扒扒上海摩天樓 | 當你感慨于上海高度時,恰恰忽略了他們
上海近年的城市高度不斷被刷新,現在超過300米的建筑已經有5座。這些具有標志性的摩天大樓,對上海城市發展又意味著什么? ![]() 最高,最新,,第一高……近年,中國各地摩天高樓不斷出現,一次次刷新著城市的天際線高度。在上海,超過300米以上的超高層建筑已有5幢,而100米以上的高層建筑多達1000多幢。今年,高320米的白玉蘭廣場即將在虹口區建成,屆時將刷新上海浦西的高樓紀錄……
為何近年中國會有這么多高樓建筑拔地而起?摩天大樓的建設,對于上海這座特大城市的發展有何意義?當我們感慨于摩天大樓的高度時,是不是還忽略了什么?
記者為此專訪了上海同濟大學建筑與規劃學院副教授田寶江。
近年半數超高層出現在中國
摩天大樓在現代大城市中似乎已經司空見慣。
田寶江告訴記者,根據我國《民用建筑設計通則》定義,住宅樓超過10層,公共建筑超過24米就可稱為高層建筑,而超過100米的樓房則稱為超高層建筑。現在,我們不少城市的大量住宅樓的高度都已經超過100米。
有數據顯示,近年,國際上涌現的超高層建筑大多數都是出現在發展中國家,而中國的超高層建筑已經占據半壁江山。田寶江認為,上海的超高層建筑數量在國際同類大城市中也算比較多的。
為何我國會建設這么多超高層?
“首先是由于土地資源緊張。地少人多、向空中發展,是中國等發展中國家大量建設超高層建筑的最主要原因。我國香港、深圳等都已經開始填海建樓,這說明我國大城市用地還是非常緊張的。其次,近年中國等發展中國家具備了建造摩天大樓的技術能力和經濟實力,建造超高層大樓成為彰顯城市實力、提高知名度的一種手段。”
上海有幾幢標志性摩天大樓不為過
上海近年的城市高度不斷被刷新,現在超過300米的建筑已經有5座。這些具有標志性的摩天大樓,對上海城市發展又意味著什么?
田寶江表示,像上海這樣的特大型城市,幾幢能夠提升城市功能的標志性建筑,并不為過。
比如,浦東的陸家嘴、黃浦的外灘、虹口的北外灘,由于其核心功能定位及地理位置關系,被稱為“金三角”,共同構成上海的CBD(中央商務區)。這三個“角”相比來說,陸家嘴金融貿易區是改革開放的代表,外灘金融集聚帶已有百年積淀,北外灘具有后發優勢,打造以國際游輪經濟為特色的核心商務區。因此,在北外灘建設一座能提高區域功能的標志性建筑,還是有必要的。
不過,田寶江認為,在建設此類超高層標志性建筑時,除了城市功能、經濟效益的考量外,還要多考慮是否符合城市景觀和風貌的控制要求。
比如,在歷史風貌保護區內,突兀地建起超高層建筑,與周邊環境極不協調,同時也破壞了歷史風貌保護區域本來的城市肌理。“這樣的例子在上海也是存在的。”
此外,超高層建筑的設計,不能僅僅將眼光停留在高度上,其底層的規劃、布局也要充分考慮,因為這是高層建筑最接近人的尺度的部分,可以直接影響人在城市空間中的感受。“香港不少高層建筑,人走在下面會有壓迫感,而走在美國曼哈頓不少高層建筑下面就不會,這是因為曼哈頓不少高層下面都設計了架空層、小公園等,整體環境給人比較舒適。”
高樓與一個國家的城市化程度有關
對大多數城市建筑來說,田寶江并不主張過于追高。因為,“盡管建設高樓相對集約化、效率更高,但如果超過一定高度限制,施工、消防設施、電梯建設等成本就大幅上升,從投資角度來說,就不經濟了。比如,建設住宅的這個高度限制就100米;從經濟實惠角度還是從安全角度來看,建造兩座400米的高樓遠遠強于建造一座800米的高樓。”
近年,太高的建筑也暴露出一些弊端。田寶江舉例說,比如,消防問題很難解決,一旦發生火災,電梯不能夠使用,很難及時疏散;有的高層建筑設計了避難層,但在過高樓層,目前的消防撲救設備仍舊無能為力,即便是直升機也由于可達性和運力的限制很難發揮很大作用。再比如,很多超高層為了減輕自重而大量使用玻璃幕墻,為了保溫隔熱大量使用空調等設備,都大大增加了能耗,還帶來光污染、高空玻璃墜落等安全隱患。
實際上,一座城市大樓的高度與數量,是與這個國家的城市化程度不無關系。
上海同濟大學建筑與規劃學院副教授田寶江
“發達國家在上世紀50、60年代曾經歷過建設摩天大樓的高峰時期,這個過程持續了將近50年;在上世紀末,發達國家建筑摩天大樓的數量開始下滑。而由于所處階段不同,中國等發展中國家還處在摩天大樓建設的高峰期。有分析認為,當一個國家的城市化水平達到80%以上時,也就是這個國家的城市化比較成熟時,城市居民會從追求物質轉向追求城市的生活品質,更著眼于建筑的舒適、節能、環保等內在品質。”
本文圖片:余儒文 攝(編輯郵箱:jfshquxian@163.com) |
|
來自: zzm1008圖書館 > 《陸家嘴經融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