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三月”是從立春日起至立夏前一日期間,三個月共九十天,其中包括兩個節,六個氣?!鞍l陳”的意思是春季陽氣生發,萬物復蘇,植物萌生的大自然景象?!鞍l陳”包含兩層意思,一是養精蓄銳后的好東西到春天發出來,所謂“冬季進補,開春打虎”;另外一層意思是指多年的舊病到春天也會復發,因此春天是很多疾病暴發的季節。“冬不藏精,春必病溫”,春天很容易出現溫熱性的感冒,而非“傷寒”,主要的癥狀是咳嗽、咽喉紅腫熱痛,甚至出血,心率加快,最后高熱、昏迷、抽搐。此種“發陳”,也稱為“伏氣溫病”?!芭l緩形”指披散開頭發,解開衣帶,舒緩形體?!耙允怪旧敝冈诖禾?,應該順應天地的變化,鼓勵自己多做計劃。也可以解釋為使自己的情志舒暢調達?!吧饸ⅲ瓒饖Z,賞而勿罰”是指調攝人的精神情志,猶如保護萬物的生機,不可濫行殺伐,要多施與,少斂奪,多獎勵,少懲罰,向大自然施以愛心?!按舜簹庵畱B生之道也?!边@就是養生發之氣的應當遵循的規律,如果違反此規律,“逆之則傷肝,夏為寒變,奉長者少”。春對應木,木對應肝,因此在春天做了違背自然之道的事情,就會傷害到肝;木生火,火生土,意即在春天如果陽氣升發不足,到了夏天陽氣不足,身體提供在這個季節生長的能量和氣血就不夠。 春季要如何養生呢?一是春季養生應從肝入,因為春季對應的是肝?!饵S帝內經》云:肝者,將軍之官,謀慮出焉。肝主疏泄,肝氣喜疏泄調達,勿抑壓其疏達,故而應疏肝調肝。很多肝火、肝氣過旺的人,到春天,就會出現莫名的煩躁、易怒,這是舊病發作的癥狀,臨床上,可以通過清泄肝火來改善癥狀。肝主情志,肝異常會影響人的情緒;反之,心情的好壞也會影響到肝。所以,保持良好情緒是養肝的好方法。二是春季養生應養陽,《內經》中提出了“春夏養陽,秋冬養陰”這一順應四時養生的重要原則。陽氣不足是亞健康狀態的原因之一,故扶陽理論常用于亞健康狀態的調攝,其順時養生的觀點為中醫時間醫學之典范,體現了“天人相應”的整體觀念。扶陽理論認為,陽主陰從,陽氣是生命活動的原動力。如果春季失于調攝,生長之氣不足就會在夏季發生寒性病變。 那么作為現代人,我們應如何構建春季養生框架呢?一是養成生活好習慣,即“夜臥早起”?,F代人習慣加班熬夜,人為增加了光照時間,所以很多人都是發散太過而收斂不足,所以對于這類病人在春季可以飲用烏梅湯,以收斂陽氣。除了藥物治療,最重要的是要平時要早睡早起,應在23時之前睡,因為肝的解毒功能是在23時到凌晨3時運作。二是我們應該科學飲食。春夏秋冬,輪番更替。隨著季節的變化,人們的飲食也應進行相應調整,只有科學飲食,才能身體健康,益壽延年。元代宮廷御醫忽思慧對此作了進一步的科學發揮,他在《飲膳正要》中,專設“四時所宜”一節,對什么季節宜食何物、宜禁何物作了明確的論述,如“春氣溫,宜食麥以涼之……夏氣熱,宜食菽以寒之……秋氣燥,宜食麻以潤其燥……冬氣寒,宜食黍,以熱性治其寒”,其中一些觀點至今還被人們所采用。這里的講的“春氣溫,宜食麥以涼之”是針對春季易出現溫熱性的感冒提出的,并不是說要吃的特別寒涼。反而應吃些辛散升發的食物,例如韭菜、薺菜、竹筍等。肝五化主生,五色主青,養肝最宜食用具有生發特性的青色食品,例如黃豆芽、綠豆芽、香菜、萵筍、香椿等。肝木克脾土,唐代醫家孫思邈說:“春日宜省酸(酸入肝),增甘(甘入脾),以養脾氣”。故而應該吃些酸甜的水果,例如獼猴桃、蘋果、木瓜等。肝臟怕肥胖,因為肝臟脂肪多了易發生肝纖維化,繼而發展為肝硬化等疾病,所以要避免多吃油膩的食物。三是適當地運動。晨起提倡伸懶腰。之所以提倡晨起宜伸懶腰,是因為經過一夜睡眠后,人體松軟懈怠,氣血周流緩慢,故方醒之時,總覺懶散而無力,此時若四肢舒展,伸腰展腹,則有吐故納新、行氣活血、通暢經絡關節、振奮精神的作用,可以解乏、醒神。春季屬肝木,主升發,伸懶腰剛好適用。祖國醫學認為:“人臥血歸于肝”“人動則血流于諸經”,伸懶腰可以加快血液循環和醒神。早晨太陽剛剛出來,陽氣始生,此屬少陽,主動,傳統醫學重視天人一體觀,故早晨運動恰逢其時。春季運動需要多做戶外運動,例如爬山踏青、跑步等。 綜上所述,春季養生應從養肝和扶陽入手,首先應養成好的生活習慣,其次應科學飲食,最后再適當地運動。春季是一年之首,所以做好春季養生很重要,春季人們應舒緩心情,放飛自我。《黃帝內經》認為,無論宇宙自然還是人體活動的變化都有相同的規律,掌握了這個源于自然的變化規律,便可趨利避害,防病養生。所以做好四時養生對預防疾病和強身健體至關重要,人們應當順應四季的變化做好養生調護,始終把握四季休養生息的法度,來達到頤養天年的目的。 (作者系福建中醫藥大學學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