認識歡歡大概是七歲的時候。我們上一年級。 歡歡是七歲還是八歲,也許連她自己也說不清了。她是一個被撿來的孩子,也就是說她除了根本不知道自己的生身父母之外,也根本不知道自己準確的生日。 因為歡歡的奶奶跟我的奶奶是表姐妹的緣故,歡歡很小的時候偶爾會被奶奶帶出來串門,我們彼此躲在奶奶的身后,覬覦著彼此。 那時候會聽到歡歡的奶奶跟奶奶說,這個噺卟(閩南語里的意思應該是童養媳,抱養來的孩子的意思)還算乖的,要不我也不知道怎么辦才好。 歡歡出生沒幾個月出現在姨婆家門口,一大清早,巷弄里還沒有行人走動,幾條出來溜達的狗就在她的包袱上一陣嗅。姨婆打開門的時候,她忽然就發出了啼哭聲。 四下沒人,姨婆開始犯難,但也沒辦法,只好把她抱進院子。 歡歡不是第一個被放在姨婆家門口的孩子,第一個同樣是女孩,姨婆的大兒子一看覺得投緣,抱去當女兒養了。 歡歡是第二個。姨婆真的為難了,那時她和姨公和二兒子住在一起。二兒子還沒有生養孩子。有一下,她心里是歡喜的,覺得給二兒子當女兒應該不錯。 但很快歡喜就沒了,二兒媳婦不知道會不會愿意這才是主要的。 果然,二兒媳婦很抵觸,覺得自己跟這個孩子沒有眼緣。 姨公最后發話了,人家既然特意放在門口,就是希望我們養她,留下吧。老人家決定名義上還是讓二兒子和二兒媳婦當她的爸爸媽媽。 也就是說,歡歡的父母一開始就只是這樣名義上形成的,她一直是跟著姨婆和姨公長大的。 收養她的第二年,她的父母就生下了一個兒子,又過了兩年生下了一對雙胞胎,歡歡一下子多了三個弟弟。 這三個弟弟的到來并沒有改變她多少處境,反正從一開始她就是爺爺奶奶的孩子,她從名義上的爸爸媽媽身上獲得的愛微乎其微。再加上有了三個弟弟,更沒有多余的愛能夠分到她身上了。 到了五六歲的時候,她已經長得比一般小女孩要壯實了,盡管個子小小的,但力氣很大。她總是天蒙蒙亮就起床,要燒水做飯,幫幾個弟弟洗衣服。 一年級的時候,我和另一個小伙伴去找她玩,看見她的大弟弟揪著她的頭發,戲謔地喊著,你這個噺卟,你滾啦! 她反復推開他的手,他反復揪她頭發。 她的媽媽就在屋里,并沒有出門喝止。另外兩個小弟弟,一個跟著笑,一個跟著喊她噺卟啊。 那時她站在水池旁,面前是一大堆衣服。我從來沒見過那么多的衣服,一家六七口人,老老少少的,她一雙和她年齡不相稱的大手就泡在肥皂泡里,一下一下地搓洗著。 小伙伴R看不下去了,把她的大弟弟推開,跟她說,你要叫她姐姐才對,要對她好才對,你沒看到她正在洗你們一家人的衣服嗎?她這么辛苦,你們還這么欺負她! 大弟弟吐著舌頭,扮著鬼臉說,這是她應該做的。 歡歡這時忽然說,你別說他,他其實挺乖的。前幾天就有喊我姐姐。 R說,你別騙人了,你再讓他喊看看,我看他喊了也是欺負你。 歡歡繼續說,他們沒有欺負我啦,他是跟我鬧著玩的。你別說他了。 那時候,我們才7歲。我記得很清楚,歡歡已經能這么懂事地去化解旁人對她不被寵愛的憤懣。 R是歡歡的鄰居,因為心疼歡歡,經常會跑過去幫她干些家務活。 洗完那堆衣服,基本上要到了午飯時間,歡歡就要開始去準備擇菜和洗菜。 那天她衣服未洗完,煤氣灶上的水開了,她的媽媽在客廳里朝院子里洗衣服的她喊道,水開了! 然后歡歡就跑進去把熱水裝進熱水瓶里。而她媽媽那時正在看一檔熱播的電視連續劇。 那天對于小小的我而言幾乎是震撼的。我覺得歡歡好可憐,那么小就要承擔那么多家務,還要被三個弟弟欺負,不被父母寵愛,重要的是,他們公然就告訴她她根本就是撿來的。 我對于歡歡的同情就是從那一天開始的,但奇怪的是,除了同情之外,我還覺得歡歡根本就是一個很強大的人,我更愛有事沒事去找她玩了。即便她大多數時候沒空,但站在邊上看著她忙也能神奇地獲得一種力量。 