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名是城市地方文化的載體名,具有深厚的歷史積淀。一個能夠流傳長遠的地名,總會有相當的文化含量。在探索城市歷史的過程中,除了重視史書的記載、滄桑的建筑和著名的人物,決不能忽略在某個區域內流傳甚久的歷史地名。 武漢概述 武漢,簡稱“漢”,別稱“江城”,是湖北省省會、中部六省唯一的副省級市和特大城市,中國中部地區中心城市,全國重要的工業基地、科教基地和綜合交通樞紐。全市下轄13個市轄區,3個國家級開發區,總面積8494.41平方公里,全市常住人口1060.77萬。 武漢是國家歷史文化名城、中國楚文化的重要發祥地,距今6000年前的新石器時代已有先民在此繁衍生息;境內的盤龍城遺址有3500年歷史;清末洋務運動使武漢工業興起和經濟迅速發展,使其成為近代中國重要的經濟中心;武漢是中國民主革命的發祥地,武昌起義作為辛亥革命的開端,具有重要歷史意義。武漢是中國重要的科教中心,至2015年,有包括七校聯合辦學在內的高校96所,僅次于北京,居全國第二;教育部直屬全國重點大學數量居全國第三;在校大學生、研究生總數達107.26萬人。 武漢是中國高鐵客運專線網的重要樞紐,是中國四大鐵路樞紐、六大鐵路客運中心、是京廣高鐵、滬漢蓉鐵路兩條國家級高速鐵路大動脈的交匯地。 古代武漢 武漢建制歷史悠久,漢口一帶有夏汭、鄂渚之名。武漢地區考古發現可準速到距今5000年-6000年的新石器時代的放鷹臺遺址(屬屈家嶺文化類型)。武漢市郊黃陂區盤龍城遺址是距今3500年前的商代(一說是為夏代)早期的城市遺址。 武漢正式有縣治,是從漢代開始的。漢高祖六年(公元前201年)建立了縣,有了縣的治所。西漢時,武漢一帶歸江夏郡管轄。 三國吳 荊州 三國時期,吳國在武昌和漢陽分別建立夏口城和魯山城,成為武漢城市的開端。蘇軾在《前赤壁賦》中說的“西望夏口,東望武昌”中的夏口指的就是武漢。 南北朝時期,劉宋時期在此設立郢州,郢州刺史出鎮夏口,夏口成為州治所在地。 武昌在三國兩晉南北朝時期全國動亂時興起的軍事城堡,逐漸發展成為古代城市。隨著國家的統一和大規模軍事活動的結束,從隋朝開始,成為位置相對穩定的小區域的政治中心。 隋 江漢沅湘諸郡 隋朝統一全國后,對武漢一帶的行政建制進行了安排和規劃,初步奠定了后來武昌(今武漢市武昌區)、漢陽(今武漢市漢陽區)雙城并立的城市建制。 隋文帝開皇九年(559年),改郢州為鄂州。隋煬帝大業年間,又改置江夏郡。從此,武漢又有了江夏這一地名。鄂州州治在江夏縣,下轄江夏、武昌(湖北鄂州)、永興(湖北陽新),蒲圻等四縣。在長江以北,隋朝設沔陽郡,大業初年又改置沔州。開皇十七年(597年),隋文帝曾在沔陽郡下設置漢津縣。大業二年(606年)又改漢津為漢陽縣。從此,漢陽作為縣名開始出現在我國歷史文獻的記載中。 唐朝,江夏(武昌)和漢陽分別升為鄂州和沔州的州治,成為長江沿岸的商業重鎮。 南宋 荊湖南路 荊湖北路 京西南路 兩宋時期,武昌屬鄂州,漢陽、漢口屬漢陽軍。南宋抗金將領岳飛駐防鄂州(武昌)8年,在此興師北伐。 元 湖廣行省 元代至元十八年(1281年),武昌成為湖廣行省的省治。這是武漢第一次成為一級行政單位(相當于現代的省一級)的治所。 明代,朱元璋起兵攻克武昌時,第六子朱楨出生,朱楨長大后被明太祖分封到武昌做楚王,武昌因此得到擴建,成為南方最大的城池之一。明代成化年間,經過一次大洪水后,漢江改道,將漢陽一分為二,剝離出一個漢口。從此由雙城演變為三鎮。 明末清初漢口成為中國四大名鎮,當時的三鎮人口約20多萬。武昌成為州、省的會城,大區域的行政中心,漢陽成為府的治所。漢口與朱仙鎮、景德鎮、佛山鎮同稱天下“四大名鎮”,為“楚中第一繁盛”,成為全國性水陸交通樞紐,享有“九省通衢”美譽,貨物山積,居民填溢,商賈輔輳。 清朝時,漢口建制為夏口廳(地位同縣)。 近代武漢 清末1858年第二次鴉片戰爭后清政府與列強簽訂的不平等條約《天津條約》中增開11個通商口岸,就包括漢口。 1861年3月漢口正式開埠。同年11月江漢關成立。江漢關的建立在武漢走出中古邁入近代歷史中扮演著多重角色。