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味食譜 阿 果 今年冬筍上市早。全球變暖,土地退燒慢,冬筍們睡不成懶覺,所以早早起身應市,餐桌由此風氣一新。雪菜、咸菜,貧薄小菜如斯,有了冬筍幫扶,忽然有了強勢話語權。 蔬菜交給大棚負責,是人類的捷徑,也是蔬菜們的悲劇,從此離原味越來越遠。冬筍的好還是依然,即便被天氣哄得秋冬不分,也非氣血兩虧徒有其表。 周末去老媽家,帶回一袋挑好的薺菜,清早買了兩顆冬筍,幸運的是,出菜場口,居然看到鄉下人打了年糕來賣。薺菜冬筍炒年糕,大自然的冬日新作,哪有不吃的道理。薺菜是鮮物沒錯,單吃卻有點塞牙,與脆嫩的冬筍中和,一起幫襯糯答答的年糕,白綠相間,審美的同時味蕾綻放。 炒雙冬也是時令菜。冬菇和冬筍雙姝聯袂,與鹽水燙過的雪里蕻同炒,脆嫩爽口,咸鮮入味。咸肉蒸冬筍是很贊的配飯利器。因為底下墊著冬筍塊,土豪的五花肉,也變得斯文有加了。吸飽脂膏的冬筍呢,好像白衣書生穿上了金縷衣,品相更好。筍有個外號叫“刮腸篾”,這么搭著吃,葷蔬有致,飽了口福還不易長膘。 素有“金衣白玉,蔬中一絕”美譽的冬筍,在小菜里拈花一笑,舉重若輕。一道菜里只要有了冬筍,味道就會特別鮮美。如果食材界也評奧斯卡,最佳配角獎冬筍穩拿了。冬筍含草酸,直接生炒,味蕾難免要受澀味刁難。通常經沸水焯熟后再炒。我媽認為這樣就走失了部分營養,她炒冬筍,無論切片切絲切末,先將冬筍干煸得半熟,再配到菜中炒。不但不再澀口,而且更有肌理的脆爽。 很多人以為冬筍和春筍只是季節區別,其實種類大不同。春筍來自雷竹,冬筍產自毛竹,賣萌時叫冬筍,三寸來長,到春天露頭后長成大個子,就成毛筍了。冬筍埋伏于地下,肉眼是瞧不見的。挖冬筍要有點火眼金睛的功力,山里人憑毛竹枝杈的走向,葉子的濃翠,就能估摸個八九不離十。有點老中醫搭脈診療的玄妙。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