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紀20年代末,隨著汽輪機的發展,出現了2,6-二叔丁基對甲酚(屏蔽酚型),目前其仍是工業潤滑油中的主要抗氧劑。同一時期,變壓器油中使用了對苯二酚,使變壓器油使用壽命從3~12個月延長到15年以上,從而顯示了添加劑的巨大作用。 直到1930年,曲軸箱發動機油是僅由基礎油組成,不含添加劑。為確保提供適當的潤滑,這種潤滑油的換油期非常短,即1500 km 或更少。 從20世紀30年代起,埃克森(Exxon)公司成功研制了烷基萘降凝劑(PPD),即眾所周知的“巴拉弗洛”(Paraflow);40年代初期,出現了二烷基二硫代磷酸鋅鹽(ZDDP)抗氧抗腐劑,較好地解決了氧化腐蝕問題;40年代中期,出現了磺酸鹽和水楊酸鹽清凈劑;50年代出現酚鹽清凈劑;50年代中期,聚合的黏度改進劑問世;無灰分散劑出現在60年代,較好地解決了低溫油泥問題;70年代出現了無灰抗氧劑及摩擦改進劑;90年代出現了無灰抗磨劑。 添加劑發展過程中值得一提的是ZDDP。這種化合物最初用于解決銅-鉛軸承的腐蝕問題,后來發現ZDDP還具有優異的抗氧和抗磨性能,這使得ZDDP成為潤滑劑中應用最普遍的抗氧、抗磨、抗腐多效添加劑,一直應用了半個多世紀。20世紀60年代初,國外開發與應用了非聚合型丁二酰亞胺型無灰分散劑,其具有優異的低溫分散性能,在改善低溫油泥方面效果顯著,從而有效解決了低溫油泥問題。丁二酰亞胺分散劑與金屬清凈劑復合還具有協同效應,可明顯提高潤滑油的使用性能,并降低添加劑加劑量,這是潤滑劑添加劑技術的一大突破。 20世紀60年代后期,國外已基本定型內燃機油的主要添加劑類型,即金屬清凈劑、無灰分散劑和ZDDP成為汽車發動機油的三大功能添加劑。20世紀70年代,研究者一方面對上述各類型添加劑進行化學結構調整和品種系列化,使單劑性能更具特色,同時進一步研究這些添加劑的復合效應,以期在符合經濟的原則下,使復合添加劑具有更好的綜合性能。20世紀80年代以后,國際市場上添加劑商品更多地以復合添加劑的形式出售,其原因蓋出于此。 來源:網絡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