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業在人,教師在教育改革中的作用無人能替代,包括校長。不管學校引進了多少先進理念,如果沒有使之發生效力的人,也就無從取得成果。所以,構建教師發展機制,促進教師專業成長,讓教師具備適應教育改革的各種素質,是保障教育成功的關鍵。 一、教師培訓,為教師搭建發展的平臺 1、師德培訓課程為教師專業發展提供動力 沒有愛就沒有教育,特殊教育更是如此,學校提倡愛的教育,在師德培訓中便把愛作為培訓主題。 (1)向老師推薦《給生命涂上愛的底色》、《愛的教育》等有關書籍、優秀教師的先進事跡,供老師學習,讓愛悄無聲息的流淌到每一個教師的心靈。 (2)要求老師每學期寫一篇愛的故事,并舉辦論壇,把老師自己的故事講給每一位同事聽,活生生的典型案例使每一位傾聽的老師得到了教育。 (3)以傳統美德為基點開展教師職業道德建設活動,通過全體教師對傳統美德和教師職業道德比較的討論,加深了教師對職業道德的理解,并在此基礎上制定了教師職業道德考核標準,由于標準是教師自己討論制定,從而提高了教師遵守標準的自覺性。 2、心理輔導課程為教師專業發展提供心理支持 隨著弱智學生的增多,管理難度越來越大,老師往往付出了很多,學生取得的進步卻很小,教師職業倦怠隨之而來,如何調整好老師心態,使老師保持平和的心態已成為辦學成功的關鍵。 針對這一問題,學校開設了教師心理輔導課程,向老師推薦了《心態決定命運》、《思路決定出路》、《好習慣、好性格、好人緣》等書。進行了《關注教師心理健康,使教師享受教育的幸福生活》的系列講座。每次開會前,都會給老師們講一個心靈故事或人生感言,比如:當你找不到任何理由來證明你對一份工作的意義和價值時,請把自強作為你存在的理由;有時候工作的快樂就在于能把重復的事做極致,把平凡的事做經典;少一份抱怨,少一份浮躁,多一份反思,多一份寬容,你會發現工作充滿樂趣,生活中充滿感動;每個人在追求心中的理想的過程中,總會有掙扎、痛苦、想要放棄的時候,只有堅定心中對事業的那份真愛,才能披荊斬棘,一往無前的持守心中的理想;順與不順有時僅僅一紙之隔,關鍵在于心態,積極地心態能化不順為順。 通過這些心靈雞湯的滋養,很好的調整了教師心態。 3、觀念培訓課程為教師專業發展提供活力 教育的改革,首先是觀念的轉變。學校建立正確的學校發展觀、使命觀、教育觀、課程觀,那么,管理者就能據此實施領導,教師就能據此執行,從而形成上下的一致性。但是觀念寫在紙上一文不值,他要成為每個人的血肉,才能發揮作用。所以,我們經常的將以上觀念灌輸、滲透給教師,并向教師推薦和學校觀念一致的書籍,像《陶行知全集》、《中澳課程之比較》等。還通過寫學習心得、讀書論壇、小組交流、網上論壇等形式,形成理念上的共識。 4、專業培訓課程為教師專業發展提供技術上的支持 學校重視觀念的灌輸,并不意味著學校單純的講解觀念,而是在實際的日常教育教學中為老師提供技術上的支持。 (1)專業知識的培訓 弱智教育對于聾校的老師來說都不是很熟悉,更大的問題是每年招收的學生當中還有一些是孤獨癥兒童、多動癥兒童、腦癱兒童、多重殘疾兒童,對于這一些殘疾兒童的教育,要求教師必須具備相當的專業知識和專業水平。為此,我們搜集了大量的圖書資料供老師學習,像《弱智兒童的教育》、《蒙臺梭利教學法》、《孤獨癥兒童的行為治療課程》、《孤獨癥兒童的教育與康復訓練》、《多動癥兒童的行為訓練課程》、《腦癱兒童的康復訓練》等。這些圖書資料,大大地提高了教師的專業知識水平。 (2)專業技能的培訓 學校的教育改革提出了新的備課方式(由教學設計變為課程設計)、新的上課方式(走下講臺、走出課堂)、新的聽評課方式和評價標準,為了讓老師適應這種變化,學校對老師提出會備課、會上課、會說課、會評課、會使用多媒體、會制作課件的要求,并以此為基點,做了如何進行目標式備課,如何上課、說課、評課等專題培訓,開展了集體備課、集體研課、聽課、說課、評課等相應的活動,大大提高了教師的專業技能。 二、教育科研,使教師的工作不再單調 以往的教育科研存在兩方面的問題,一是教育科研和教學實踐相脫節,研究的成果在教學實踐中用不上,造成了資源的極大浪費。二是教研活動與教育科研脫節,造成教研和教育科研兩張皮的現象。加上教師上課、備課、管理學生等大量工作,使教育科研和教研活動流于形式。