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漢市街名文化傳奇之八古墩 八古墩——穿越唐代 見證江漢 大武漢
上世紀三四十年代被世人稱為“大武漢”的三鎮,確實很大。長江、漢水阻隔了武昌、漢陽、漢口,呈三足依水鼎立。其中數漢陽最為古老,其次武昌,然后漢口。漢口開埠于明初清末。 唐代前后漢口一帶為江河湖叉,有幾個天然自成的半島或小洲,被武漢人稱為“墩”,意為水面凸出的土墩,多為漁家居所。故爾,漢口地名多有“天門墩”“八古墩”“廟墩”“唐家墩”“鄂城墩”“雙墩”等。 清咸豐十一年(1861年)建漢口城堡后,堡內建成新的居民區,鬧市中心由沿河黃陂街向北移至今六渡橋一帶。城堡以北后湖水網之中,鄉民擇墩筑圩圍垸,聚族而居,漸成以原籍、姓氏、人文遺址或自然特征為名的天門墩、王家墩、姑嫂村、八古墩等20余處聚落。 清光緒三十一年(1905年)張公堤筑成,境域再次向北擴展32平方公里,范圍包括民意、前進、水塔、新華、萬松、北湖、唐家墩、常青、漢興等9個街道所轄地域。其間,相繼建成生成里、五常里(今永康里)、同善里(今積慶里)、福生里(今前進二路)、六合里、衡榮里、紹興里、楚寶里、桃源坊、藕塘村、藕池巷等街道里巷,形成新的居民區。 民國19年(1930年)國民政府在市區實行區、坊、閭、鄰制度。民國21年(1932年),境域建立保甲區。民國34年(1945年)底,改保甲區為自治區,境域分屬新安、三民、云樵、永清4個區公所管轄。 1985年2月,武漢市調整行政區劃,將原洪山區江北片一部分地域劃歸江漢區,包括:唐家墩街9個居民委員會,長豐鄉鯇子湖、航側、唐家墩、賀家墩、姑嫂樹5個大隊及后湖鄉部分生產隊。至此,江漢區轄境范圍為:南倚漢江、長江堤岸;北至張公堤;東以三眼橋路、建設大道、江漢北路、江漢路為界,與江岸區毗連;西以航空路、民意四路為界,跨中山大道經自新巷、橫堤街、延安上里直至漢正街河邊,與硚口區交錯為鄰。據1992年勘界結果,江漢區轄境總面積為33.43平方公里,為全市土地總面積0.39%,占全市建成區面積15.32%。 2000年底,13個街道所轄居委會按照地域、人群和小區認同感等因素,調整為112個社區居委會。5個村民委員會分屬3個街道管轄。 2012年,江漢區下轄13個街道辦事處,107個社區居民委員會。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