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見趙炯,小小的個子、略顯瘦弱的身材,你始終不能把她和每日穿梭在這城市的弄堂、街道,不分白天黑夜、爭分奪秒的急救醫生聯系到一起,同時更想象不到這位急救女醫生,以2014年上海市醫療急救中心全年急救車出車量第一這出色的業務成績為自己2014年的急救工作畫上了濃墨重彩的一筆。 趙炯1996年進入上海市醫療急救中心工作至今已經有18年頭。對于有些人來說這18年也許像彈指之一揮間,每天重復著同樣的工作,而對于急救醫生趙炯來說,這18年的每一天都緊張而充實著。由于急救車每天需要處理的是各類突發性的情況,這不僅需要高超的醫療急救能力還需要隨機應變的智慧。 上海城市老齡化趨勢逐漸加劇,根據中心調查數據顯示,在呼叫120的患者中年齡80歲以上的占了近40%。加上很多患者所住的為多層老工房,樓梯狹小,需要由擔架抬抱上下樓,這給本身已很危重的病情急救造成了更大的困難。急救醫生趙炯記得一次,她帶領的急救團隊接到任務,家住某老小區的住戶在家中摔傷,全身多處骨折,疼痛難忍。當趙炯快速趕到現場時,發現患者所住的為棚戶區4樓的隔樓,擔架弄上樓后根本無法將病人抬下來,而病人的情況十分危急,需要盡快送院。這時,趙炯做出了清晰的判斷,她立刻撥打了119緊急救援電話。隨后,119也很快趕到現場,他們與急救團隊溝通后,雙方根據當時的情況均認為搶救生命應當擺在第一位。為了將病人順利抬抱下樓,119工作人員隨即將樓梯扶手鋸掉了部分,雖然用擔架將病人抬下樓仍十分艱難,但趙炯的急救團隊絲毫未說半句苦和累,將病人順利抬上急救車后向醫院疾馳而去,她來不及片刻的休息,因為下一個急救任務又將開始…… 急救資源的緊缺性是全社會亟待解決的問題,然而有時候因為信息的不對稱性,造成了很多病人及家屬的不理解,將很多社會問題也轉嫁到急救人員的身上。在一次患者撥打120,趙炯醫療團隊趕到現場立即對病人進行急救時,其家屬突然上前毆打急救人員,認為急救車沒有在他們預計的時間范圍內到達現場。趙炯作為其醫療團隊的核心,她告訴其余兩位急救人員,此時忍耐是最好的緩解方式。她迅速將病人抬上救護車,為病人檢查生命體征,對病情做出判斷后迅速對癥治療。她沒有因為家屬的無理取鬧耽誤片刻的時間,事后她說,我們受點委屈沒什么,能保證病人的快速救治才是我們一直努力的方向。 因為“快速、及時、有效”的工作性質,復雜多變的搶救病情,觸目驚心的狀況,需要急救醫生不僅要有超一流的業務專長,還要具有臨危不懼的出診能力。在生死一瞬間,在以痛苦、哀號、無助為氛圍的工作環境里,每位醫護人員必須具備強健的身體和良好的心理素質及醫德素養。在每天抬抱病人上下樓,患者動輒數百斤的情況,消耗著急救醫生大量的體力。 很多男醫生對于這樣的工作最終選擇了離開,而這位嬌小的女醫生,面對身心的超級挑戰她所帶領的急救團隊卻創造了,2014年每月均為上海市醫療急救中心西區分中心前三,中心業務量第一的成績。但這成績的背后卻是無數的艱辛,隨著年齡的增長及長期的抬抱病人上下樓,腰椎間盤突出、膝關節、髖關節受傷無時無刻伴隨著她。由于趕著出車,錯過了吃飯點,一碗飯要分成很多次才能吃完對于急救女醫生趙炯來說是再平常不過的事情,也因為這樣,她也落下了一定程度的胃病。但她總是微笑著說,所有急救人都是這樣啊,我并沒有什么特殊的地方,只是做了一位急救醫生應該做的事情。有人將急救車形容為車輪上的醫院,急救醫生趙炯帶領著她只有三人的急救醫療團隊在這不到兩平米的醫院內完成了一個又一個急救出車任務,與死神賽跑,搶救了一個又一個鮮活的生命,為一個又一個家庭帶去了希望!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