為了提高教育科研的實效性,我校從師生的教育教學活動中尋找問題,并尋求解決問題的辦法,把教研、科研、教學實踐有機的結合起來,提高了教育科研的針對性與實效性,從而提高了教師參與教科研的積極性。 1、學校提倡小課題研究,進行有針對性的教育科研活動 教師在學校都承擔著比較繁重的教學任務,教育科研的意識和能力都尚欠缺,我們針對這一現狀,在教師中推廣小課題研究,課題的選擇主要是基于學校、基于課堂、基于學生,做課題的目的主要是讓教師解決教育教學中出現的問題,這種低起點的教育科研形式便于教師操作,訓練了教師的教育科研意識和能力。 2、組建“研究共同體”,開展富有實效的教育科研工作 “研究共同體”既是學習共同體,又是實踐共同體。因為它基于教師個體成長和學校整體發展的需要,由專家協作指導、教師主動參與,以發現問題為導向、反思研討為中介,把培訓融入研究活動中,研究內容和研究方式的產生,是根據教師在日常教學中遇到的實際問題,是教師實踐需求和自我提升的需要。所以,極大地調動了教師教學研究的自主性、能動性、創新性。 組建研究共同體兩年來,特別是在生存教育的課題研究中,我們全體老師都有一個相同的體會:沒有一個人喜歡單調的工作,教育科研使我們的工作不再單調。 三、組建教師博客群,促進教師間的合作、交流、學習。 我校教師博客群的建立,已成為教師共同成長的場所,為教師發展注入了活力,改變了我校教師培訓、教科研的模式,成為我校教師培訓、教科研的另一種主要形式。它至少帶來了以下幾方面的改變: 一是實現了全員參與,人人發言。教育悟語記錄了老師對教育的理解;讀書心得書寫了教師的讀書收獲;教育案例與反思、教育敘事總結了教師的教育教學經驗;聽課手記、研課手記、評課手記完整地記載著老師思維蛻變、實踐提升的過程;其他教師也可以隨時把自己瀏覽博文的心得或想法通過跟貼的方式和博主交流。 二是突破了時間、空間的限制。每個人都可以隨時隨地瀏覽其他老師的博客,成為教師交流學習的延伸;使校長與教師的對話不再受時間約束。跟教師談教學(如何聽評課、評課手記、研課手記、如何使用強化、怎樣糾正孩子的破壞性行為、獎懲無用的思考、對課程改革的基點思考、解讀生存教育、向傳統挑戰、研究的起點要高一些、關注學生差異等);跟教師談心(享受幸福的教育生活、教師職業道德中的傳統美德、心靈也需養護、給心靈剪枝、快樂是一種態度、教師幸福法則等);使教師感受校長的讀書生活(我的讀書生活、教育的目的在教育的過程之中、杜威的教育思想給我們的啟示、不做教書匠、做一個幸福的老師、陶行知教育思想對弱智教育的啟示等) 三是實現了資源共享。我們規定老師每月上傳一篇讀書心得,其他老師就能領略到20多本書籍的精華;我們要求老師每周寫一篇案例或反思,每學期寫一篇教育教學論文,就有幾十篇的案例、反思、論文供大家學習交流;博客中的“他山之石”欄可以向老師們推薦好的文章;網絡鏈接可以鏈接中國名師教育網、中國語文網等優秀網站,鏈接李鎮西、鄭杰、魏書生等教育名家的博客,大大豐富了老師的學習資源;我校是在歷城教師研修網中建立的教師博客群,也會得到全區教師的指導,實現了跨學校的交流。 四、一點反思 “無常不穩,無特不活。” 這句話用在教師專業成長上同樣適合,今后我們要做好兩方面的工作: 一是形成常規,堅持八個一工程:(1)每周寫一篇教學案例或反思。(2)每學期提供一堂公開課或研究課。(3)每學期寫一篇教育教學論文。(4)每學期讀一本好書,做好讀書筆記,寫好讀書心得。(5)每年承擔或參與一個課題的研究。(6)每學期做一個優秀課件。(7)每兩周聽一節課,并做好聽課紀錄和評析。(8)每周參加一次研究共同體活動。 二是突出特色,建立網絡環境支持下的教師發展模式。(1)建立資源庫:上傳省教學資源系統;上傳教師平時教案、課件;(2)建立教師培訓平臺:師德培訓材料、政治學習材料、黨課學習材料;業務培訓材料;好書推薦;文章推薦;(3)博客論壇:讀書心得;教育悟語;案例、教育敘事或反思;教育教學論文;(4)建立教科研平臺:上傳課題研究的過程性材料、階段性總結;上傳各研究共同體每次活動小結;上傳教師優質課、研究課教案;教師的說案與課后反思;教師評課;(5)建立網上鏈接:鏈接優秀教育網站、教育名家的博客。 (來源:中國校長網 閱讀原文)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