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山西的小伙伴的朋友圈都被一個投票刷了屏,助力自己的家鄉贏取2016年山西旅游發展大會主辦權,票選活動硝煙彌漫,大同的志愿者已經去北京,山東,河南,湖南等地的知名景區去拉票了。囧。 不過大同真的值得你為她投出這一票。我也想介紹自己的家鄉給你們。作為一個吃貨說起自己的家鄉,最驕傲的自然是家鄉的美食。 我那些來過大同的外地朋友都說,印象最深刻的就是大同的飲食文化,他們發現街上最多的就是大大小小的飯店,而且每一家都紅紅火火。而且隨便挑一家品嘗,不管是什么菜系小吃,都味道可口,絕不會發生難吃的意外。 這一點我也深有體會,在大同不管飯店規模大小,只要味道不佳不出一年一定關門大吉,但是只要味道好,就能口口相傳,酒香不怕巷子深。 大同地處山西省最北部,晉冀蒙交界處,大同盆地的中心,是游牧民族與農耕文化的過渡帶,北魏都城,北方民族融合的大平臺。特殊的地理位置造就了大同人直爽豁達,包容大度的性格,也形成包羅萬象的美食文化。大同沒有自己的菜系,但是任何一種美食流傳到大同都能與當地人的口味相融合,自成一體,成為各大菜系的集大成者。更有很多當地特色的美食,成為晉菜的代表。 廢話不多說,直接上圖,放毒哈哈哈。 山西飲食中,面食是主角,種類繁多,最有名的就是大同刀削面。 大同刀削面入口外滑內筋,柔中有硬,軟中有韌,澆上最地道的豬肉鹵,加上鹵雞蛋丸子豆腐干等一系列標配,不知道讓多少吃過的人魂牽夢縈。一碗看似簡單的面之所以味道獨特,源于它獨特的做法。首先是面,水和面的比例要求嚴格精確,面團也要通過幾道工序揉到勻、軟、光,才能削面時不斷不粘刀。其次就是削面,削面的刀要用特制的弧形刀,削面的刀工更像是一門藝術,“一葉落鍋一葉飄,一葉離面又出刀,銀魚落水翻白浪,柳葉乘風下樹梢。”熟練的師傅每分鐘能削100多刀,葉面長度都是六寸。最后就是鹵,一般有四種,傳統豬肉、濃香牛肉、清湯羊肉、什錦素面,再配鹵雞蛋、鹵豆干、扒肉條、大肉丸、燒豆腐。一碗面匯成了大同人的一碗鄉情,在外面上學的時候,回家第一件事就是熱熱的來碗刀削面,那種滿足感只有吃過的人才能體會。 大同盆地是莜麥最好的產地,莜面自然也成了獨具特色的美食。 莜面的特點是“三生三熟”,就是從莜麥到餐桌要經歷的過程,收割脫粒為“一生”,麥粒炒熟為“一熟”,炒熟的麥粒磨面為“二生”,吃的時候要澆開水和面為“二熟”,然后通過搓、推、搟、卷等花樣手法制成不同形態的莜面為“三生”,最后上鍋蒸熟聞到莜面的特殊香氣就是“三熟”。莜面的食物種類特別繁多,形態各異,味道也是各具特色。 這一種是莜面栲栳栳,把和好的莜面取一塊在光滑的面板上一推,推成薄片用食指一卷,立著放到蒸籠里,吃的時候根據自己口味沾羊肉湯和西紅柿湯,或者和炸過的土豆片炒著吃,片片美味。
大同地區盛產山藥,有把山藥制成面粉的習慣,最贊的就是用山藥粉制成的涼粉和粉條。 先說說涼粉。渾源涼粉遠近聞名,已經成為一種走出山西的美食。尤其是夏天,街頭涼粉攤一碗涼粉,就是最消暑的美味。地道的渾源涼粉要渾源的泉水制作,出來的粉才能通透筋道不粘刀,山西陳醋做成的蔥花湯,有韌勁的廣靈豆腐干,油炸酥香可口的蓮花豆,特制的辣椒油。我覺得配料的精髓就是辣椒油,出來的是香辣而不是干辣,放的越多越香,而不是火辣辣。 土豆制成了大同人人愛吃的土豆粉,最特色的是粉羊雜。取羊肝、羊肺、羊腸、羊血洗凈,煮熟,切碎,再配辣椒等調料熬成湯。我個人是不太習慣羊的腥味,但是熬好的羊雜味道去腥鮮美,油而不膩,再加上自制的土豆粉,是我最愛的早餐。而且對于無辣不歡的我來說,還喜歡為了羊雜特制的用羊油煉制的辣椒,遠遠都能聞到那股香氣。 在大同嫁娶慶生,逢年過節,都會有一道主食,就是炸油糕。