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拳術動作先求勁力宏大,次求快捷靈便,再后張馳有度、隨形就勢,乃至心意通達、機謀變化。 斯事如同文章,先求語義表達完整、清晰,次求言語精煉、詞句生動,再后布篇謀局,扣人心弦,乃至“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的神境。 拳術初學,從何著手?這個問題簡單直接,卻又是最難的事情。武術界有句話叫做“學拳容易改拳難”,其實對一張白紙般的初學者和他們的老師來說,步入正軌也并非一件容易許多的事情。 在數年、數十年的生活歷程中,人們養成了很多習慣,而這里面有很多的習慣卻是練習拳術首先應該要改變的,例如緊張、頂牛、重心漂浮、聳肩、前傾后仰等等,此外再加上個人身體素質等原因造成的障礙,例如協調性較差、肢體關節錯位生長等等,所以訓練一個初學者使其步入正軌,對雙方來說都是一件費心費力的事情。 學生要有恒心有毅力,老師要因人而異針對性教學訓練,所以在拳術入門的訓練中會體現出極大的差異性,訓練的內容有的是一輩輩留下來的正統方法,有些是走南闖北所見所識,有些甚至是為學生量身定做創編的,這些都不是問題,相反,這是老師的偉大,竭盡了腦汁。 所以,想要窮舉所有的入門基本功是一件很難完成的事情,在這里咱們還是交流探討一些正統的、具有普適性的訓練方法,既是總結所學,交流提高,也能給初學的朋友們一些參考。 以前我總說拋磚引玉,今天我換個方法,拋個玉石引金磚吧。 先略說一下我們這幫弟兄所練習的基本功名稱,后面再慢慢聊,手機打字真不是一般的累。 1 搖膀子 2 甩膀子 3 提膝蕩胯 4 通背(這是借了綿拳的名詞,八極門中有練法、沒留下來名字) 5 悠襠(這個名詞廣為所知,真讓人有點心疼) 6 溜穴 7 托碗(其實這個也沒名字) 8 轉胯 其實,大家伙一看這些名字基本上都猜出來是些啥玩意兒了,因為基本上都是經過這些方法或理法相通的方法過來的。 筋呀骨呀膜呀氣血呀,這些事物對于初學乍練來說還略有些遠,攔在眼面前的首先就是協調性的極度欠缺、拳術要求的身體條件不具備。 思路有點亂,話頭太多,慢慢侃哈。 拳術動作對身體的協調性要求很高,這是體育運動的共性要求,多、快、好、省,協調性是關鍵,此外拳術中有勁與力的區分界定,勁發一處(出),也是離不開身體的高度協調自律的。而事實上,現在的青年學者的協調性確實堪憂,有過育兒經驗的人都知道,小孩在走路之前的爬行活動越多,在長大以后的協調性就會相對越好,只不過現在的青年人在幼時大多是精養細教的,能每天一身灰土爬來爬去的比較少,所以這幾年我教過的年輕人有相當一部分在協調性上面是存在著問題的。 在上面列舉的基本功當中,甩膀子、通背、溜穴,既有其專屬用途,在協調性訓練方面也較有成效。 甩膀子,人是大字形站著的,把胯左右旋轉蕩起來,任由兩個膀子像鞭子一樣蕩起來,一掌拍在肩膀上,一臂靠在了命門,肩、胯、臂、足都有尺度的要求,一方面騰展了韌帶,體會了放松,另一方面肩胯膝足頭手的體位要求及節拍時間配合,練的就是身體的多部位協調性。 溜穴,也有稱之為“撩劈”的。甩膀子是水平面上的訓練,主體目標是肩背,溜穴則是身體垂直面上的訓練了,主體目標是肋間和后背脅側。與甩膀子原理相同,它對于協調性增長也有幫助。 通背是個外來詞,八極門中只有練法,名稱我從來沒打聽到過。這個訓練方法是核心之一,它的功效頗多,如:抻拉膀背和肩峰內側的韌帶、訓練胸背開合折疊、增長耐力體力、訓練起落發勁、掌握高頻爆發、增強步法的靈活度和速度,等等。這個功法我在外面也僅僅只見到過一個人在無人處做了個大形,寒暄間他說是聾爺親授的,也沒留下名稱。通背對于協調性的增強,原理在哪兒?根源是它的速度,身體的不協調性外在表現是不合拍,即多個局部的到位時間存在差異。通背的基準頻率約在每分鐘一百次左右,在這樣的速度下,這種時間差表現得更為明顯,所以練習者會捕捉到是那些部位滯后了,然后再在通背里修正。這個說得有點多了,到此打住吧。 除了協調性,初學者的一個普遍存在的問題是僵力,積攢了幾十年的一把子力氣,好不容易開始練習武術了,一定要好好使出來。 其實,僵是由兩個方面的原因造成的,一個是還沒有掌握正確的力量釋放方法和時機,時機是協調性問題,方法是技術問題,背后的根源是生活中養成的用力習慣,生活中我們用力一般是持續性的、相對靜態的,而在拳術中力是瞬時性的、流動性的,這個需要慢慢雕琢,與習慣做對必然需要一些時日。另一方面的原因在于機體結構,一種什么樣的運動,要想達到較好/較高的水平,必然要求有相對應的身體結構,例如跳躍對足弓的要求、平衡對體型的要求等等。武術初學入門的時候,身體柔韌度不夠,關節韌帶不夠長、不夠強,運動過程中機體內部互相掣肘,力量在傳導過程中大多被內耗,本來兩分力要出去,半路殺出個程咬金,使了一分力把它往回拉,最后表現出來的就是技術動作變形卡殼,梢節虛弱漂浮,中節和根節硬邦邦。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