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認為肝腎同源,水涵肝木。肝主疏泄,腎主閉藏,共同維持藏與泄的正常進行,所以腎炎時的蛋白尿、血尿、水腫的形成都與藏泄失調相關。肝主疏泄,調暢一身之氣機,氣機的調暢與否與腎病的發生發展密切相關;氣滯可致水停,氣滯水停是腎病水腫的常見病機;氣滯可致血瘀,瘀血是腎病遷延難愈的病理因素之一,所以疏肝解郁是腎病的常用治法,及時正確的疏肝解郁可阻斷病情的發展。 此外,肝主藏血,體陰而用陽,易出現肝血虛和肝陰虛,因而養肝法也能用到;肝陰虛易致陽亢,故平肝潛陽亦屬常用。 1 疏肝法 在腎病過程中見神情默默、抑郁不舒、善嘆息、胸脅苦滿或脘腹痞悶、或急躁易怒、脈弦等,方可用柴胡疏肝散、逍遙散等;若見手足發涼者,可用四逆散加減。曾經治療一位IgA腎病的患者,用滋腎清利活血止血治療1個月,血尿無改善,后詢及患者有手足發涼的表現,在原方的基礎上合用四逆散,血尿很快消失。從這個病例可以看出肝郁對腎病的影響。我們的臨床經驗表明,一般的腎病患者雖無明確的肝郁見證,也應少佐疏肝之品,可以提高療效。朱丹溪說“氣機一有怫郁則萬病由生”。林佩琴說“肝為五臟之賊邪”。 若因氣滯而致血瘀,見面色晦暗、唇色發紫、舌暗紅或有瘀斑、脈細澀等,可選用桂枝茯苓丸、血府逐瘀湯之類,或在前述基礎上加丹參、川芎、益母草、川牛膝等。 2 養肝法 腎病的過程中若出現脅痛、眼目干澀、視物模糊、月經量少、肢體麻木等肝血不足,或見煩躁潮熱等肝陰虛損表現時,宜用養肝法。肝血虛者可用四物湯加枸杞、淮牛膝、木瓜等;肝陰虛者可用杞菊地黃湯加減。若病人出現皮膚干燥、脫屑、瘙癢、肌膚甲錯等,為血虛風燥所致,可加刺蒺藜、白癬皮、荊芥、防風等。 3 平肝法 腎病的過程中出現肝陽上亢或肝風內動者,需用平肝法,腎性高血壓、尿毒證患者常用。證候表現有頭暈頭痛、急躁易怒、失眠多夢、腰痛膝軟、顏面潮紅、血壓升高、舌紅少苔、脈細數等。方如加味建瓴湯、鎮肝熄風湯等、羚角鉤藤湯、天麻鉤藤飲等可供選用。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