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煮酒君 唐朝安史之亂后,國力大減,隴西地區被吐蕃占據,吐蕃對唐朝西域地區的安西四鎮和河西走廊垂涎三尺,自崛起以來,逐漸成為唐朝大敵。 安史之亂后,吐蕃趁機大舉進攻安西地區。侵略安西四鎮、隴右以及溝通中原和西域的戰略咽喉河西走廊。廣德元年,鑒于唐軍主力在東部地區,仆固懷恩勾結吐蕃、回紇入侵,導致長安失陷,后由郭子儀收復長安。大歷年間,吐蕃、回紇再度聯兵內侵,郭子儀在涇陽單騎說退回紇,并擊潰吐蕃,穩住關中。但從乾元元年至大歷十一年之間,廓州、涼州、蘭州、瓜州等地相繼陷落。 吐蕃侵占唐朝西部領土后,對當地唐朝遺民進行了極端殘暴的統制。陷落后的河西慘遭吐蕃的蹂躪,丁壯者淪為奴婢;苛捐雜稅和繁重的勞役自不必說,吐蕃是典型的奴隸制,在隴西地區搶掠人口為奴隸,婦女和兒童一起被販賣到吐蕃國內各地甚至被販賣到中亞和印度。自耕農都被淪為農奴。這種農奴制度河西地區經濟、文化遭受毀滅性摧殘,加劇河西人民發起反抗吐蕃從而遭到血腥鎮壓。吐蕃人對河西人“羸老者咸殺之,或斷手鑿目,棄之而去”。開成年間唐使者赴西域,途中“見甘、涼、瓜、沙等州城邑如故,陷蕃之人見唐使者旌節,夾道涕泣,一心希望歸唐,“甘、涼十一州”問題成為牽動整個唐帝國心靈的隱痛。 會昌年間,吐蕃災荒連年,吐蕃到瓜州,大肆劫掠河西鄯、廓等八州,使得死者枕藉。唐宣宗大中初年,唐皇朝乘機收復了原州、樂州、秦州三州和石門、驛藏、木峽、特勝、六盤、石峽和蕭關七關。而一場更大的唐軍光復戰正在醞釀。 “西域雄獅”--張議潮 沙州守備張議潮,暗中密謀歸唐。大中二年,張議潮見時機成熟,遂發動起義,“眾擐甲噪州門,漢人皆助之,虜守者驚走,遂攝州事”。張議潮光復沙州,即派遣使者,赴京師告捷,唐宣宗任命張議潮為沙州防御使,派兵支援。張議潮遂轉入對吐蕃的全面戰略反擊,各地民眾聞風紛紛起義。徹底摧毀當地吐蕃經營近百年的侵略構架,連克伊州、西州、河州、甘州、肅州、蘭州、部州、廓州、岷州九州。至此,已經淪落吐蕃統治近百年之久的大唐河西“甘、涼十一州”光復!大中五年八月,派其兄張議潭入朝告捷,并獻瓜、沙等十一州圖籍。至此,除涼州外,被吐蕃占領近百年之久的河西走廊回歸大唐。唐朝接到河西地圖等物品和捷報后,通報全國。河西的回歸在讓整個唐朝收復如此一片極其重要的戰略價值失地,張議潮至此名震天下。 大中五年,朝廷在沙州置歸義軍負責防守河西十一州。封張議潮為歸義軍節度使、十一州觀察使、檢校禮部尚書兼金吾大將軍。 咸通初年,張議潮大敗吐谷渾開始對涼州收復戰役,河西鐵騎繼承昔日大唐安西軍隊強悍的遺風,長途追擊近千里,斬殺吐谷渾數千人,俘獲俘虜、牲畜、甲仗無數。張議潮親自率領7000騎兵東征涼州,全殲近萬名吐蕃守軍,收復最后一塊失地涼州。至此,吐蕃勢力被徹底逐出河西走廊,張議潮終于實現了“驅逐胡虜,河西歸于中華”的畢生宿緣!唐朝廷任命張議潮兼任涼州節度使,統轄整個河西走廊地區全部軍、政、民事物。而張議潮則繼續向西,擴大戰果。 咸通七年,張議潮率領唐軍所向披靡,斬首吐蕃軍萬余人,陸續收復西域西州、北庭、輪臺前鋒深入西域。同年,唐河西歸義軍在張議潮指揮下,在廓州包圍吐蕃軍,歸義軍500精銳騎兵在亂軍中生擒吐蕃主帥尚恐熱!隨后,唐軍將吐蕃賊酋傳首至長安!曾經威震西域吐蕃王朝勢力徹底衰敗。至此淪喪近百年之久的隴右地區回歸故國。張議潮“敗吐蕃,使得河西、隴右之地盡歸大唐” 經營河西,抵御回鶻 吐蕃雖被驅逐,但河西地區的經濟已經崩潰,河西北方回鶻對河西走廊虎視眈眈。而已經敗退的吐蕃則磨刀霍霍企圖反撲。以歸義軍強悍的武力震懾為后盾,張議潮在河西地區大力改革,恢復經濟生產和文化教育,張議潮著手恢復農業生產,注意興修水利,促進了農業生產的發展,出現了五谷豐登景象。 張儀潮還從內陸引進大量先進技術和文化類產品。大力興修水利設施,開墾荒地。恢復農業和手工業生產。同時大量興辦學校,全面漢化。吐蕃落后余孽被大唐之風掃蕩干凈。河西的經濟、文化和軍事勢力都得到顯著增強。 唐朝中央政府特使巡視河西后,在奏章中明確稱:“觀河西之地,舊時胡風盡去,唐風大盛。人物風華,一同內陸”。至此,按史書記載,唐軍“西盡伊吾,東接靈武,得地四千余里,戶口百萬之家,六郡山河,宛然而舊”。 張儀潮河西戰役,是晚唐最后的輝煌,也凸顯了中原漢族鐵騎強大的戰斗力與漢文明的輝煌,然而已經病弱膏肓的唐帝國無法維系這片地區勢力,唐朝滅亡后,歸義軍自立為國。宋初,被黨項人元昊取代。(文/煮酒君) 版權@煮酒君談史 所有,首發今日頭條。如需轉載、工作聯系、約稿,請聯系:leehangsung@163.com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