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 蒼穹音畫——章紅艷、劉亞明專訪 由中華文化促進會、劉亞明工作室主辦的“蒼穹音畫——章紅艷、劉亞明之約”跨界藝術展演,近日在北京劉亞明工作室與公眾見面。琵琶演奏家章紅艷攜手藝術家劉亞明在此次跨界藝術展演中與大家分享了一場 “精神大餐”。此次跨界藝術展演以琵琶、油畫藝術為主,展出了兩位藝術家各個時期的經典作品。章紅艷的作品《十面埋伏》驚訝全場,劉亞明大型油畫《蒼穹之眼》尤其引人注目。正如此次展演的策展人董克儉所言:“這是一場完美的跨界合作”。 以下是搜狐藝術對兩位藝術家的專訪: 劉亞明:純粹地畫畫,站在人民這一邊 搜狐藝術:聽說《蒼穹之眼》畫了四年,時間上挺長的,請您談談最早的構思,以及過程。 劉亞明:構思是在90年代末,或者上溯到更早,當時有個強烈的意念要畫大畫,中國缺少真正意義上具有獨立人格、獨立思想、獨立創(chuàng)作和獨立眼光的大型繪畫,缺少具有史詩意義的作品。大型的畫國外有,中國也有,尤其是近百年以來,很多是命題作畫,命題式的,未必是畫家自己想畫的。 中國美學泰斗王朝聞的關門弟子叫張曉凌,十多年前,他曾給我做了一個理性的分析,用了排除法,他說在中國能夠畫大畫的人不多,能畫的他們已經功成名就了,不會再這么辛苦畫大畫了,而我正好處于這個年齡段,還比他們小十來歲,有這個精力和沖勁。我具有北方人那種粗獷、豪邁的性格,又有南方人那種細膩而敏感的特性,這是一個藝術家創(chuàng)作大畫必須要具備的基本素質,在生活中我也是一個相當敏感的人。 從上個世紀90年代初就開始準備畫大畫,到了90年代末,開始畫了一批人物較多、關系相對復雜的試探性作品,畫大畫要求的東西太多,你的能力、物資準備、體力、熱情、人格、積累、學識,你的愛和修養(yǎng),所有的準備需要到了一定的格才行,而且缺少其中的一樣,作品的品質就會往下拉。我畫大畫亢奮的時候,早上三點鐘就醒來,起來準備準備等著天亮,我畫畫必需要自然光,一般五點鐘就開始,不投入不真誠是不行的。 畫大畫更重要的是內容,內容不行,它就不會體現終極的人類價值,這種付出等于白費,當時可能得到附和的掌聲和鮮花,或者是得到權貴的夸獎,但是很可能會被歷史忘記。所以說我是一直站在大多數人民這一邊的,我盡量讓自己成為一個人格相對獨立的人而立身于藝術界,可以自由地來表達真理,一切都處于獨立的狀態(tài),沒有金錢的問題,沒有大法官的裁決,不必考慮功利的問題,沒有任務的安排,只是想畫畫,把自己看到的、想到的、思考到的東西表達出來,這樣就純粹了、干凈了。 搜狐藝術:純粹的藝術? 劉亞明:留得下來的作品一定是發(fā)自內心的,一定跟這個時代有最為真切的關系。你看現在這樣,人們物欲橫流,虛假成了全社會的毒瘤,滲透到了每個領域,所有的問題都爆發(fā)出來,吃飯不放心,喝水不放心,空氣放心,人與人的關系只剩下互相懷疑,搞到這種程度,人活著還有什么意義,一味追求經濟發(fā)展,如果發(fā)展是為了這個目的,又有什么價值呢?用最大的代價換來了很小的當前的物欲滿足。所以說這個時代要不要人來書寫,只有具有獨立人格精神的人才有可能做這件事。很多展覽是一種場合,是一種秀,是假的,大家是講面子,是禮節(jié)性的去看的。我不去參展,我自己在這里就可以展,干嘛要去美術館展,這就是今天想要達到的效果。 搜狐藝術:可以談談您畫這些題材的出發(fā)點嗎? 責任編輯: 張宗喜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