它既是中國走向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產物;也是中國從閉關走向開放的載體。它既體現了西方對中國的入侵;也表現出武漢經濟近代化的起步。 說到江漢關就得提到赫德。羅伯特·赫德Robert·Hart,1835年2月20日-1911年9月20日),英國政治家;1854年來到中國,1861年起在上海擔任海關總稅務司職務,1863年正式接替擔任海關總稅務司,1908年休假離職回國,1911年死于英國白金漢郡,清廷追授其為太子太保。赫德曾擔任晚清海關總稅務司達半個世紀之久(1861年-1911年),在任內創建了稅收、統計、浚港、檢疫等一中國論集》等。 江漢關開埠后,開辟了漢口英租界、漢口德租界、漢口俄租界、漢口法租界和漢口日租界五國租界,以英國為首的各國外商經營長江航運和茶葉等農產品出口業務。一時間,漢口經濟高度繁榮,有“東方芝加哥”之稱。 1889年,張之洞出任湖廣總督。興建漢陽鐵廠、湖北槍炮廠,刺激了武漢近代工業興起和城市商品經濟的發展。張之洞在鄂期間,主持修建了蘆漢鐵路,創建了兩湖學院等新式學堂。 甲午戰爭后,清政府開展實業救國運動。1906年宋煒臣等人在漢口創立了“既濟水電股份有限公司”,是當時全國最大的民營公用水電企業。 中華民國 鄂軍都督府 1911年10月10日,辛亥革命首義于武昌,宣布脫離清朝,成立中華民國,建立中華民國軍政府,武漢成為革命中心。 1927年“四一二”事件后,中國共產黨第五次全國代表大會在武漢召開,同年8月7日黨的八七會議也在漢口召開。 1938年,中日雙方投入百萬兵力,進行長達數月的武漢會戰。同年10月25日,武漢淪陷。
民國元年(1912年),改江夏縣為武昌縣,廢漢陽府留漢陽縣,改夏口廳為夏口縣。 民國三年(1914年),同屬江漢道。 民國十三年(1924年),湖北省在武昌設立市政籌備處。 民國十五年(1926年),改武昌縣城區為武昌市(12月成立市政廳),夏口縣與漢陽縣城區并為漢口市。 民國十六年(1927年)1月1日,中央臨時聯席會議宣布,國民政府在漢口開始辦公。國民政府命令將武昌、漢口、漢陽三鎮合為京兆區,定名“武漢”,作為臨時首都。4月16日,武漢市政委員會成立,武昌市政廳撤銷;三鎮首次統一行政建制。 民國十八年(1929年)6月21日,湖北省政府組建武昌市政委員會。武漢分治,武昌、漢陽縣城劃出,漢口仍為特別市。漢口為省轄市,1932年改為特別市。 民國二十年(1931年)4月,武昌市政委員會改為武昌市政籌備處。 民國三十五年(1946年)10月1日,武昌市政府成立。漢陽城區劃歸武昌市管轄。 現代武漢 1949年5月15日,國民黨華中軍政長官白崇禧乘飛機逃離武漢,16日,中國人民解放軍進入漢口市區,次日,分別進入武昌市區和漢陽縣。至此,武漢三鎮全部解放。22日武漢市人民政府成立,次日中共武漢市委員會成立。合武昌市、漢口市和漢陽縣城為武漢市,由中央直轄。1954年,武漢市由中央直轄改為湖北省省會。 1955年9月25日,武漢長江大橋正橋全面施工。1957年10月15日武漢長江大橋通車。武漢長江大橋位于武昌蛇山和漢陽龜山之間的長江江面上,是萬里長江上的第一座大橋,也是新中國成立后在長江上修建的第一座復線鐵路、公路兩用橋,上層為公路橋(107國道),下層為雙線鐵路橋(京廣鐵路被稱為“萬里長江第一橋”。武漢長江大橋將武漢三鎮連為一體,極大地促進了武漢的經濟社會發展。 ![]() 武漢市長江大橋 ![]() 武漢是一座典型的山水園林城市。上百座大小山巒遍布三鎮,近兩百個湖泊坐落其間,水域面積占到全市國土面積的四分之一,居全國大城市之首。其中東湖水域面積 33平方千米,是中國最大的城中湖。世界第三大河長江及其最大的支流漢水在此相匯。市區由隔江鼎立的武昌、漢口、漢陽三部分組成,通稱武漢三鎮。唐代大詩人李白的一句“黃鶴樓中吹玉笛,江城五月落梅花”,使這座中國腹地的特大中心城市自古有著“江城”的美譽。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