那時的我不知道那是一種什么樣的力量,只是我每次從她家出來,回到家里無論我媽讓我干什么,我都沒有二話,也不再抱怨她讓我幫忙做些家務而讓弟弟去玩的事,因為跟歡歡比起來,我簡直就像被寵壞的公主了。 二年級的時候,有一天在路上碰到歡歡,她手里抱著一個大包,眼睛紅紅的,目不斜視地往前走。我們的另一個同學,追著她,一直問她,歡歡你要去哪里? 她都不回應。 后來,同學說,歡歡真正知道自己的身世了,她可能要搬出去。 也不知道那段時間,歡歡是怎么度過來的,總之那段時間她一直住在她的三叔家,幫他們干活,像個懂事的小保姆一樣。 四年級的時候,歡歡學習成績忽然拔尖,那一年被選為副班長。那天我們幾個小伙伴去找她,第一次看她穿上了一雙新的運動鞋。 她一樣是做完家務,炒好了菜,忙完了家里自己該做的家務,才蹲下來試穿那雙鞋,一邊系著鞋帶,一邊聽見家里的客人跟她媽媽說,這么乖的孩子,學習還這么好,你們就別這么使喚她了。 她的媽媽第一次站在她邊上,看著她系那根鞋帶,臉上露出了笑。 我們那天要一起去參加運動會,歡歡作為班長要帶頭舉著旗幟走在最前面。 也是從那天開始,那三個弟弟不再戲虐地喊她噺卟,而開始稱呼她的名字。即便不是姐姐,但她已經顯得非常開心了。 那年歡歡不過十一歲。 歡歡一直是一個嘴很甜的小孩,不管在家里,還是在外人面前,她經常掛在嘴邊的就是,我爸爸,我媽媽,我弟弟。 她就像隨時舉著一個放大鏡,只要別人對她的好,哪怕只是一點點,她都會放大。 有時候,我們問歡歡,為什么能這么包容? 歡歡說,不然怎么辦,親生父母不要我。爺爺走了,奶奶更老了,只有他們是我的爸爸媽媽和弟弟了,我只能想這些現在擁有的,失去的那些我想也沒有用了。 歡歡后來只上了高中,高中畢業后就去工作了。 有一天我們聊到上學這個話題,歡歡跟我說,其實我爸爸媽媽對我很好了,他們送我去上重點高中,也問過我是不是想繼續上大學。是我自己不想上的。 而事實是,歡歡由于之前學習成績好,她的養父母為了彌補過去對她照顧的缺失,讓她去了重點中學。歡歡上了高中后成績不如前,她想到的是還有三個弟弟要上大學。爸爸媽媽能像現在這么對待她,多勻出一份關心給她,她已經很滿足了。 她體面地在鎮上工作,住在家里,三個弟弟都在外讀書,那段日子真正讓她享受了一段一家三口的時光。 她媽媽會跟著她一起干家務活,一起聊天,偶爾會彼此挽著手出去買菜去教堂做禮拜。 后來歡歡也沒有遠嫁,她結婚的那天,就像家里唯一的寶貝女兒出嫁了那樣,那天三個弟弟護送著她,招呼客人時,說的都是,我姐姐。 歡歡是我童年時代里一個特別的存在,她經歷過的幾個生命中的重要瞬間,我剛好見證過,以前我只是覺得歡歡是個樂觀,開朗而且心態健康的好女孩。她甚至勤勞,善良,如果不是從小了解她的緣故,那些初中和高中接觸過她的同學里,幾乎都以為她真的是那個在家里什么也不會,而且有些耀武揚威的公主。 她的叛逆都留在了學校,和一群同樣有些叛逆的女生一起釋放掉了。她從不跟任何人抱怨,甚至提起她曾經經歷過的童年生活。 或者說,她甚至沒有想過她經歷的童年生活是與人不同的,她是那么善解人意,理解作為養父母的他們接受她需要有一個過程,理解弟弟們接受一個沒有血緣關系的姐姐需要有個過程,她除了等待,就是一直用行動證明。 有時候我覺得她才是那個真正成熟的人,曾經那么小就那么懂事,她對他們的親情和愛就在那里,不增不減,只等著他們感受到,然后靠過來。 后臺有小伙伴跟我說了一個故事,自己小的時候,父母離異,自己判給了父親,母親后來遠走他鄉。從他很小開始,唯一能見到母親的方式,就是信紙。 母親把她自己對他的想念都寫在了信上,每次都寫得很長,剛開始是由家里的阿姨念給他聽,他常常聽著聽著就玩別的去了。后來他自己能看信了,但基本上也就掃兩眼,就收起來了。 現在,他的母親跟他說給他買了一套房子,希望他能待她所在的城市生活。 