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是全國老齡工作委員會辦公室副主任、中國老齡協會副會長閻青春在第十七屆全國醫院建設大會上的演講內容整理:
2015年11月18日,國務院辦公廳轉發衛計委、民政等部門《關于推進醫療衛生與養老服務相結合指導意見》。它為解決當下全社會普遍關注的醫養結合難題,促進養老與健康服務業健康有序發展,積極有效應對人口老齡化挑戰制定了百年大計,為加快我國養老服務體系建設指明了方向。 1、目前居家養老和社區照顧服務呈短缺態勢 目前發展居家養老和社區照顧方面,面臨著重重障礙: 城市社區為老服務的設施和場所嚴重匱乏,全國8.9多萬個城鎮社區中有老年人活動設施和場所的占80%,許多設施、場所是因陋就簡建立起來的,總的看設施嚴重匱乏,設備破舊落后;農村40800個鄉鎮、61.2萬個村更差,有80%的鄉鎮和少數的村(自然村)建有簡陋的為老服務設施和場所,居家養老設施僅占34%左右;絕大多數鄉、村處于空白狀態。這樣就使得居家養老的老人所需要的各種上門包護服務或是很難找到,或是服務單調粗放,很難滿足多種需求。 2、長期照料護理服務供給嚴重滯后 由于人口老齡化伴隨的高齡化、空巢化和高失能率等諸多特點,因此需要大力發展院舍長期照顧護理服務。 2012年底,全國共有老年病專科醫院119所,病床15000張,三級醫院專設老年病科室的比率為5%(現提高為6.3%);老年護理院135所,床位12000張;老年康復醫院322所,床位30200張;全國一般性養老院舍4.18萬家,養老床位380多萬張,占老年人總數的1.97%;2013年上半年養老院舍為4.6萬家,養老床位440多萬張,占老年人總數的2.22%;2014年底近4萬家,床位509.8萬張,占老年人總數的2.55%;2015年3月底,養老機構31833家,床位584萬張(其中社區留宿和日間照料床位197.3萬張),占老年人總數的2.75%。
1、政策保障不足 相關的醫療、養老和醫保政策受財力限制,對高齡、失能老人的生活護理、醫療護理保障不夠,很多護理項目不能納入醫保支付,很多社區服務機構無力做到、養老機構難以免費做到為老年人提供有效的健康管理和上門護理服務。 2、醫養銜接程度不高 養老與醫療機構設置規劃未能有效銜接,養護型、醫護型養老機構建設不足,護理床位比例偏低,養老機構的內設醫療機構功能不完善,專業人員素質較差。 3、服務能力欠缺 在居家和社區養老服務中,老年人最關注日常護理、慢病管理、健康教育等服務。但目前很多社區養老服務設施與社區醫療衛生服務結合不緊密,通常只能提供日間照料服務,不能滿足高齡、失能老人生活照料與醫療護理疊加的服務需求。在機構養老中,老年人大多患有多種疾病,對醫療服務需求強烈,但由于工資待遇低、職稱評聘受限較多等原因,再加上硬件配置不足,醫療服務能力難以滿足入住老年人需求。導致養老機構內的高端管理和護理等專業人才匱乏,流動性大,機構可持續發展程度低。 4、工作機制不健全 醫養結合的相關職能分散在民政、衛生、人力資源社會保障、住建、國土資源、消防等多個部門和單位,部門間政策、標準不統一,溝通協調機制不順暢,管理過程中難以形成合力。 一條主線:以增進老年人福祉,滿足老年人健康養老服務需求為主線。 兩個并重:從供給和需求兩方面發力,推動醫養結合加快發展與擴大老年人健康養老消費并重。 三大導向:針對我國醫養結合服務普遍存在的共性問題,提出增加醫養結合有效供給、提高健康養老服務覆蓋面、提升健康養老服務質量和水平三大發展導向。 四大目標:從實際出發,審時度勢,遠近結合。到2017年醫養結合政策體系、標準規范和管理制度初步建立,老年人健康養老服務可及性明顯提高;到2020年符合國情的醫養結合體制機制和政策法規體系基本建立;醫療衛生和養老資源實現有序共享,醫養結合網絡基本形成,為居家老年人提供上門服務的能力明顯提升;所有醫療機構和養老機構都能為老人提供便利服務,基本適應健康養老服務需求。 