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5月7日至9月4日,'敦煌莫高窟: 中國絲綢之路上的佛教藝術'大展在美國洛杉磯蓋蒂中心 (Getty Center)展出。此次展覽的珍稀文物區將展出向大英博物館、大英圖書館、吉美國立亞洲藝術博物館與法國國家圖書館借展的文書、絹畫、繡品、草稿等珍貴文物43件。 敦煌研究院將在網絡平臺陸續推出這批珍貴文物的連載欣賞,敬請關注。 《維摩詰經變》 編號:MA6277
名稱:維摩詰經變/Vimalakirti
年代:約9世紀(中唐) 尺寸:70×33.8cm 材質:彩色紙本 原始保存地:敦煌莫高窟藏經洞 現存地:法國吉美國立亞洲藝術博物館 賞析:本畫應為《維摩詰經變》的“維摩問疾”部分。各國王子隊伍中,為首者是吐蕃贊普并侍從,證明該畫:繪制于吐蕃治理敦煌時期。 在敦煌石窟中,吐蕃后期的一些洞窟里,出現于維摩坐榻下的吐蕃贊普并侍從有十余處,其中最具代表性者為莫高窟第159窟(圖1)。藏經洞出土的絹畫中也有一幅維摩經變圖,編號Ch.00350(圖2)。
圖2:編號Ch.00350的維摩詰經變絹畫 與壁畫和絹畫相比,畫在紙上的MA6277有以下特色: 首先在畫面布局上,壁畫中的所有維摩坐榻及以吐蕃贊普為首的各國王子均繪于右邊,而本畫上的維摩坐榻及各國王子均列于左邊;其次是贊普的侍臣及隨從人數,壁畫上一般多達六人或以上,本畫上只有一位導引的大臣和撐傘及近侍的隨從,沒有身后的跟班侍臣(一般是三到五人)。這兩個方面與絹畫Ch.00350的布局相同。 其次從面部相貌方面,畫面上以贊普為首的各國王子、侍臣及隨從,全部留有中長胡須。而在壁畫中,只有部分王子留有胡須。這正是作為游牧民族強悍和豪放的本色體現。 再次是從服飾上看,畫面上的贊普身著獸皮長袍,與壁畫和絹畫中所有衣袍相比,顯得更為粗曠和質樸。特別是贊普頭冠部分,比壁畫和絹畫上贊普“帽首”多出了類似于皇冠的裝飾。這在敦煌所有的繪畫作品中僅此一見! 從繪畫用紙方面看,可能屬于吐蕃時期用兩層的砑光紙,70厘米的高度與當時抄寫《十萬頌般若波羅蜜多經》用紙的長度相同。而《十萬頌》的翻譯和抄寫大概在公元825年前后,這個時間是吐蕃統治敦煌的后期,但還是早于壁畫中大量出現贊普聽法圖十多年。 MA6277可能是敦煌吐蕃時代最早出現的繪有以吐蕃贊普為首的各國王子聽法圖的維摩詰經變圖,畫面上保存了吐蕃贊普最原始最寫實的形像。無論在研究敦煌佛教藝術,或是吐蕃歷史文化等方面,都有重大的意義和價值。 撰文:馬德 編輯:樊雪崧 審閱:孫志軍、杜鵑 版權聲明: |
|
來自: Michael430 > 《敦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