他拒絕了。 他跟我說,他不知道怎么面對這樣的母親。 男孩梳理一大段話,我看的時候,心里很難受,一時間也不知道該如何跟他分享我的感受。 我的腦海里想到了另一個故事。 我跟大家分享過,我有兩個婆婆。 我的小婆婆就曾經給我看過她為自己的孩子寫過的信,泛黃的信紙,摞了厚厚的一沓。她一封封拿起來,輕輕地念給我聽,開頭都是,兒子……結尾都是,媽媽想你! 她跟我說,等以后她會把這些信交給他。 只是簡單的一句話,我卻覺得它的分量很重很重。 有一天我們逛街,她忽然跟我說起她以前的婚姻,她跟說,以前年紀小不懂,其實有些事可以有更好地處理方式,現在也后悔了,但后悔沒有用,人得往前看,得把現在的生活過好了。 小婆婆年輕的時候是個美人,現在的她依然是個優雅的人,她能把住了十幾年的老房子打掃得角落都看不到一點灰塵,一臺用了十幾年的抽油煙機沒有一點污垢。 她珍惜現在的生活,就是對過去最好的告別。 同樣的生活,換了一個人,就會有不同,我的身邊也有一些離開了前任,但說起對方依然是一腔怒火。仔細想想,除了灼傷自己,還能有什么,對過去,對對方起不到一點懲罰的作用,對現在更沒有一點幫助。 有句話說,幸福不是因為得到的多,而是因為計較得少。我覺得幸福就是多去想想你已經擁有的,而不要去想那些已經失去的。 那些擁有幸福的人不是因為他們擁有了最美好的一切,不過是他們最大限度的珍惜了現在擁有的一切,而已。 我想起上大學的時候,每年到了開學的日子,而我的學費還沒攢夠的時候,回到家看到爸爸媽媽緘默的神情,我就能夠知道他們是幫不了我了。 好友以前總是問我,為什么我的爸爸媽媽那么狠心,因為大家的學費基本上都是家人給的啊。 我也很想他們能幫我,甚至每次失望地一個轉身上樓,走去天臺的時候,我就開始對著天空掉眼淚。我想,等有一天我能真正自食其力了,我離開這里再也不回來了。 可等我獲得第一份正式工作,拿到第一份并不豐厚的工資的時候,我迫不及待就把其中的三分之二寄回了家。 有一天跟好友聊天,說起彼此的爸爸媽媽,其實都有這樣或那樣的不完美,但不管如何,我們最終都會說,他們畢竟盡力了,而且把我們養到這么大。 以前我總覺得這是一種血濃于水的天然情愫,就是恨不起來,沒有辦法分割的東西。但漸漸的,我覺得不是,這是一種成熟的表現,代表著我們有了選擇上的自主權,我們可以選擇原諒或者記恨。 也就是說,我們已經能夠正視自己作為一個獨立人格的人,去客觀看待別人曾經施與在我們身上無論對錯的一切。我們能夠選擇去記住他們曾經對我們好的部分,留存在記憶里,而漸漸弱化那些不那么美好的部分,讓它們漸漸隨風去。 我們選擇前者不是天生能夠如此,而是這其實也是一件需要我們不斷跟自己說服的事。記恨是循環不完的負能量,而寬容能夠帶給自己更多的幸福感。幸福感是一個誘人的東西,它可以掌握在自己手中,由自己去調節自己感受到的多少。 有一段話我很喜歡,生活中很多事情是很難經營的, 比如時間,它總會在我們或珍惜,或漠視,或浪費的生活中慢慢走遠; 比如幸福,利益很容易會讓它褪色,讓好不容易建立好的情愫在現實面前枯萎; 但我們唯一可以做的,是好好地經營自己,因為只有它才是根植在我們心中的唯一令自己生命璀璨的春天。 這些話聽起來有些雞湯感,但它其實也是現在我不時用來說服自己的部分。 我很感恩,在我7歲的那年,認識了歡歡,一些長大成熟才能懂得大道理由一個同齡的小女孩潛移默化教給了我。有些命運上的際遇就是很奇妙的事,它們會默默地潛藏在你內心深處的某一角偷偷地起作用,某一天某一刻它就是會跳出來告訴你: 不念過去,不亂于心,珍惜此刻你自己所想要一切,如此就好!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