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和出處不詳 廟號、謚號、帝號、年號 廟號與謚號都是在帝王死后才有的。我國古代帝王死后,往往要在太廟里立一個廟室,供后人祭祀,并給每個廟室取一個名號,這就是廟號。廟號起源于商代,秦王朝是一個短命的王朝,秦始皇死后還沒有來得及立廟室,秦王朝就滅亡了,秦朝沒有廟號。不是每個帝王都有廟號,一般是那些具有杰出貢獻的帝王,后人才會為其立廟供奉,才有廟號。自漢以后,廟號有一些約定俗成的不成文規則,一般開國者大多稱太祖、高祖或世祖,以后的稱太宗、高宗、世宗、英宗、中宗等。 古代帝王死后,后繼者往往要同大臣們共同討論,根據其生前品行,給予一種特殊的稱號,這就是謚號。謚號起起周初,文王、武王、武帝都是謚號,謚號以褒揚的字眼為主。秦朝始皇帝廢除謚法,規定自其以后以二世、三世乃至萬世為號,但王朝太短命了,漢朝又恢復了謚法,謚號開始的時候只有帝王有,后來一些帝王為了籠絡臣下,會賜予一些有過突出貢獻的死去的大臣以謚號。謚號大體可分為美謚、惡謚、憫謚三大類。美謚有文、武、景、明、惠、平等,惡謚有靈、煬、厲、幽等,憫謚有哀、懷、愍等。 年號是帝王活著的時候就有的,有的皇帝只用一個年號(如明清時期),所以年號也有指稱皇帝的作用。年號起始于漢武帝時候,他把自己即位的這一年稱建元元年,自此開始到清宣統三年(1911年)兩千多年間,除了一些短命皇帝或在位時間很短的以外,每一個皇帝都有自己的年號。而且無論是統一政權,還是割據政權,無論是農民起義政權還是少數民族政權,一旦稱王稱帝,都要建立年號。就連只做了83天皇帝的袁世凱也有一個“洪憲”的年號。有的皇帝一生中會用幾個年號,變換年號叫改元,漢武帝在位54年,改元10次,武則天在位21年,改元16次,晉惠帝在公元304年一年中用了四個年號。年號一般是兩個字,也有少數三四個的,最長的年號有六個字,帝王在挑選年號的用字時只會選用一些吉利字眼,因此歷史上出現了大量重復使用的年號。明清之際的皇帝(除明英宗兩度登位有正統、天順兩個年號外)都只用一個年號,如明神宗朱翊鈞在位48年,只用一個“萬歷”年號,清圣祖玄燁在位61年,只用“康熙”年號,這樣年號就成了明清帝王的一個別名。 電視劇康熙帝國中,孝莊太后自稱自己孝莊,這是謚號,真是好笑!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