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高考結束了,但高考衍生出的“高考經濟”還在持續發酵。眼下也正值畢業季,即將離校的大學生們,按傳統,答辯結束后,拍 完畢業照、吃完散伙飯,也就走完了大學的最后一步。而近幾年,畢業旅行、畢業寫真等方式來紀念即將逝去的大學時光。這樣的“畢業儀式”悄然火熱,似乎不這 么來一下就缺了點兒什么,可這背后的消費,還真不低。 畢業季成消費季,錢都去哪兒啦 據某人才網近期針對“畢業季消費”開展了一項調研,數據結果顯示,在受訪的應屆畢業生中,平均消費在6000元以上。其中,超過45%的畢業生畢業季開支達到 6000元以上,超過10000元者高達26.71%,而畢業開支能控制在3000元以下的僅為17.77%。值得注意的是,這一“畢業季消費”數據與近 期公布的多地平均工資形成對比,大學生的畢業消費水平已趕超當地城市平均月工資。 從消費結構來看,調研數據顯示,找工作、租房及交通費等 “剛需消耗”占據畢業季整體開支的44.2%;其次是畢業季的各種紀念活動,如畢業聚餐、畢業旅行以及畢業寫真等,達到總開支的35.15%;此外部分畢 業生為了提升個人形象,在微整形、置辦服裝等方面也有不少開支,占據整體開支的20.65%。 畢業消費,是放縱還是管束 剛邁出學校大門,90%以上的大學生開支,還是伸手向父母要。經濟寬裕的無所謂,反之是增加了父母的經濟負擔。在中國人的傳統觀念里,“再苦不能苦孩子”,每個家長都希望自己的孩子好。 對此,某學院一位教授認為:畢業生應當量力而為。“找工作的一些花費是必要的,但畢業聚餐、謝師宴之類的活動不要過度狂歡,其實可以用其他形式代替,比如以前流行的班級茶話會形式,花錢不多而且氣氛很好?!?/p> 而某人力資源專家認為:雖然畢業季各種活動以及開銷不可避免,但對于普遍缺乏經濟收入能力的畢業生而言,仍需要量入為出,做好支出規劃。其還表示,當下的就業形勢可能使得一些大學畢業生對未來充滿焦慮。旅行、寫真、散伙飯等超前消費是他們焦慮心態的一種體現。 但北京方圓(公眾號:fy_zhihui)認為:比起花了多少錢,更重要的是,學生們畢業季花的這些錢是作何用途、花得有無價值?他們是否真的在揮霍、浪費錢?由報道可知,畢業季租房、求職、聚餐、旅行 最“燒錢”。 1、租房、求職是“硬性剛需”、必要開支,是為了生活、為了前途和未來。 2、聚餐是同學間社交最常見的一種形式,馬斯洛的五個需要層次理論就指出,人 類有著社交需求,因此在畢業各奔東西前最后一次相聚,是為友誼、為共同的記憶和情懷,為彼此之間感情的聯系和鞏固。 3、旅行,這是認識世界、開闊視野和胸 懷的極佳辦法,而眾所周知,工作之后往往是“有錢沒時間去旅行”,在結束學生時代、進入社會的“大染缸”前再去感受世界的美,難道不是很好嗎? 總結:畢業季消費還需要理性對待,畢業生要學會量力而行,不能“揮霍”要注重意義。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