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國的高考又稱高中畢業會考通常每年6月份舉行,會考分為文科、理科、社會經濟三類。會考通過后可直接申請法國大學。 參加畢業會考的法國學生第一門考試科目為哲學類考試,每位考生可在三個備選題目中任選一題,考試時間為4個小時。法國哲學考試的形式類似我們中國的命題論文,所以總被拿來和國內高考作文相比較。 文學類題目 尊重所有人是道德義務嗎? 往昔的經歷造就現在的我?
經濟社會類題目 個人意識是否僅僅是社會的映射? 藝術家是否提供了用來理解的東西?
科學類題目 藝術作品是否總有含義? 政治是否不受事實的約束?
文科考生試題 (三選一) 1. 藝術作品能培養我們的感知力和領悟力嗎? 2. 我們是否應該為獲得幸福而窮盡一切手段? 3. 闡釋哲學家卡爾.波普爾1972年著作《客觀知識:一個進化論的研究》中的選段。
社會經濟科考生試題(三選一) 1. 擁有選擇權是否就意味著自由? 2. 為什么人需要尋求認識自己? 3. 闡釋政治理論家漢娜.阿倫特1958年著作《人的境況》中的選段。
理科考生試題(三選一) 1. 人活著是為了幸福嗎? 2. 藝術家是否是他個人作品的主宰者? 3. 闡釋笛卡爾1628年著作《指導心智的規則》中的選段。
音樂舞蹈專科試題(三選一) 1. 文化的多樣性是否會阻礙全人類的團結? 2. 我們能否對真理漠不關心? 3. 闡釋哲學家康德1795年著作《道德形而上學》中的選段。
文科作文題目(三選一) 1.語言是否是工具? 2.科學是否只是在確認事實? 3.評述笛卡爾在1645年與伊麗莎白公主通信中的一段論述。
經濟社會學科作文題目(三選一) 1.我們欠國家什么 2.我們是否在弄不懂的時候才需要去解讀? 3.評述中世紀意大利哲學家安瑟倫在《論上帝的預知、預見、恩典同自由意志的和諧》一段論述。
理科作文題目(三選一) 1.工作是否能夠使人自我發現? 2.人們能否憑道德行事非而不受政治傾向影響? 3.評述法國哲學家亨利·柏格森在《思維與虛無》)中的一段論述。
文科作文題目(三選一) 1.人在勞動時有何收獲? 2.所有信仰都與理性相悖嗎? 3.闡述斯賓諾莎《神學政治論》中的一段。
理科作文題目(三選一) 1.沒有國家我們會更自由嗎? 2.我們有權探求真理嗎? 3.闡述盧梭《愛彌爾》中的一段。
經濟社會學科作文題目(三選一) 1.勞動,它僅僅是有用的嗎? 2.有天生的欲望嗎? 3.闡述柏克萊《論消極服從》中的一段。 文科作文題目(三選一) 1. 人們是否可能證明一個科學假設? 2. 人類是否必然對自身估計過高? 3. 解讀尼采《快樂的知識》的節錄。
經濟社會學科作文題目(三選一) 1. 平等是否危及自由? 2. 比起科學,藝術是否不那么必要? 3. 解讀古羅馬哲學家塞內卡《論恩惠》的節錄。
理科作文題目(三選一) 1. 文化是否使人類偏離自然? 2. 違背事實是否仍可能堅持真理? 3. 解讀帕斯卡《思想錄》的節錄。
音樂舞蹈專科作文題目(三選一) 1. 自制力是否取決于自知之明? 2. 感受到不公正是否加深對公正的理解? 3. 解讀尼采作品的節錄。 文科作文題目(三選一) 1. 對于真理(相)的追求是否可能沒有利害關系? 2. 為了給自己一個未來,是否應該忘記過去? 3. 解釋托馬斯·阿奎那《神學大全》的節錄。
經濟社會學科作文題目(三選一) 1. 某些科學真理是不是有可能是危險的? 2. 歷史學家的作用是否是評判? 3. 解釋杜爾凱姆《道德教育》節錄。
