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易·文言》中說:“夫大人者,與天地合其德,與日月合其明,與四時合其序。”《周易》中的養生天時正是順乎自然,就是順從一年四季的氣候變化,使人的身體與自然環境相協調。《黃帝內經·素問·四季調神大論》就提醒人們須順應春溫、夏熱、秋涼、冬寒的一年“四氣”變化特點來調攝精神,達到養生保健和防病治病的目的。《易經·革卦》強調“順乎天而應于人”,順乎天就是順乎自然,也就是順應四時陰陽養生。 《周易·說卦傳》認為“震”為東方之卦,象征春天。《黃帝內經·素問·四季調神大論》說:“春天陽氣上升,漸漸向外發散,生育萬物,顯示出其姿容,叫‘發陳’。”春季養生法則,要晚臥早起,“廣步于庭”,要多散步,把冬日在身體積蓄的潛能發散出來,逐漸增加戶外活動,以增加血液循環。 中醫認為“春宜柔”,不要過早減掉冬衣。五行中的飲食養生“謹和五味”,是指食物的酸、苦、甘、辛、咸五種味道的調和要適應。中醫學說,肝屬木,而春季在五行中也屬木,兩相對應。人體生發靠的是肝氣,春季養生,身體要增加陽氣,以順應天時,養肝補脾是春季的重要養生原則。同時,春天的陽氣向外散發,身體的皮膚也開始舒張,風寒比較容易入侵。這時就要瀉瀉肝火,敲敲三焦經,背部刮痧可以祛寒氣。 《周易·說卦傳》認為“離”為南方之卦,象征夏天。夏三月,又稱為孟夏、仲夏、季夏。《黃帝內經·素問·四氣調神大論》說:“夏三月,指物生以長,故蕃茂而華秀。”夏季陰氣微上,陽氣微下,所以說萬物華實,要夜臥早起緩和陽氣。夏季氣溫顯著升高,人體的新陳代謝加快,能量的消耗比較大,人們應保持旺盛的精神,使體內的陽氣宣發于外,與其陽盛的環境相適應。這就是夏天的養生之道,如果違背了這個道理,就要損傷心氣。立夏以后,天黑的晚、亮的早,往往會造成人們的睡眠不足,應適當午休補充睡眠。夏季高溫逼人,會使人煩躁不安。因此,夏季的調神情志應與“夏長”之氣相適應,以“靜”養心,保持心情舒暢。 夏季飲食要以清淡為主,為增強免疫力,補充維生素、礦物質,就要多吃新鮮瓜果、蔬菜。 秋季,《周易·說卦傳》認為“兌”為西方之卦,象征秋天。《黃帝內經·素問·四氣調神大論》說:“秋天三個月叫‘容平’,自然景象因為萬物成熟而平定收斂。”這時候天高風急,地氣清蕭。處于這種自然氣候,人們要早睡早起,同雞的活動時間相仿,才能保持神志的安寧;同時還要收斂神氣而勿外漏,從而使肺氣清蕭,這一做法適應于秋季養生。秋季飲食養生,要重清淡,避免油膩,多吃富含維生素的食物。秋天氣候干燥,飲食應以滋陰潤肺、防燥護陰為主。秋高氣爽,適應外出游山玩水,適宜進行跑步、登山等運動,增加活動量。秋季人體的陽氣開始收斂,在精神調攝方面,要做到使情志與“秋收”之氣相適應。精神上做到養收,保持神志安寧。 冬季,《周易·說卦傳》認為“坎”為北方之卦,象征冬天,“萬物之所歸也”。《黃帝內經·素問·四氣調神大論》說:“冬天的三個月是生機潛伏,萬物蟄藏的時令,此時天寒地凍,人們要早睡晚起,以待日光。”要保養精神,同時要保持溫暖,避免受寒,不要使皮膚過于出汗,導致閉塞的陽氣不斷損傷,這就是冬季養生之道。 冬季飲食調養要遵循養陰的原則,宜食用熱量較高的食物。冬至之后陰氣將開始消退,陽氣將復萌,有道是“冬季進補,開春打虎”、“補在‘三九’”,此時進補能使人的精氣儲存于體內,到了春天便不會生病。同時冬季是腎主令之時,要補腎、補元氣,要多吃黑色食物,以補腎強身。人們在調攝精神方面,要斂陰護陽,做到養精蓄銳。冬季氣候寒冷還容易讓人血液循環變慢,心、腦部容易供血不足,植物神經功能發生紊亂誘發疾病。所以人們要加強鍛煉,保持合理飲食,經常曬曬太陽。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