不必處理,可自行吸收,如水泡較大,護士會做相應處理。 4.拔罐后可飲一杯溫開水,夏季拔罐部位忌風扇或空調直吹。 四、物品準備 治療盤、罐數個(包括玻璃罐、陶罐、竹罐、抽氣罐等)、止血鉗、95%乙醇棉球、酒精燈、打火機、廣口瓶(水)、彎盤、清潔紗布或自備毛巾,必要時備屏風、毛毯、潤滑劑。 五、基本操作方法(以玻璃罐為例) 1.核對醫囑,評估患者,確定拔罐部位。囑患者排空二便,做好解釋。 2.根據拔罐部位選擇火罐的大小及數量,檢查罐口周圍是否光滑,有無缺損裂痕。 3.備齊用物,攜至床旁。 4.協助患者取合理、舒適體位。 5.充分暴露拔罐部位,遵醫囑準確取穴,注意保暖及保護患者隱私。 6.以玻璃罐為例:使用閃火法、投火法或貼棉法將罐體吸附在選定部位上。 7.觀察罐體吸附情況和皮膚顏色,詢問有無不適感。 8.起罐時,左手輕按罐具,向左傾斜,右手食指或拇指按住罐口右側皮膚,使罐口與皮膚之間形成空隙,空氣進入罐內,順勢將罐取下。不可硬行上提或旋轉提拔。 9.操作完畢,協助患者整理衣著,安置舒適體位,整理床單位。 10.整理用物,洗手、記錄并簽名。 六、注意事項 1.凝血機制障礙、呼吸衰竭、重度心臟病、嚴重消瘦、孕婦的腹部、腰骶部及嚴重水腫等不宜拔罐。 2.拔罐時要選擇適當體位和肌肉豐滿的部位,骨骼凹凸不平及毛發較多的部位均不適宜。 3.面部、兒童、年老體弱者拔罐的吸附力不宜過大。 4.拔罐時要根據不同部位選擇大小適宜的罐,檢查罐口周圍是否光滑,罐體有無裂痕。 5.拔罐和留罐中要注意觀察患者的反應,患者如有不適感,應立即起罐;嚴重者可讓患者平臥,保暖并飲熱水或糖水,還可揉內關、合谷、太陽、足三里等穴。 6.起罐后,皮膚會出現與罐口相當大小的紫紅色瘀斑,為正常表現,數日方可消除,如出現小水泡不必處理,可自行吸收,如水泡較大,消毒局部皮膚后,用注射器吸出液體,覆蓋消毒敷料。 7.囑患者保持體位相對固定;保證罐口光滑無破損;操作中防止點燃后乙醇下滴燙傷皮膚;點燃乙醇棉球后,切勿較長時間停留于罐口及罐內,以免將火罐燒熱燙傷皮膚。拔罐過程中注意防火。 8.閃罐:操作手法純熟,動作輕、快、準;至少選擇3個口徑相同的火罐輪換使用,以免罐口燒熱燙傷皮膚。 9.走罐:選用口徑較大、罐壁較厚且光滑的玻璃罐;施術部位應面積寬大、肌肉豐厚,如胸背、腰部、腹部、大腿等。 10.留罐:兒童拔罐力量不宜過大,時間不宜過長;在肌肉薄弱處或吸拔力較強時,則留罐時間不宜過長。 附:1.常用拔罐手法 2.拔罐技術操作流程圖 常用拔罐手法 1.閃罐 以閃火法或抽氣法使罐吸附于皮膚后,立即拔起,反復吸拔多次,直至皮膚潮紅發熱的拔罐方法,以皮膚潮紅、充血或瘀血為度。適用于感冒、皮膚麻木、面部病癥、中風后遺癥或虛弱病癥。 2.走罐 又稱推罐,先在罐口或吸拔部位上涂一層潤滑劑,將罐吸拔于皮膚上,再以手握住罐底,稍傾斜罐體,前后推拉,或做環形旋轉運動,如此反復數次,至皮膚潮紅、深紅或起痧點為止。適用于急性熱病或深部組織氣血瘀滯之疼痛、外感風寒、神經痛、風濕痹痛及較大范圍疼痛等。 3.留罐 又稱坐罐,即火罐吸拔在應拔部位后留置10~15分鐘。適用于臨床大部分病癥。 其他拔罐方法: (1)煮罐法:一般使用竹罐,將竹罐倒置在沸水或藥液中,煮沸1~2分鐘,用鑷子夾住罐底,提出后用毛巾吸去表面水分,趁熱按在皮膚上半分鐘左右,令其吸牢。 (2)抽氣罐法:用抽氣罐置于選定部位上,抽出空氣,使其產生負壓而吸于體表。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