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很多朋友看過格拉維爾的《異數》,都對其中的一段話印象深刻: “人們眼中的天才之所以卓越非凡,并非天資超人一等,而是付出了持續(xù)不斷的努力。1萬小時的錘煉是任何人從平凡變成超凡的必要條件。” 這就是著名的10000小時定律,如果要成為某一領域的專家,則至少需要10000小時的積累,如果你要在自己的工作領域達成這一成就,一天工作8小時,一周工作5天,則大概需要5年時間。比如蓋茨、比如莫扎特、比如達·芬奇,嶄露頭角的時候差不多剛好是有10000個小時的積累。 格拉維爾認為,他們之所以成為佼佼者,所謂“天才”的成分并沒有你想象中的那么大,換句俗話就是,以大部分人的努力程度之低,是輪不到拼天賦的。 光看到這里,很多人的問題就來了,八竿子打不著的先按下不表,說說我,工作10年了,也算是勤勤懇懇,早就超過10000小時了吧,別說專家,為何連一次晉升的機會都沒得到過?這理論不是扯淡么? 理論不扯淡,是你扯淡了。 10000個小時的積累,用K.Anders Ericsson的說法,叫Deliberate Practice,也就是“刻意的訓練”。如果你只是把自己當流水線工人,就算再過一百年,也不會有什么進步,如果你再把自己工作間隙的閑聊時間也算在這10000小時內,那純粹就是在愚弄自己。 別以為愚弄自己這件事好像離你很遙遠,我見到過無數愚弄自己的人,但他們似乎一點兒也不自知,而這項蠢人的專利,我竟然也是最近幾年才得以擺脫。 2 猶記得初中那會兒,我的家在一個出門有河、遠處有山的地方,我最喜歡做的事情,就是在二樓的窗戶旁,趴在寫字臺上,望著遠處發(fā)呆,任憑趙云和李元霸在我的思緒中酣戰(zhàn)。 我的媽媽是一個勤勞、勇敢、善良的教育系盲人,她最喜歡做的事情,就是帶著我去書店把教輔有關的書籍掃蕩一番,然后高高地摞在我的書桌上。這樣,周末就能理直氣壯地把我關在家里,理由竟然是她見不得浪費。 每個被關起來的下午,我都百無聊賴,就連窗外飛過一只麻雀,都能讓我出神半天,這就叫“身未動、心已遠”吧。至于那些教輔書籍?隨便畫幾筆就行了,反正家里除我以外沒人看得懂。 時日一長,漸漸地,我竟然被這種假象自我陶醉了,看著那厚厚的習題庫,以及上面的鬼畫符,我充滿了成就感,似乎給了自己一個滿意的交代。 現在有時回想起來還有點不可思議,當時怎么會這么蠢,如果說欺騙別人有時確有必要的話,欺騙自己真的是不可饒恕。 一好朋友,健身房常駐居民,每天起碼泡上2個小時,一周4、5天在崗。我自己辦過健身卡,也請過兩個月的私教,知道能堅持半年以上就已屬不易,很多突發(fā)的事情都會打亂既定的健身計劃,這哥們兒竟然能風雨無阻,我們幾個朋友都對他的毅力感到由衷的敬佩。 然而,都一年過去了,他的身型一直是沒怎么變化,對于這件事情,我們還是比較詫異的。按理說,不管是有氧還是無氧,長跑還是擼鐵,這個時間投入不應該沒有產出,但事實如此。 由于我同該健身中心的老板有過幾次往來,一日下午,我閑來無事便留下來一同訓練。 大約半小時的揮汗如雨后,我發(fā)現了一點問題,每次一起擼完幾組鐵后的跑圈本該是健身的“中場休息”,然而他卻真的中場休息了,還一臉淫笑地勾搭橢圓機上的美女…… 我終于明白,他這幾百個小時并沒有多少“刻意的訓練”,感動天,感動地,也感動了自己,但感動不了以事實為唯一判定標準的肌肉,所以自然不會有什么產出。 事實上,我觀察過一些健身達人,他們去健身房的頻率并不十分高,然而每次訓練,他們的目的都十分明確,今天鍛煉哪幾塊肌肉,下次鍛煉哪些核心肌肉群,每次都是把自己虐出一地的水,力竭而止,然后,絕不流連,直接洗澡走人。 3 10000個小時,指的是你練習的純時間,并不包含你磨洋工的時光。 那么,是不是如老黃牛一樣,兢兢業(yè)業(yè)磨上10000個小時,就能突然產生質變了呢?當然也是不能,如果這樣就能的話,這個世上的專家就太多了,我媽做了一輩子菜,然而卻并沒有僅僅接觸了幾年的我做得好。 刻意訓練10000個小時,不僅是指效率上的純時間,更與簡單的重復行為有著本質區(qū)別。刻意訓練,要求你的每次練習都必須處在技能的邊界,走出自己的舒適圈,讓每次的訓練和重復都變得更有意義。 如果你一口氣能做50個俯臥撐,但你每天重復練習10個,不管重復多少天,都沒有任何意義,你必須每次都選取自己的舒適圈與非舒適圈中間的學習圈來做練習,方能有所進步。 但有些人明明長期身處學習圈,又十分努力而專注,且歷經了上千小時的刻意練習,可終究還是沒能看見顯著的進步。對于這樣的朋友,我得提個醒,你現在最該做的不是繼續(xù)下去,而是該認真考慮下,你的時間是否花錯了地方。 有些領域是可以通過10000小時來做到鮮明改變的,但有些領域,光是用力虐自己可不夠,還得認清自己的優(yōu)勢和劣勢所在。 比如你的身體素質非常一般,個頭又只有1米6,就算你再喜愛籃球,努力一輩子你也打不上NBA,別說NBA,CBA都沒有屬于你的地方。 再比如你天生五音不全+節(jié)奏感紊亂,你確定要在音樂這條道路上惡心自己嗎?這都是偏執(zhí)、低效又看不到產出的做法。 那么哪些領域是適合10000小時定律的呢? 如果你是一個各方面都不突出的普通人,又想在某一領域出類拔萃的話,你就該避開那些先天要求非常高或容易被機器簡單替代的領域。 而那些對認知能力的要求越高,越需要經驗智力和反省智力的領域,才是你該重點關注的,因為在這些領域里,“天才”這種生物并不存在。 日本有位鼎鼎大名的人物,大家都稱他為“壽司之神”,沒錯,就是小野二郎。在小野二郎的店里做學徒,你需要擰10年的毛巾才有資格學習煎蛋,如果你沒有進步,對不起,連煎蛋都沒有資格。是的,要在這家店得到師傅的認可,10000個小時遠遠不夠,這里沒有天才,只有極致的經驗智力,你能用心熬下去,就能成功。 所以,好好審視一下你現在的選擇和行為,然后,明天開始,不,就從今天開始重新出發(fā)吧。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 |
|
來自: huidou1988 > 《職場》