大同廣靈縣是黍子產地,黍子碾成黃米,再把黃米磨成面,做成的黃米面糕顏色亮黃,軟而筋,自然香甜。油糕餡也頗有講究,一般分豆餡、菜餡、髓油餡。豆餡有紅小豆、豇豆、扁豆、蕓豆;菜餡有山藥、韭菜、胡蘿卜、地皮菜;髓油餡有紅糖、白糖、青紅絲、芝麻、核桃仁、玫瑰、果脯。而且不論是家里還是飯店,約定成俗,圓形是豆餡,橢圓形是菜餡,三角體狀是髓油餡。下鍋炸后皮脆內軟,入口香甜,糕又同高,寓意步步高升,心想事成。 黃米面糕還有另一種美味吃法,就是黃糕燉肉。首先是做好素糕,先要蒸熟黃米面,最重要也是最難的就是蒸熟后的步驟。出鍋后,將糕面放在案板或者盆中,手上沾涼水,作拳頭狀使勁揉搓,這一步叫搋糕。搋糕講究手快眼快,用力均勻,手沾涼水的次數要少,糕團才能均勻光滑。最后糕上抹麻油,素糕就做好了。再配上燉好的五花肉,沾著肉湯吃糕,別有風味。 說了這么多食物,我覺得我已經餓到可以吃下一頭牛了。最后介紹一家大同特色的百年老店鳳臨閣吧。 多圖預警哦~ 鳳臨閣位于大同華嚴寺廣場,仿古街中,主樓建筑面積6000多平米,古色古香,碧瓦朱檐,與周圍的景色相輔相成,古樸大氣。樓內一步一景,雕梁繡柱,丹楹刻桷,金碧輝煌,處處體現著細節。并且在建筑中匯聚了很多大同的風景名勝和故事傳說,融歷史文化、建筑文化、民俗文化、旅游文化和飲食文化為一體,是大同極具地方特色的代表飯店。 游龍戲鳳的故事就出自這里。明代正德年間,大同煤龍鎮(今煤峪口)李家,父母過世,只留下兄妹二人,哥哥叫李龍,妹妹叫鳳姐,兄妹二人變賣家產,在城內九樓巷內開了一家酒樓,取名“久盛樓“,兄妹勤于經營,生意越做越興隆。明朝正德皇帝,生性貪玩,曾兩次來大同微服私訪。正德十三年(1518年),當他慕名來到久盛樓吃酒,看到鳳姐花容月貌,楚楚動人,招待熱情,惹得這位皇帝神不守舍,便以言語相戲,鳳姐正色以拒,怒斥這位客官無禮。正德皇帝無奈,只好露出便服內的赤金蟒服和佩玉,道出自己的身份。在皇權的威力下,鳳姐便委身相許。后鳳姐隨正德起駕回京途中,因沿途跋涉勞累,身染重病,于居庸關下與世長辭,臨終還聲淚俱下地規勸正德皇帝以朝政為重,從速返京。正德厚葬鳳姐與居庸關西,墳丘上白沙白草,現居庸關下還有被稱為北京“關溝十八景”之一的“白鳳冢”遺跡。為紀念這位美麗而深明大義的女子,久盛樓改名為“鳳臨閣”,經過修葺,煥然一新,前為普座,后為二層樓閣,均有穿廊,二樓上繪有“游龍戲鳳”的壁畫,招徠四方來客,一直成為大同頗有名望的酒樓。后代有修葺,沿襲不衰,綿延至今。 除了精美絕倫的建筑和動人的故事傳說,必須說的就是美食啊,畢竟這是一家飯店啊哈哈。 鳳臨閣最出名的就是燒麥。燒麥源起于大同,大同的各大飯店都會賣燒麥,但一直一來就是鳳臨閣為最佳。1900年8月,慈禧太后偕光緒皇帝為避八國聯軍戰亂來到大同,駐蹕四日,特命鳳臨閣制作御膳,用食盒送至總鎮署,給慈禧、光緒敬膳。鳳臨閣廚師精心制作了九籠“百花燒麥”,透明晶亮的薄皮中,包著雞、鴨、魚、牛、羊、豬等9種肉餡,燒麥上端制成牡丹、芍藥、秋菊等9種花形,餡內澆以相應的花形果汁,鮮而不膩,慈禧食后頗為贊賞,并題字“鳳臨燒麥”,從此鳳臨閣燒麥有了“天下第一籠”的美譽。 除了燒麥,這里還匯聚了大同所有的特色美食,樣樣精致美味,并且價格公道,服務細致周到,已經成為每一個來大同的游客的首選。 我知道我還有很多美食沒說到呢哈哈,你們喜歡的帥府街兔頭,廣靈豆腐干,涮羊肉,平城八大碗等等~~ 我歡迎每一位朋友來大同旅游做客,我一定讓你們吃好玩好,畢竟我是一個美食活地圖啊哈哈~ 最后也希望每一朋友都能為我的家鄉投上一票,然后一起來參加旅游大會啊。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