五項任務: 第一個是建立健全醫療衛生機構與養老機構合作機制,鼓勵養老機構與周邊醫療機構開展多種形式的協議合作; 第二個是支持養老機構開展醫療服務; 第三個是推動醫療衛生服務延伸至社區、家庭; 第四個是鼓勵社會力量興辦醫養結合服務機構; 第五個是鼓勵醫療衛生服務機構與養老服務融合發展。 醫養結合的關鍵點在于融合,突破點在于體制機制要創新,做到四個創新引領和帶動:一是有效供給要擴大,這與中央提出的供給策略改革是緊密相關的;二是在制度上要有突破;三是消費需求要不斷的擴大;四是要推動醫養政策的系統化。 1、統籌安排,提升養老服務機構設施的醫療保障能力 統籌規劃養老機構、醫療機構設置規劃,加強養護型、醫護型養老機構建設;鼓勵養老與醫療機構開展合作,開通綠色轉診通道,提供治療期住院、康復期集中護理、穩定期生活照料相結合的健康養老服務,方便老年人在社區就近獲得醫療服務;鼓勵二級以上綜合醫院開設老年病科,發展老年病醫院,增加老年病床數量。 2、彌補短板,完善補貼、報銷的支付政策 落實老年法規定的低收入老年人高齡津貼和生活不能自理、經濟困難老年人護理補貼、養老服務補貼制度,制定出臺相關政策文件,明確資金渠道、補貼內容好管理方式;充分發揮基本醫療保障體系支持作用,協調相關部門簡化優化養老機構內設醫療機構醫保定點審批手續,推動解決異地就醫結算問題,方便老年人異地養老;完善醫療救助制度;鼓勵有條件的全國養老服務業綜合改革試點城市建立長期護理保險制度,發揮示范作用;發揮商業保險的風險分擔作用,支持有關單位開設商業護理保險。 3、動員社會,調動多種社會資源參與醫養結合服務體系建設 將養老機構開展醫療服務、醫療機構開展養老護理服務、社會力量興辦醫養結合機構作為促進健康養老的重要舉措;探索政府和社會資本合作PPP的投融資模式;鼓勵引導各類金融機構創新金融產品和服務方式,加大金融對醫養結合領域的支持力度;鼓勵社會力量和資本參與醫養結合服務體系建設。充分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上的決定作用,引入市場競爭,讓各種形式的混合所有制的養老機構通過市場化的方式運營醫養結合養老服務產業;依托互聯網的發展,推動養老服務信息平臺與健康信息品臺對接,整合信息資源,實現信息共享,為開展醫養結合服務提供信息和技術支撐。 4、防控風險,著力增強風險防控能力和監管水平 在打通政策瓶頸的同時,加強管理監督,避免個別養老機構掛羊頭賣狗肉騙取醫保資金,避免醫患糾紛,養老糾紛在新辦機構中疊加、放大,混亂的局面;出臺和完善相關服務標準、設施標準和管理規范標準,制定醫養結合機構的準入、退出機制,規范醫養結合養老服務市場行為,形成寬建嚴管的監督機制,保障養老服務業有序發展,更好滿足人民群眾多層次、多樣化的健康養老需求。 5、試點先行,推進醫養結合難點問題的突破 抓好試點示范,完善政策措施,創新體制機制,為全國醫養結合工作提供經驗;重點推動難點問題解決,發揮居家和社區養老作用,引導老年人一般診療到社區衛生服務機構,逐步實現社區首診、分級診療和雙向轉診;鼓勵引導全科醫生與居家老人建立契約服務關系,通過定期體檢、上門巡診、家庭病床等方式,方便老人在家接受康復護理服務;探索建立醫療與養老機構在技術、人才等方面的合作機制,幫助養老機構中的醫護人員到綜合醫院進修培訓,提升能力;加強醫養結合專業服務隊伍建設。推動落實養老機構醫護人員在職稱評定、專業技術培訓和繼續醫學教育等方面享受與醫療機構醫護人員同等待遇。
來源:第十七屆全國醫院建設大會——中國特色醫養產業投資與建設論壇閻青春演講實錄 |
|
來自: jordan3369 > 《待分類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