理科作文題目(三選一) 1. 藝術是否可能避免(不要)規則? 2. 快樂取決于我們嗎? 3. 解釋霍布斯《利維坦》節錄。 文科作文題目(三選一) 1. 語言是否會背離思維(或語言是否可以忠實地反映思維)? 2. 歷史的客觀性是否以歷史學家的公正性為前提? 3. 評點叔本華在《作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一書中的一段有關匱乏和欲望滿足的論述;“欲望,也就是匱乏,是所有快感的前提條件,所以,所謂心滿意足不過是某種痛苦的釋放”。
理科作文題目(三選一) 1. 期盼得到不可能的事情是否荒謬? 2. 世上是否存在任何科學都無法解釋的問題? 3. 評點法國哲學家亞歷西斯·德·托克維爾《論美國的民主》中有關鼓勵民眾參與民主的一段文字:“因此,給民眾以機會管理瑣事的機會,比讓他們參與管理國家大事更能激發民眾對公共事務的關心”。
經濟社會學科作文題目(三選一) 1. 從交換中我們能得到什么? 2. 技術進步是否改變人類? 3. 評點英國哲學家約翰·洛克在《人類理智論》中有關人的道德不是與生俱來的一段文字:“我承認,在違法分子的社區內部,他們自己會遵守正義和平等的規則;但是循規蹈矩并不是他們的天性,只是因為他們的社區內需要實行必要的規矩”。 文科作文題目(三選一) 1. 感知能力是否可以來自教育? 2. 對于活體的科學認知是否可能? 3. 評述薩特《倫理學筆記》中的一段文字
理科作文題目(三選一) 1. 藝術是否改變我們的現實意識? 2. 演示是否是確認現實的唯一手段? 3. 評論叔本華《意志與表象的世界》中的一段文字
經濟社會學科作文題目(三選一) 1. 人們是否可以不受磨難而滿足欲望? 2. 認識他人是否比認識自己更容易? 3. 評述托克維爾《論美國的民主》中一段文字 文科作文題目(三選一) 1. 若有所悟是否就是對于思想桎梏的解脫? 2. 藝術品是否與其他物品一樣屬于現實? 3. 解釋亞里斯多德在《尼格馬科論倫理》中有關“責任”的論述。
理科作文題目(三選一) 1. 欲望是否可以在現實中得到滿足? 2. 腦力勞動與體力勞動的比較有什么意義? 3. 解釋休謨在《道德原則研究》中有關“正義”的論述。
經濟社會學科作文題目(三選一) 1. 人們是否可以擺脫成見? 2. 我們可以從勞動中獲取什么? 3. 解釋尼采在《人性,太人性》中有關“德行”的論述。 文科作文題目(三選一) 1. “我是誰?”這個問題能否以一個確切的答案來回答? 2. 能否說:“所有的權力都伴隨以暴力?” 3. 試分析休謨論“結伴欲望和孤獨”一文的哲學價值。“‘結伴’是人類最強烈的愿望,而孤獨可能是使人痛苦的懲罰。”
經濟社會學科作文題目(三選一) 1. 什么是公眾所能承受的真理? 2. “給予的目的在于獲得”,這是否是一切交流的原則? 3. 試分析尼采論罪行與犯罪一文的哲學意義。作者在文中提出問題:輿論在了解了犯罪動機和作案具體情況后,即能遺忘錯誤。這種現象是否有悖倫理原則?
理科作文題目(三選一) 1. 能否將自由視為一種“拒絕的權力”? 2. 我們對現實的認識是否受科學知識的局限? 3. 試分析盧梭論人類的“幸福、不幸和社交性”一文的哲學含義。盧梭說:“我們對同類的感情,更多產生于他們的不幸而不是他們的快樂。為共同利益聯系在一起的基礎是利益,因共處逆境團結在一起的基礎是感情。”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